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2 日,印度財政部發布的年度經濟調查報告引發關注。這份由財政部高級官員、首席經濟顧問馬赫斯瓦蘭及其團隊精心撰寫的報告,為印度製造業的未來發展指出了兩條可能的道路:一是加大從中國進口,融入中國的供應鏈;二是吸引更多來自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
然而,現實情況卻遠比選擇本身更為複雜。目前,印度對華貿易逆差已經達到了相當驚人的規模。據印度智庫全球貿易研究計劃發布的數據,在 2023—2024 財年,印度對華貿易逆差高達 850 億美元。
報告中提出,對於印度而言,選擇外國直接投資戰略或許比單純依賴貿易更具優勢。「關注來自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似乎更有希望促進印度對美國的出口,這與東亞經濟體過去的做法類似」,
2020 年之後,印度以新冠疫情爆發和中印邊境衝突為由,對中國企業實施了一系列堪稱「亞洲最嚴格的限制措施」。這其中包括嚴格限制對華簽證發放,使得兩國之間的人員交流變得困難重重。商務合作、技術交流等正常的活動受到了嚴重阻礙,直接影響了雙方企業合作的效率和意願。
禁封數百款中國手機應用程序,更是在數字領域對中印合作造成了沉重打擊。在當今數字化時代,手機應用程序已經成為經濟增長和創新的重要引擎。這一舉措不僅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也使得印度的消費者失去了更多樣化的選擇,影響了印度數字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推遲批准中國投資的行為,讓眾多中企對印度市場望而卻步。投資的延遲意味著項目的停滯、機會的喪失以及信心的受挫。對於追求高效和穩定投資環境的企業來說,這種不確定性是致命的。許多原本計劃在印度擴大投資的中企,不得不重新評估風險和收益,甚至停止了在印的進一步投資。
印度原本希望通過限制中國企業的發展來培育本土產業,但這種做法卻可能帶來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中企在技術、管理和資金方面的優勢無法為印度所用,使得印度在製造業升級的道路上失去了重要的助力。同時中企的撤離導致了就業機會的減少,特別是在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領域,影響了印度勞動力素質的提升和就業市場的穩定。
印度若能摒棄短視的限制政策,以開放和包容的姿態迎接中國的投資和貿易,雙方在製造業領域的合作潛力將是巨大的。中國擁有完善的產業鏈和豐富的製造經驗,印度則具有龐大的勞動力資源和潛在的市場需求。雙方的優勢互補,能夠實現互利共贏,共同推動亞洲製造業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