

撰文 | 餘暉
3月27日,世界再次看向中關村。
當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在京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國清出席開幕式並宣布論壇年會開幕。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主題。新華社發布的通稿顯示,在講話中,張國清三度提到「合作」。
中國願與各國一道,共同探索互利共贏的全球科技合作新模式
圍繞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等問題,拓展和深化科研合作
促進科研基礎設施合作共建、科技創新主體互學互鑒、科技創新成果互惠互享
「交流合作」也是中關村論壇的重要標籤。
創辦於2007年的中關村論壇,是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台,旨在促進各國共享創新思想和發展理念,共議前沿科技與未來產業發展,共商全球創新規則和科技治理,共同推動科學技術造福各國人民。
從一個地名到「中國矽谷」,再到世界的「中關村」,中關村的蝶變映照了時代的變遷。
有變,也有不變。不變的是我國推進科技強國建設的決心,還有我們持續開放合作的態度。
一個重要背景是,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發展面臨越來越多重大挑戰。「科技創新」是破解難題之鑰,伴隨著各國在科技創新方面持續發力,顛覆性技術正不斷湧現,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正在蓬勃發展。
我國的科技創新也成效明顯。去年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的創新力排名較去年上升1位至第十一位,是10年來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近段時間,DeepSeek異軍突起,更是向全球展示了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新能力。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也取得顯著成效。
2024年,北京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科技創新集群排名第3位,高被引科學家數量431人次,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04件,基礎研究人才密度、投入強度等均居全國首位;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科技服務業等領域形成萬億級產業集群。
回頭來看,我國的科技強國之路也並非全是坦途。正如外交部長王毅所言,「無論是航天科技,還是晶元製造,外部施加的無理打壓從未停歇過。」
科學技術不應成為編織鐵幕的工具,而應當是普惠共享的財富。
2023年,我國首次提出《國際科技合作倡議》,倡導並踐行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國際科技合作理念,堅持「科學無國界、惠及全人類」,攜手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最新的數據顯示,中國政府已與16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簽署了118個政府間的科技合作協定。
對比一些國家對他國高科技領域展開「小院高牆」式打壓遏制的做法,我國的開放合作符合科技發展的自身規律,也彰顯了互鑒互榮的智慧。
接下來,開放合作仍將持續。
一個細節是,今年的中關村論壇,在突出科技前沿的同時,也突出成果共享、突出人才交流、突出開放合作。既有政府間科技合作對話,又廣泛邀請國際科技組織及全球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等參與,鏈接全球創新智慧、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小院高牆」擋不住創新思維,脫鉤斷鏈最終將孤立自己。
只有打破壁壘,才能看到星辰大海。
歡迎下載「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