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陳夢璇 喻淑琴 實習生 梁雅泳 沈星月 南沙報道
7月28日,2023海絲(南沙)論壇·海洋牧場發展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行。本次論壇以「灣區藍芯深拓全球」為主題,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州市農業農村局、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指導下,由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作為支持單位,由廣東海絲研究院主辦,廣東海洋協會、南沙區「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南沙區農業農村局協辦。
「當前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新增長點,通過開發海洋資源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重要方向。」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張永軍在論壇中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廣東在建設海洋強國戰略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高質量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離不開政企院所和金融「活水」的全力支持,廣東應充分利用、高效開發海洋資源,發力智能化、低碳化海洋裝備,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向海圖強,海洋經濟發展態勢強勁
南方財經:目前,我國在海洋經濟發展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張永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在滿足人民生活尤其是對食品品質的提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1978年相比,2022年水產品產量提高13.76倍,其中人工養殖海水產品產量提高49.79倍,將近50倍,這些與養殖業特別是海水養殖業快速提升有很大關係,海洋經濟在促發展、惠民生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
除了海洋漁業、養殖業和種植業,我國海洋運輸、海洋工程、海洋裝備製造等領域也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從海洋運輸能力來看,貨物呑吐量全球前十大港口中有8個是中國的,集裝箱吞吐量前十位中我國也佔了7席。無論是港口規模還是港口吞吐量,近些年中國基本上都排在全球第一,這是沒有爭議的。我國港口的裝卸效率在全球也位居前列。
在海洋工程方面,我國港口建設能力和海洋裝備製造也是位居前列,今年上半年我國新接船舶製造訂單佔據國際市場份額的72.6%,這意味著,中國造船業正逐漸在全球市場中掌握較大發言權。海洋經濟有關的多數領域我們中國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不僅為我國經濟發展直接做出了貢獻,也為國民經濟順暢循環提供了有效保障。
瞄準「新藍海」,廣東應乘勢而上
南方財經:在我國總體經濟戰略中,廣東海洋經濟應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
張永軍:廣東在建設海洋強國戰略中扮演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廣東海洋經濟總量連續28年全國第一,海洋牧場建設在全國位列前茅,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南方財經:廣東在發展海洋牧場或海洋經濟時,有怎樣的優勢條件?
張永軍:首先廣東大陸海岸線很長,超過 4000公里,在全國排名第一,海域面積排名全國第二。
其次,廣東氣候條件也適合發展海洋養殖,從生產角度看具備有利條件。從需求角度來看,廣東、江浙、福建一帶,水產品消費都比較多,廣東人水產品消費量位居全國前列,廣東粵菜亦聞名全國,所以從供給端、需求端來看,廣東在發展海洋漁業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第三,廣東有良好的水路運輸條件。廣東有廣州港、深圳港、湛江港等大型港口,珠江航道連接海運和內河航運,對廣東發展海洋經濟形成有力支撐。
此外,發展海洋經濟也需要相關技術和裝備支撐。珠三角地區製造業發達,集聚了中山大學、華南理工、華南農大等一批研髮型的高校院所。從裝備和技術支撐條件來講,廣東發展海洋產業也是有優勢的。
政策支撐,聚金融活水賦能海洋牧場
南方財經:您認為金融和資本在海洋牧場建設過程中可以發揮哪些重要作用?
張永軍:海洋漁業從業風險較高,易遭受颱風、傳染病等方面的影響。海洋牧場養殖主體多為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也會需要流通資金的支持,因此,金融「活水」需要在投融貸、保險等方面給予養殖業主體一定支持,幫助他們增強運營能力、彌補災害等造成的損失,這些支持對於企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南方財經:如何有效激勵或者引導更多的經營主體來參與到海洋牧場的建設?
張永軍:海洋牧場不僅面臨高風險,還需要長期深耕才能盈利。因此,政策可以為經營主體提供更多的稅收優惠支持。另外,我個人覺得有必要推出更多專門針對海洋經濟的金融產品,如定向性金融工具,支持海洋牧場等方面的發展,吸引更多的經營主體參與到產業發展中。
以智能、低碳「雙引擎」構建藍色新格局
南方財經:在海洋牧場發展過程中,科研院所這些參與者將怎樣去配合銜接,從而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張永軍:科研機構首先應提供研發支撐。位於湛江的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打造了中國海水養殖種業的「中國芯」。近年來,雖然我國育種技術已取得了較大進步,但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欠缺。科研機構應與企業密切協作,發現企業的真正需要,根據市場需求和生態環境變化去改良培育品種,助力整個產業發展。
其次是技術支撐。養殖業需要用到的網箱、飼料、病蟲害防治和水循環系統等一系列設備、材料都有一定技術含量,而且要適應不同品種水產品養殖的需要。因此,科研機構應提升設備研發水平,做好創新和推廣普及,更好地支持產業的發展。
南方財經:下一步我們國家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應如何發力?
張永軍:海洋經濟發展涉及到很多細分領域,我認為可以將技術和管理作為重點發力方向。
首先是智能化。近年來,無論是港口還是船隊,中國海運業的智能化管理已有許多創新。過去,干散貨碼頭很難實現全自動化,我國煙台港的一些碼頭已實現了全自動化;我國上海洋山港、青島港等多個集裝箱港口已經建成自動化碼頭,原有港口通過改造提升智能化水平也有比較成功的案例。在無人駕駛船舶領域,煙台港已開展了無人駕駛船隻實驗,應大力向前推進。隨著海運智能化水平提升,對於經濟更加順暢循環,尤其是在促進國際循環方面,將發揮更好的作用。
其次是低碳化。海運行業也要落實「雙碳」目標。過去的船舶主要是燒油的單一燃料的動力船。現在已有燒油和液化天然氣雙動力船,國際上已有船公司在嘗試使用生物甲烷作為燃料,國內也有船公司嘗試用氫能做動力。在船運裝備領域推廣先進的能源動力技術,將明顯加快整個海運業的低碳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低碳化也將有很好的帶動作用。
總而言之,企業應利用當下全球產業鏈調整的機遇發展海洋工程,並順應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大趨勢提升海洋裝備製造業。除了漁業資源,政府還可依託海洋高效開發能源資源,大力發展海洋礦業,通過提升海洋經濟領域服務業,助力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