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住「超預期」壓力,走出「V字形」態勢,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展韌性

2022年07月16日07:33:30 財經 1381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經濟「成績單」:上半年GDP同比增長2.5%,其中第二季度同比增長0.4%。儘管這一數字與去年中國經濟的「耀眼復甦」相比大幅下降,但輿論普遍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今年以來,國際環境更加複雜嚴峻,烏克蘭危機深化演變,尤其是國內疫情多發散發,「超預期突發因素」帶來了嚴重衝擊。一些西方媒體由此看衰中國經濟,聲稱「中國經濟已無法成為全球增長引擎」。不過,多名中國經濟學者15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包括長三角、珠三角在內的多個經濟重鎮4、5月遭受疫情衝擊,從某些方面來說甚至比2020年疫情暴發時受到的衝擊還要大,但二季度中國經濟頂住了壓力,實現正增長,殊為不易。儘管目前國內外環境更加複雜嚴峻,但中國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上半年同比增長9.6%,尤其是太陽能電池、新能源汽車等同比增長31.8%和111.2%,表明中國經濟和「中國製造」的核心競爭力不僅沒有削弱,反而在全球危機中進一步增強。俄衛星通訊社14日稱,儘管中國與美西方的政治關係存在緊張,但西方資本對中國的投資卻在增加。其中增長最猛的投資出現在高科技領域。上半年中國高技術產業、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的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42.7%、32.9%和45.4%。化工巨頭巴斯夫首席執行官布魯德穆勒日前對德國《商報》稱:「中國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我們離不開它。」

頂住「超預期」壓力,走出「V字形」態勢,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展韌性 - 天天要聞

頂住壓力實現正增長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5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介紹了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62642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92464億元,同比增長0.4%。

「中國經濟增長第二季度大幅收縮,上半年的增長也顯著放緩。」路透社稱,這凸顯出4、5月份中國國內多個地區廣泛的疫情封控措施嚴重衝擊了工業生產和消費者支出,對經濟活動造成巨大損失。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中國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是自2020年第一季度之後最慢的季度增長。2020年,中國經濟因武漢等地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而大幅下滑,2020年第一季度GDP收縮了 6.8%。但中國控制住疫情後,隨後的第二季度經濟強勁反彈,GDP增長由負轉正。2021年中國GDP增長8.1%。報道稱,今年3、4月份,由於奧密克戎變異毒株的傳播,中國數十座城市實施了嚴格的封控措施,包括中國的金融、航運和工業中心上海和深圳等地。大量居民被限制在家中,商店和餐館關門,全國工業生產的供應鏈也被擾亂。

「中國經濟6月開始反彈。」道瓊斯通訊社稱,隨著6月初多數地方重新開放經濟,中國製造業和服務業出現了改善的跡象。中國6月工業產出同比增長 3.9%,遠高於5月0.7%的增幅。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一直低迷的零售額6月同比增長3.1%,扭轉了5月6.7%的跌幅。

德國《商報》稱,專家預計中國工業生產將持續反彈。中國海關13日公布的數據稱,6 月份出口強勁增長了22%。中國工廠現在正在處理積壓的訂單。不過,近來眾多國際機構預測美歐多國都面臨衰退危險,中國經濟將不可避免面臨國際市場萎縮的「強大壓力」。

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15日對《環球時報》表示,看中國經濟數據,不僅要看某個數據的高低,更要連起來看趨勢。中國今年1-2月份保持了較好增長,3月經濟下行,4月急速下滑,5月邊際改善,6月主要指標企穩回升,整個上半年呈「V字形」態勢。從3、4月開始的經濟下滑主要受疫情影響,這次疫情主要影響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長三角佔了全國經濟總量的25%,廣東省佔10%。此外,全國80%的地區都跟上海有供應鏈聯繫,導致全國產業鏈和供應鏈都被擾亂。所以從某些方面來看,這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甚至比2020年疫情暴發時的衝擊還要大。

姚景源說,近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頻頻調低今年和明年的世界和各國經濟增長率。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上半年2.5%和第二季度0.4%的增長數字雖然較低,但來之不易,說明中國經濟經受住了超預期因素的考驗,也說明中國經濟韌性很強。

「發展升級態勢沒有改變」

一些西方媒體趁機對中國經濟發出看衰之聲。《華盛頓郵報》稱,去年中國在從疫情中復甦的過程中經濟增長領先於其他主要經濟體。但目前,美西方國家基本上完全開放,而中國仍然堅持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隨著更多變異毒株的出現,這一政策可能增加對經濟的破壞性。《紐約時報》稱,中國的經濟前景並不那麼樂觀。報道引述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戈夫的話稱:「中國已經無法成為全球增長引擎,長期基本面表明中國未來十年增長將放緩很多。」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前所長陳鳳英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全球經濟環境不景氣現狀下,中國經濟更應注重在各方面保持穩定增長,特別是農業穩定與安全。中國上半年農業增長4.5%,全國夏糧總產量增長1%,避免了全球糧食危機的衝擊。她說,面對比2020年更危急的時刻,經濟安全和穩定是更重要的方面。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表示,實際上,近幾年中國經濟一直遭遇各種衝擊或外部打壓,但在一系列危機中正完成轉型。上半年,中國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20.2%,尤其是太陽能電池、新能源汽車等增長31.8%和111.2%,表明我國發展升級態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和「中國製造」的核心競爭力繼續增強。

「我們離不開中國市場」

「北京正在與時間賽跑」,德國《經濟周刊》15日稱,儘管上半年經濟增長疲軟,但中國經濟管理層正在加快行動。截至6月末,中國各地發行了創紀錄的3.41萬億元新增專項債券。這筆錢將用於基礎設施項目,尤其是「新基建」方面的投資,比如人工智慧、大數據和5G的擴展。中國政府正在把這些高科技投資轉變為增長引擎。

「全球資本仍像過去一樣相信中國」,俄衛星通訊社14日稱,儘管今年中國經濟增長低迷,但外國機構投資者正在加大對中國人工智慧、智慧城市和自動駕駛汽車方面的投資。摩根大通淡馬錫等都在談論擴大中國投資。淡馬錫稱,將增加對有前景的中國科技的投資,重點放在半導體、大數據、人工智慧上。這些方向也是中國「十四五」規劃的優先事項。報道稱,儘管中國與美西方的政治關係存在緊張,但西方資本對中國的投資卻在增加。今年前五個月,中國經濟吸收外資達877.7億美元,增長22.6%。其中增長最猛的投資出現在高科技領域。從來源地看,韓國、美國、德國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52.8%、27.1%、21.4%。

實際上,中國的產業升級和高科技投資正在得到回報。日前,製造業大國德國報告20多年來首次月度外貿逆差,5月逆差10億歐元。其他幾個製造業大國也基本上都是逆差:美國5月貿易逆差初值1043億美元;日本5月逆差178億美元,這是連續第十個月逆差;曾連續20多年順差的韓國6月逆差24.7億美元,上半年貿易逆差達103億美元。德國《明鏡》周刊13日不無羨慕地稱, 6月份的中國貿易順差飆升至979億美元的創紀錄水平,大大超出專家的預期。

德國《商報》稱,6月份,寶馬集團投資20億歐元在瀋陽建設新工廠。這是迄今為止寶馬在中國的最大投資。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首席執行官布魯德穆勒日前也告訴《商報》:「中國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作為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我們離不開它。」他強調:「我們支持所有在中國宣布的投資。」

【環球時報駐德國、加拿大特約記者 青木 陶短房 環球時報記者 李雪 陳康 楊晨 甄翔 柳玉鵬】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周末突發幾件大事!A股下周怎麼走? - 天天要聞

周末突發幾件大事!A股下周怎麼走?

兄弟姐妹們,時間總是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又到了周日下午了,咱們一周一次的周復盤時間來了!這個周末又發生了許多大事,讓我們來看一下有哪些值得關注?話不多說,小高直入主題:1.深圳出台10條舉措,促進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
瘋了嗎?連虧5年從23跌到2.49,牛散徐開東卻重倉抄底進場 - 天天要聞

瘋了嗎?連虧5年從23跌到2.49,牛散徐開東卻重倉抄底進場

我發現現在的牛散炒股,根本不注重價值投資,買的很多股票都是業績虧損的,說的直白點,就是來投機的。牛散徐開東今年抓住了成飛集成,一時間讓他名聲大噪。今天復盤,發現一隻股票連虧5年,從最高23.74元跌到了最低2.49元,牛散徐開東一季度卻抄底
要動真格了!A股行情還沒走完,牛市來了? - 天天要聞

要動真格了!A股行情還沒走完,牛市來了?

家人們上午好啊,昨晚發燒吃了葯很早就睡了,今天一大早起來頭還是很疼,再加上口腔潰瘍說個話都疼,這BUFF是疊滿了,希望早點好起來,昨天大龍帶家人去了迪士尼,今天還要在上海待一天,然後周一的飛機去上海,周二去北京積水潭醫院複查下我愛人的骨巨細
2死5失蹤,尋找目擊者!江蘇三對母女包車游川西墜崖落水,家屬:兩女孩找到已遇難,4大一小失蹤超三天 - 天天要聞

2死5失蹤,尋找目擊者!江蘇三對母女包車游川西墜崖落水,家屬:兩女孩找到已遇難,4大一小失蹤超三天

7月2日下午,四川省阿壩縣境內發生一起事故:一輛載著6名大人小孩的車子,從路面衝下山崖滾入河流。橙柿記者了解到,車內乘客來自江蘇泰州的三個家庭,都是親戚。7月5日晚上,橙柿記者從趕往當地的家屬那裡了解到,目前,已找到兩名女孩子,但均已不幸離
最新!容積率1.2!市中心高品質住宅+1! - 天天要聞

最新!容積率1.2!市中心高品質住宅+1!

計劃8月30日開工合同估算價約4億元主城區又一高品質住宅項目談渡橋地塊上新節奏再進一步近日,無錫市公交資源交易中心發布談渡橋地塊(XDG-2024-13號地塊)開發建設項目施工總承包資格預審公告(代招標公告)。
10年恩愛抵不過殘酷現實,74歲王石開始衰老,44歲田朴珺依舊嬌艷 - 天天要聞

10年恩愛抵不過殘酷現實,74歲王石開始衰老,44歲田朴珺依舊嬌艷

萬達和王健林脫不開關係,萬科和王石也是緊密相連。對於大家來說,無論他們是否離開決策層,但只要這個企業是他們創辦的,未來的走向都和他們有關係了!5月底,王石公開發文,表示出萬科有問題,便是他的問題,哪怕是退休也會持續地為萬科服務,繼續去尋找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