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基礎養老金賬戶
這個賬戶的核算是根據養老金計發基數、繳費指數和繳費年限核算的,不只是看養老金計發基數這一項標準,為什麼不能呢?因為養老金髮放遵循的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養老金計發基數看得是社平工資平均水平,而很多低收入群體退休前的工資收入就低於社平工資,繳費指數的高低是根據工資基數確定的,他們退休前繳費的水平低,自然不可能像高收入群體一樣領到更多的養老金。因此,有的人可能僅有4000元,甚至比4000元低,有的人可以拿到五六千,七八千,由於計發基數只是其中一個核算標準,所以不能完全看這一項就確定自己是多發還是少發。
舉例來看,今年北京的計發基數是11082元/月,繳費年限都是30年,王大爺繳費指數在60%最低標準踩線繳費,而李大爺是按照300%頂格繳費的,那麼計算下來:
王大爺的月基礎養老金=11082×(1+60%)÷2×30×1%=2659.68元
李大爺的月基礎養老金=11082×(1+300%)÷2×30×1%=6649.20元
這裡就可以明顯看出,雖然說計發基數一樣,但是由於李大爺繳費標準更高,月基礎養老金雖然與計發基數的水平不一致,但也不是只能拿到4000元而已。
還有一項是看繳費年限,部分人蔘保繳費時間短,相應的,投入的社保費自然少,而很多工作時間久,繳費時間長的人,他們投入了更多的社保費成本,也需要為他們的投資給予成正比的回報,通過以上方式才能保證養老金收支的公平性,讓更多人心服口服繼續參保繳費。
我們仍然以北京計發基數為例,假設張大姐和趙大姐同時退休,都按照100%作為繳費指數,張大姐繳費剛滿足最低標準15年,趙大姐有視同繳費年限的10年,一共繳費30年,那麼計算下來:
張大姐的月基礎養老金=11082×(1+100%)÷2×15×1%=1662.30元
而李大姐的養老金則是分兩部分計算,一部分是基礎養老金=11082×(1+100%)÷2×30×1%=3324.60元;另一部分是過渡性養老金的10年,按照計發係數1.1%,月標準應該=11082×(1+100%)÷2×10×1.1%=1219.02元,最終李大姐的月基礎養老金應該是=3324.60元+1219.02元=4543.62元,相比張大姐,李大姐這裡已經超過4000元了。
第二,個人賬戶養老金
計算這一部分時,與計發基數無關,看的是本人繳費的水平,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時,是單位負擔12%,個人還要負擔8%,單位繳費的部分進入統籌賬戶,最後按照基礎養老金的核算方式計算標準,而個人賬戶的這部分養老金,是你個人繳費的部分,再加上利息,不考慮浮動利息,
假設上述提到的李大爺,由於繳費水平高,最後個人賬戶已經有15萬餘額,而王大爺本身工資低,單位都交得很少,個人只能更少,因此,最後個人賬戶只有6萬元餘額,兩人都是60周歲退休,計發月數就是按照139元,計算下來:
李大爺的個人賬戶月養老金=150000÷139≈1079元,加上基礎賬戶養老金後,總計月養老金=6649.20元+1079元=7728.20元
王大爺的個人賬戶月養老金=60000÷139≈432元,總的月養老金=2659.68元+432元=3091.68元,說明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4000元,但也不是都只有4000元,有的人可以拿到七八千,還是要看多項標準才行。想要以後能夠多領錢,年輕人現在就要想辦法從提高繳費標準和繳費年限,去大城市參保等方面來努力了!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