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韓璐
降本增效的主題下,數字化轉型總被反覆提及。
什麼是數字化?數字化轉型對一家企業來說,意味著什麼?各家理解不同。
谷歌認為,數字化是用各種雲技術來優化業務流程和客戶體驗。亞馬遜將數字化定義為商業變革。
作為最早實踐數字化的企業之一,平安在90年代末就試水了網銷和電銷平台,並開啟科技跨界轉型。
20年後,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將數字化定義為,21世紀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提升生產力的基礎工程,是人類跨越式提升認識水平和能力的革命性進步。
在他看來,「數字化不僅是一種技術革命,還是一種認知革命,是人類思維方式與行為模式的革命。」
平安內部,颳起數字化風暴。
具象「賦能」
提到數字化的價值時,人們總會用「賦能」一詞,其本義很抽象。平安的數字化轉型,旨在將「賦能」具象化,成為極致的產品與服務體驗。
平安的數字化,生根在業務里,往往始於一張藍圖或規劃,經過齊心建設,最終落地為各種形態,可能是一個新的業務流程或者SOP、一套新的系統平台,甚至是一些微小的系統升級,或者一些新增數據。
經過數年積累和發展,這些變化編織成數字化大網,鋪滿業務經營的細枝末節,完成快速迭代和轉型,讓傳統業務煥發新生機。
作為平安的基本盤,壽險是顯著受益於數字化轉型的業務之一。
平安人壽對數字化的探索可以追溯到1999年。3年前開啟的人壽改革,也是旨在秉承「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實現全面數字化。
如今,壽險代理人的工作方式有了極大改變,他們被稱為「AI+代理人」,每個人身邊都有個貼身AI助手「Askbob」,隨時提供支持。
平安人壽還以數字化方式解決了行業難題「孤兒單」的客戶服務問題。
「孤兒單」是業界公認難以攻克的難題,原來業務開拓人員離職後,這些保單需要轉交給新業務人員進行後續服務,交接過程當中就可能存在服務真空期,新接手人員對服務不太了解,或者服務有選擇性進行不連續,經過長時間積累以後,客戶的滿意度就會下降,甚至會引發客訴。
這兩年壽險行業代理人急劇變化,孤兒單的問題愈發嚴重。
早在五年前,平安人壽就開始進行相關專題的研究和布局,經過不斷迭代、探索,經歷多次升級,從最初線下經營為主,到後來升級為線上經營為主,再升級為線上線下聯合經營,從傳統續收收費為主,到後來服務式收費,再到後來先服務後銷售的綜合經營,數字化正在助力「孤兒單」客戶不孤單。
在壽險內部,「孤兒單」經營被歸納為三個基本環節:「重建聯繫、持續服務、挖掘銷售」三大基本環節,經過數字化賦能後,每個環節都被重塑,形成可持續的「孤兒單」服務「新模式」。
在「重建聯繫」環節,數字化助力長期溝通,從而實現較少的業務人員便能覆蓋更廣的「孤兒單」客戶;
在「持續服務」環節,數字化助力溫暖服務,不僅大幅提升客戶體驗,也提增了「孤兒單」的繼續率、客戶覆蓋率及客戶滿意度;在「挖掘銷售」環節,數字化助力「孤兒單」客戶經營更高效,省心、省時、省錢。
重建聯繫、持續服務後,在獲得客戶授權的前提下,數字化系統將積累與客戶服務互動的過程信息,經過「經營大腦「的分析,生成客戶「經營地圖」。
事實上,「經營大腦」囊括了數十個經營環節、上百種服務類型、上千個經營子節點,當客戶動態發生變化,便會指引服務人員選擇更適合的方式完成「最後一公里」的服務。
最終,壽險建成了1+4+N的線上線下聯合經營平台,支撐數字化孤兒單客戶經營的全流程,由1個平台(經營大腦)、4個渠道(電話、企微、App+小程序、社區網格)支撐N個客戶經營場景,重塑客戶經營。
數字化在壽險,不僅賦能了代理人,也大幅提升客戶體驗。當前,平安人壽也在探索社區網格化新模式,深耕社區,進一步強化基礎管理,旨在為客戶提供更高質量服務。
全面反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的這句話,形象地道出了數字化轉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漸進,是手段不是最終目標,無法獨立存在,必須與業務緊密結合,才能實現「降本、增效、提質」的效果。
誠如馬明哲理解的數字化對企業的價值:聰明經營、提升管理、防範風險、優化服務、降低成本。這些特點,已經在平安內部業務中全面體現。
以平安銀行為例,其數字化的過程經歷了修鍊內功、提升客戶服務再到四個賦能三個階段。
先期階段,數字化完成了「打基礎」「線上化」「自動化」「智能化」,現在的數字化經營發展已進入「強應用」階段,通過賦能客戶、賦能運營、賦能管理、賦能風險——「四大賦能」疊加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實現營收持續增長,人均營收與成本收入比「喇叭口」不斷擴大的總體成效。
平安銀行還在內部,推出全新的數字化銀行概念,包括「開放銀行」「AI銀行」「遠程銀行」「線下銀行」「綜合化銀行」等。
在對公業務方面,平安銀行推出了數字貸挖掘機項目。
項目中,安裝在挖掘機上的感測器對設備進行實時採集工作數據,通過星雲物聯網將數據回傳並進行建模分析。
基於此,平安銀行為終端用戶核定相應貸款額度。
聚焦「重塑流程」「智能管理」「智能風控」三大抓手,平安產險也在不斷實現創新發展。
以車險運營全流程為例,從車險銷售、核保出單、日常服務,再到車險理賠、保單續保,這些環節被細分為超過300項細分流程,通過數字化改造,其中90%的流程可以實現線上化。
經過階段性轉型發展,平安產險實現了保費收入逾三百億的增長,全員產能提升近75%,客戶滿意度達99%。
作為平安集團的集中後台,平安金服的目標,就是提升後台運作效率、幫助平安降低經營成本、增強風控能力,並服務於平安的客戶、銷售和經營。
經過22年4次改革升級,平安金服逐步打造為領先的「後援中心」, 形成以客戶為中心、一站式、標準化的綜合金融運營後台,實現了客服集中、財務集中、印章集中、人事集中等八大方面的集中。
以平安95511客服為例,其服務平安集團36家子公司,年服務量10億人次。通過不斷智能化升級,AI服務已達8.3億人次。
在印章集中管理方面,平安金服已對接平安集團405個業務系統,印章類型實現100%覆蓋。同時,利用智能、數字、區塊鏈等技術,充分保障了用印流程的自動化及風險最小化。
數字普惠
馬明哲很早就覺察到數字化時代的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贏家通吃。他曾對中國平安的全體員工發出號令——全面數字化必將成為平安可持續發展的「壓艙石」與「領頭雁」。
他對數字化的理解,已超出金融、經濟領域。在馬明哲看來,數字化有著更高的社會價值,數字化實踐不應只在金融業,而是要從服務客戶到服務社會,將數字化普惠每一個人。
平安銀行是國內第一家與合作夥伴聯合發射物聯網衛星的金融機構、第一家建設「天地一體化」新型供應鏈金融的商業銀行、第一家研發衛星終端的交易銀行。
今年2月,「平安2號」物聯網衛星(天啟星座19星)搭載長征八號運載火箭,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是繼2020年底平安1號發射成功後,平安銀行「星雲物聯計劃」的新成員。
與1號相比,「平安2號」通信鏈路更加穩定,通信成功率更高,可以有效降低終端鋪設和使用成本,讓中小微企業負擔得起的消費級衛星通信成為可能。
截至2021年末,星雲物聯網平台接入設備超1100萬台,服務企業客戶超12000戶,支持融資發生額超3000億元。
企業客戶無論身處何地,即便是深山、海洋、沙漠等偏遠地區,終端+衛星通信也可以將經營數據及時傳送給銀行。
在「三村工程」的推進上,數字化更是起到了關鍵作用。比如,平安產險積極推進數字化指數保險業務,涉及氣象指數、價格指數、產量指數等新型農險業務場景,保險標的包含生豬、雞蛋、馬鈴薯等近50個品種。
去年河南暴雨災情期間,平安旗下壽、產、養、健、銀等各家子公司,緊急出台多項應急措施和理賠綠色通道。
有客戶通過好車主App自助拍攝涉水照片,平安產險通過遠程定損直接完成線上極速賠付。
疫情期間,陸金所控股旗下小微信貸服務機構平安普惠,推出AI智能解決方案——行雲,以人工智慧為核心,對小微信貸業務流程做了改造,大幅度降低等待時間。
在這套解決方案之下,小微客戶借款申請流程斷點減少47%,申請流程平均耗時降低44%。通過行雲系統,不少客戶都以遠程方式完成了從申請到放款的全流程。
為應對老齡化社會問題,平安依託在線智能管家與智能音響終端,實現前端近百項設備互聯,全天候為居家老人防範29項各類風險,後端整合醫療資源,安排全天候在線的全科醫生極速問診。
科技改變生活,數字化從服務企業、服務客戶到服務社會,最終賦能人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