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作為科教大市,創新是鮮明底色,也是振興突破的必由之路。
一直以來,長春市不斷鞏固區域創新中心地位,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在科技成果轉化上形成一批標誌性成果,在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上取得一批突破性進展,推動創新「關鍵變數」轉化為發展「最大增量」,全面整合科教資源,堅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引領,不斷激發創新創造創業澎湃動力。
打造新興產業集聚
發展新樣板
城因人而興,人因城而榮。
在長春市的東北部,有一片高樓林立、綠樹成蔭、花香四溢的區域,這裡便是北湖未來科學城。
沿著北遠達大街一路向北,長新創谷的「大金球」便會映入眼帘。科技展示中心、人工智慧基地、數字創新平台、超甲級寫字樓、超五星級酒店、人才公寓、商業綜合體、智慧法務區等建築整齊地矗立在「大金球」周圍。
隨著海創匯長春產業加速平台、啟迪科技園(長春)、歐美同學會東北海創中心、國家技術轉移東北中心等一批項目落位,政策、技術、人才、平台、金融等各類科技創新要素在長新創谷不斷聚集。截至目前,長新創谷入駐各類企業和服務機構120餘家,吸引創業就業人才4000餘人。

長新創谷位於北湖未來科學城中心位置,入駐各類企業和服務機構120餘家,吸引創業就業人才4000餘人。
而在長新創谷周邊,吉林省光電子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吉林省化工新材料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大學科技園等科研機構與重點高校也雲集於此,形成了十分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
同時,在北湖未來科學城內,有一個被稱為「長春中關村、東北新矽谷」的園區,這就是北湖科技園。這裡擁有750餘戶雙創類企業,近10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為眾多的有志青年鑄就了一體化創新創業孵化鏈條。而長智光谷產業園作為緊鄰北湖科技園的「高光」之地,其與大院大校大所共建的一批批「黑馬」正聚鏈成勢。厚積薄發的長光博翔、院士領銜的吉大仿生、引領前沿的雲亭石墨烯等,都是北湖未來科學城「生長」起來的厚植新質生產力的新陣地。
如今,隨著一家家優質企業的進駐,一個個創新型大項目從簽約到落位、從藍圖到實景,不斷煥新而發、向陽而生,北湖未來科學城正成為長春未來新質生產力生成的集聚區。
構建「地、校、院、企」
緊密發展新平台
一項新成果能夠獲得落地應用必然要經過成果轉化階段,能獲得轉化與推廣的技術才能創造經濟價值。
為了讓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新技術、新成果更快速、更精準地在企業獲得轉化與推廣,2023年長春市專門成立了科技成果轉化戰略合作委員會,著力暢通科技研發到應用轉化全過程的堵點、難點,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委員會成立之初,就明確了自身的職責與定位:研究分析國際國內經濟和科技創新發展形勢,研究提出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政策舉措,謀劃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活動,組織交流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研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設立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科技園區等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平台載體,協調解決委員會成員單位科技創新發展重大問題等。

2024年12月30日,長春市科技成果轉化戰略合作委員會召開第三次會議,並推選出新一任輪值主席
「簡單來說,該委員會就是將『地』『校』『院』『企』緊密聯繫在一起,在資源整合上再優化、在政策機制上再完善,協同多方力量共同扛起創新引領長春振興新突破的大旗。」長春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長春市科技成果轉化戰略合作委員會成立後,全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創新體制機制,為科技創新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一批優質成果加速落地轉化,僅2023年科技成果就實現本地轉化2050項、增長141%,高新技術企業突破千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增長近兩倍,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大格局正不斷完善。
未來,長春市科技成果轉化戰略合作委員會將繼續以建設長春區域創新中心為目標,加快把科教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推動長春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
優化高質量人才
發展新環境
人才強則事業強,人才興則科技興。
一直以來,長春市全力打造多層次創新人才基地,積極融入「3+N」國家人才戰略布局,高水平建設「長春人才創新港」,並依託校友商會等資源推動「資」「智」回長,力爭實現科技領軍型人才「百人突破」、產學研創新團隊「千支規模」、高校畢業生和產業藍領「百萬集聚」。
為實現科技領軍型人才「百人突破」,長春市專門起草了《長春市科技領軍型人才「百人突破」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確定到2025年底前,累計從科技創新、科技創業、科技創投領域培育和招引100名左右科技領軍型人才的目標。截至目前,長春市堅持引外智、用外腦,助力重點產業企業柔性引進5名省級以上領軍人才;「雙招雙引」李校堃、張少典、程承旗、劉永峰和蘆志華重要人才團隊5個,引培國家級領軍人才14名,並啟動了服務人才專項行動,專門為領軍型科學家配備「人才秘書」,為高層次人才配備「人才專員」。

2025年1月6日,長春市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激勵人才引領支撐長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共包含9個部分27條政策。
同時,為實現產學研創新團隊「千支規模」,長春市共建設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4家,省級企業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28家,促進域內外37所高校與域內205家重點產業企業達成聯合發展意向,「清華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長春基地」正式啟用。
不僅要讓高層次人才受到城市禮遇,長春更在著力為青年人打造一方天地。「每個月1500元的租房補貼,解決了我們的後顧之憂,讓我們更有決心和信心在這裡奮鬥。」說這話的是去年剛從大連理工大學畢業的吉林籍碩士研究生小張,在他看來,為年輕人提供安居之所,是長春拴心留人的法寶。而他所享受到的優渥政策,正出自長春市去年6月出台的《長春市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來(留)長政策升級版》,這套覆蓋「引育留用」全流程的政策體系,足以確保高校畢業生和產業藍領來(留)長安心、安業、安居。
千方百計引進適配人才,想方設法打造產業培育平台,種種舉措,讓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長春,日漸形成「尊才崇智、舉賢尚功」的城市氛圍,贏得更多領軍人才、創新團隊、高校畢業生、產業藍領的青睞。
來 源:吉林日報
來源:長春發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