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興大國。2022年上半年印度的GDP達到1.72萬億美元,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同比增速8.4%,在各大經濟體中增速位居第一。
近年來,印度經濟的發展有目共睹,GDP從2011年的1.83萬億美元,到2021年的3.17萬億美元。印度擁有世界第二多的人口,2021年達到13.93億人。
無論從哪一方面看,印度都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其中蘊藏著無數的商機。各國資本都對這一塊大肥肉垂涎不已,紛紛涉足印度市場。
大量的外資企業很快在印度成立,一時間印度成了投資界的寵兒。
但是很快外資企業就發現了問題。在印度投資,他們的資產可能面臨隨時蒸發的情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你想要賺取別人的利潤,可是別人卻盯著你的本金。
從2014年至2021年,印度國內共有2783家跨國公司關閉了公司或辦事處。而印度總共大約只有1.2萬家外企。六分之一的外資企業逃跑,讓印度有了一個響亮的稱呼——「投資噩夢」。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印度政府雖然表面上歡迎外國資本進入國內發展,但是歸根到底其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對於外國投資者,印度是抱著既想利用他們發展本國經濟,又不想讓他們在本國賺取利益。
這本身就是一個很矛盾的想法。外國資本不是慈善家,他們來到印度更不是扶貧,他們看中的是印度到處是商機。如果不賺錢那他們斷然不會在印度投下大量的資金和時間。
印度政府和民間則對外國資本十分警惕,認為他們來印度就是來剝奪印度,所以想方設法地想要從其身上割肉。
我國企業很早便進入印度市場。小米、vivo等手機行業可以說是先驅者,不過小米和vivo等公司在印度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
2022年,印度政府向小米追繳65.3億盧比(約合5億人民幣)的所謂「逃稅」罰款,緊接著又扣押了小米子公司555億盧比存款(約合48億人民幣)。
2022年7月,印度政府又凍結了vivo印度119個銀行賬戶近4億人民幣資產。
其實印度政府不光對我國企業下此毒手,幾乎所有國家的企業都在印度遭遇過這樣的情況。
亞馬遜公司遭遇了天價罰款,印度以「亞馬遜在投資交易中,隱瞞事實,沒有進行公平、坦誠的披露」為理由,要求亞馬遜在45天內繳齊20億盧比(約合2630萬美元)。其實這場糾紛是交易的另一方未來集團違反協議,將業務出售給印度本土巨頭信實集團。而信實集團作為印度的巨無霸企業,很明顯佔據絕對優勢。
另外一個巨頭沃爾瑪也在印度被認為其涉嫌違反零售相關法律,並擬處罰13.5億美元。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曾被處以2095萬美元的罰款。英國電信巨頭沃達豐更是跟印度政府打了足足十幾年的官司,從地方法院到高等法院,然後再到最高法院,最後直接到國際仲裁。
可以說在印度,不論你來自哪裡,全部要遭到「特別照顧」。
一個地區想要吸引外來投資者,幾個重要的條件包括: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良好的市場環境、龐大的消費市場。
印度的基礎設施較為落後,以人口最多的北方邦為例(首都圈),很多地方都無法保障電力供應,其餘地區情況要更差。印度每年的電力缺口達到14%。印度的市場營商環境表現則更差,上面那些例子足以打消很多資本想要進入印度的念頭。
雖然目前看,印度的經濟前景不可限量,但是印度想要成為一個成熟的經濟體,還需要走更多的路。至少,不能再讓自己成為外國資本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