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他站在了中國航天的巔峰,掌管著火箭院,主導著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在航天界,他的名字意味著技術突破、任務成功、國家榮譽。
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二號F——這些中國航天的重要里程碑,都與他密不可分。可誰能想到,這位曾被無數人敬仰的專家,最終卻走向了另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掌控火箭院:厲建中的崛起
1991年至1994年間,厲建中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職位不斷提升,從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總指揮到火箭院副院長,再到常務副院長,他的工作重點始終圍繞著火箭型號的研發和試驗推進。
這個時期,長征三號系列火箭承擔了中國航天工程的多次發射任務,技術升級需求日益迫切。作為技術負責人,他組織團隊進行攻關,帶領科研人員不斷優化設計,提升火箭的可靠性和運載能力。
1994年,他被正式任命為火箭院第七任院長,全面掌管這個國內航天領域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科研機構。這一年,他不僅要統籌已有型號的升級優化,還要推動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立項與研製。
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二號丙改進型、長征二號F等型號陸續進入攻關階段,技術難點複雜,研製周期緊迫。他需要協調科研團隊、試驗基地和製造單位之間的合作,確保各項任務按計划進行。
在研製過程中,推進劑配方優化、發動機可靠性提升、姿態控制精度改進等問題接踵而至,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意味著大量試驗和調整。
火箭院的工作節奏極為緊湊,多個型號的並行推進讓整個團隊處於高負荷運轉狀態。他在管理上採取較為集中的方式,親自審查關鍵試驗數據,對研製進度進行嚴格把控。
在長征三號甲的研製過程中,他特別關注改進後的三級發動機性能,要求團隊反覆進行地面模擬試驗,以驗證推力變化對飛行軌跡的影響。
長征三號乙的研製則圍繞更高的運載能力展開,捆綁式助推器的應用使其技術難度增加,他安排技術專家分批前往試驗基地,針對關鍵部件進行專項測試,確保最終飛行階段的穩定性。
在長征二號丙改進型項目上,他推動團隊採用新的結構設計,以優化火箭的重量分布,提高發射效率。這個型號的調整涉及多個子系統的聯動變化,每一次參數修改都會影響整體性能,他與設計人員多次討論調整方案,力求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運載能力。
與此同時,長征二號F的研製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作為未來載人航天的主力火箭,其技術標準比以往更為嚴苛。
與張玲英的關係
1994年,57歲的厲建中結識了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航天時代電子公司財務部的負責人張玲英。這名29歲的年輕女性,在財務領域展現出極高的專業素養。她的穿著始終保持著精緻的職業風格,黑色小西服搭配白色襯衫,腳上是一雙合腳的高跟鞋。
最初,兩人的接觸僅限於公事往來。航天科研項目的資金管理複雜,涉及國家專項撥款、企業合作資金、試驗經費等多個環節,資金調度的效率直接影響項目進展。
隨著時間推移,她與厲建中的接觸逐漸增多,工作上的緊密合作讓兩人之間的關係日益親近。她的財務經驗,幫助火箭院規避了不少資金管理上的風險,而厲建中的權力,也讓她在集團內部的地位穩固。
她對資金調度的靈活性,使得許多原本需要繁瑣審批的財務流程得到簡化,一些特殊項目的資金能夠迅速到位,不受常規審批環節的拖延。在這種長期的合作關係下,兩人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張玲英成了厲建中的情人。
4000萬公款的流向
1996年初,北京銀事達諮詢有限公司經理沈俊林的資金鏈出現問題,急需4000萬元用於收購南洋船務公司。
他四處籌措無果後,輾轉找到張玲英,希望通過她的財務許可權獲得這筆資金。張玲英在航天系統內管理著大量公款,調度資金的許可權極大。在與沈俊林接觸後,她很快意識到這筆交易的可操作性,並未加以拒絕,而是迅速安排他與厲建中在首都大酒店碰面。
這次會面顯得輕鬆自在,兩人聊得投機,很快達成一致。沈俊林闡述了自己的收購計劃,並強調南洋船務公司未來的商業前景,表示如果能夠拿下這家公司,將會在航運市場上佔據有利位置。
沈俊林進一步保證,資金投入後,他將確保公司的正常運作,並為出資方帶來穩定的回報。
幾天後,張玲英以存款的名義,將4000萬元公款轉入北京農信諮詢公司。賬面上的操作顯得毫無破綻,這筆資金經過層層轉移後,進入了沈俊林的手中。
其中,3500萬元被直接投入成功投資公司,換取40%股權,而剩下的500萬元則被挪作他用。火箭院的科研資金就這樣被悄然轉移,長征系列火箭的經費被捲入這場商業收購,風險也隨之擴大。
收購完成後,南洋船務公司的股東結構發生變化,厲建中成功進入董事會,期待藉此掌控公司經營權,並藉助航運市場的發展帶動資金回籠。
然而,事情的發展並未如他所願。公司內部的利益格局複雜,原有股東對新進入的管理層抱有警惕,經過幾輪調整後,厲建中被邊緣化,僅被安排擔任副總經理的職務。
感到不滿的厲建中多次向沈俊林催促還款,沈俊林以公司運營成本高、市場環境不穩定等理由拖延償還。眼看4000萬元資金遲遲不能迴流,財務壓力逐步增加,而此時,沈俊林提出了另一個方案。
他表示,如果能夠再投入2億元資金用於股市操作,一旦獲得收益,就能先歸還4000萬元欠款,而剩餘利潤雙方再進行分配。
1.2億元炒股賭局
1996年11月至1997年4月,張玲英以她掌控的財務權力,調動了1.2億元公款,分批次轉入沈俊林名下的56個證券賬戶。
這筆巨額資金本應屬於航天科研項目,如今卻被投入了股市。沈俊林按照他的計劃,利用這些資金進行大規模股票交易,試圖在短期內通過高頻買賣獲利。
隨著股市行情的持續低迷,這1.2億元資金不但沒有帶來利潤,反而陷入了困境。賬戶中的資金逐步縮水,部分股票價格下跌嚴重,無法套現。而火箭院的財務漏洞仍然存在,厲建中和張玲英不斷施壓,要求儘快回籠資金。
面對無法兌現的承諾,沈俊林只能採取拖延策略,一邊嘗試新的股票交易,一邊繼續在市場上尋找資金補救。在股市運作失敗後,他開始動用賬戶中的資金進行其他短期投資,包括通過信託公司進行借貸操作,試圖藉助其他金融渠道彌補虧損。
直到1997年11月,沈俊林才終於設法籌集了4000萬元資金,並歸還了最初的借款。這筆資金的迴流暫時填補了火箭院財務上的一個漏洞,使得短期內賬目上的異常得以掩蓋。然而,1.2億元的巨大資金缺口依然存在。
面對這個越來越嚴峻的問題,厲建中不得不四處尋找新的資金來源,試圖填補虧空。他利用自己在航天系統內部的關係,聯繫了多個單位和相關企業,希望通過各種方式籌措資金。
資金的流轉並非易事,原本計劃用短期投資來填補缺口,如今卻陷入了不斷拆東牆補西牆的循環。
東窗事發
進入21世紀,航天科技集團的管理體系發生了重大調整,財務監管和審計力度不斷加強。各級單位的資金流向開始受到更嚴格的審查,專項審計組對關鍵項目的財務情況進行了梳理,重點檢查資金使用的合理性。
多個航天研究機構相繼進行自查整改,內部財務管理趨於透明。火箭院也不例外,一系列財務審計措施相繼展開,對歷年的資金流向進行追蹤和核對。
隨著審計的深入,一些過往賬目的異常數據開始引起注意,其中,涉及公款流向的1.2億元資金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2004年初,審計部門在例行檢查中發現,部分項目資金的流動情況與正常科研經費的使用模式存在明顯差異。多筆資金的流轉路徑複雜,涉及的單位和個人眾多,其中部分款項的最終去向難以核實。
火箭院的財務報告在審計組的分析下暴露出多個疑點,尤其是張玲英掌控的資金賬戶,頻繁出現大額資金調動的記錄,這些記錄與航天科研項目的支出明細並不匹配。審計人員開始逐步追查,調取了相關銀行交易記錄,並對相關人員進行詢問。
2004年3月,隨著調查的深入,厲建中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有關部門實施「雙規」措施。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接受審查的過程中,他所涉及的資金問題被層層剖析。
1.2億元公款的挪用情況成為調查重點,隨著銀行交易記錄、資金往來憑證等證據的逐步匯總,這一案件的輪廓逐漸清晰。
這些資金流轉的證據直接指向厲建中,作為當時火箭院的最高負責人,他對這些資金的使用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最終,航天科技集團決定對其採取組織處理措施,並免去他在火箭院的所有職務。
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後,調查團隊進一步補充證據,圍繞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等罪名展開細緻審查。經過長時間的取證、審理和核對,大量財務數據、銀行流水和交易記錄成為關鍵證據。
2005年10月17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此案進行一審審理。在法庭上,公訴方圍繞公款挪用的事實展開陳述,並提供了詳盡的資金流向證據鏈。
法院最終認定,厲建中在任職期間,利用職務之便,挪用公款1.2億元,並涉及其他貪污受賄行為。根據相關法律條款,他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參考資料:[1]阿寧.厲建中:墜落的 「神五」功臣[J].人民公安,2006(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