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依然強勁,但由於疫苗接種進展和財政支持力度的差異,各國經濟命運分化的趨勢正在加深。
7月2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更新,將對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測維持在6.0%,這將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最快增速,並把2022年的增速預期上修了0.5個百分點至4.9%。
「全球經濟復甦仍在繼續,但發達經濟體與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IMF經濟顧問兼研究部主任吉塔·戈皮納斯(Gita Gopinath)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在2020至2022年期間,受疫情影響,發達經濟體的人均收入將減少2.8%,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不包括中國)將減少6.3%。

對於2021年,發達經濟體的復甦前景正在變得更加光明,其增速預期被上修了0.5個百分點,但由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前景出現惡化(被下修0.4個百分點),特別是亞洲新興市場增速被大幅下調(被下修1.1個百分點),全球整體經濟增速保持不變。
對於2022年,發達經濟體的增勢也在變得更加強勁,其增速預期被上修了0.8個百分點,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預計只會出現溫和復甦(其增速預期被略微上修0.2個百分點)。
在更新中,IMF預測,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速分別為8.1%和5.7%,分別被下修了0.3個百分點和上修了0.1個百分點。至於下修中國今年增速預期的原因,IMF指出,這是考慮到中國減少了公共投資和財政支持力度。
在發達經濟體中,IMF將美國今明兩年的增速預期分別上調了0.6和1.4個百分點,至7.0%和4.9%;將歐元區今明兩年的增速預期分別上調0.2和0.5個百分點,至4.6%和4.3%;將英國今明兩年的增速預期分別上調了1.7和下調了0.3個百分點,至7.0%和4.8%。
「雖然更廣泛的疫苗接種可能會改善前景,但總體而言風險傾向於下行。」 戈皮納斯警告,高傳染性的病毒變種的出現可能會破壞復甦前景,並在2025年前令全球GDP累計損失4.5萬億美元。
根據Worldometer實時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7月27日6時30分左右,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195279354例,累計死亡病例4181853例。全球單日新增確診病例510232例,新增死亡病例7814例。伊朗、印度、印度尼西亞、英國、俄羅斯是新增確診病例數最多的五個國家,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巴西、印度、緬甸是新增死亡病例數最多的五個國家。
除了疫情的變化,全球經濟還面臨其他下行風險。戈皮納斯指出,如果貨幣政策前景被突然重新評估,尤其在美國,金融狀況也可能在資產估值過高的情況下被突然收緊。另外,美國即將出台的財政刺激措施規模也有可能弱於預期。她強調,疫情惡化和金融狀況收緊將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造成雙重打擊,並嚴重阻礙其復甦。
「雙軌」復甦日益嚴峻
最近變異病毒感染病例激增令人們意識到,新冠疫情遠未結束。當前,由變異病毒所導致的新一輪疫情正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地區肆虐。戈皮納斯強調,全球經濟復甦路徑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疫情的影響。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截至7月7日,已有104個國家在境內發現了德爾塔變異病毒,另有173個國家發現了最初由英國報告的阿爾法變異病毒、122個國家發現了最早由南非報告的貝塔變異病毒,74個國家發現了最初由巴西報告的伽馬變異病毒。
IMF在報告中指出,新變異毒株的出現給不少國家的經濟復甦造成嚴重阻礙。該組織將印度今年的增速預期大幅下調3.0個百分點,至9.5%,將東盟五國的增速預期下調0.6個百分點,至4.3%。
除疫情外,戈皮納斯指出,政策支持力度是差距擴大的第二個根源。「發達經濟體繼續提供大量財政支持,已宣布可在2021年及以後使用的4.6萬億美元救助措施。對2022年全球增速的上修主要反映了美國將通過額外財政支持和歐盟啟動的下一代復甦基金的影響。」
與發達經濟體不同的是,戈皮納斯指出,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大多數救助措施已於2020年到期,這些國家正在重建財政緩衝。巴西、匈牙利、墨西哥、俄羅斯和土耳其等新興市場也已開始提高貨幣政策利率以緩解通貨膨脹壓力。

IMF在報告中指出,2020年全球政府債務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接近與全球GDP同等的規模,2021年和2022年將保持在該水平附近。截至7月上旬,各國已為抗擊疫情提供了16.5萬億美元的財政支持,發達國家的「放水」幅度要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
IMF數據顯示,自2021年4月以來,全球平均財政赤字下降了0.5個百分點,預計佔2021年GDP的比例為8.8%,這是因為美國和中國的赤字下降,部分抵消了歐洲(德國、法國、義大利)更高赤字的影響。
發達經濟體通脹或將回落
全世界正在密切關注近期通貨膨脹的攀升。本月早些時候,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警告,美國進一步提供財政支持可能加劇通脹壓力,並警告稱由於物價持續上漲,美聯儲可能需要比預期更早地加息。
戈皮納斯也提到了近期備受關注的通脹問題。她指出,被積壓許久的需求和供應鏈的瓶頸正在給價格帶來上行壓力,儘管如此,「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的通脹將在2022年回落至大流行前的範圍」。對此,她給出了三個原因:
首先,異常高的通脹數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暫時的,這是來自出行業和酒店業等受到大流行重創的行業,以及由於去年價格基數過低(比如大宗商品)所致。
其次,大多數國家的總體就業率仍遠低於大流行前的水平,儘管某些部門的工資增長迅速,但總體工資增速仍處於正常範圍。隨著健康指標的改善和特殊收入支持措施的到期,預計某些行業的招聘困難將減輕,從而緩解工資上漲壓力。
第三,長期通脹預期仍然穩固,自動化等因素降低了價格對勞動力市場變化的敏感度,這些因素可能在大流行下加快發展。
不過,戈皮納斯也指出,對通脹的評估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持續更久的供應中斷和急劇上漲的房價可能導致持續的高通脹。此外,在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通脹預計將在2022年保持高位,部分原因是持續的食品價格上漲和本國貨幣貶值。
「各國央行在面臨暫時性通脹壓力時應避免過早收緊政策,但應準備好在通脹預期出現脫錨跡象時迅速採取行動。新興市場還應通過在可能的情況下延長債務期限並限制未對沖外幣債務的累積,為可能收緊的外部金融環境做好準備。」戈皮納斯說。
疫苗成為經濟復甦關鍵
戈皮納斯指出,目前,在發達經濟體,近40%的人口已全面接種疫苗,而在新興市場經濟體,這一比例僅為11%,在低收入發展中國家更是微乎其微。她表示,為了推動全球經濟均衡復甦,亟需採取多邊行動以確保在全球範圍內快速獲得疫苗、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
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近期警告,全球未能共享疫苗、測試和治療正在助長一種「雙軌大流行」——擁有疫苗等充足資源的國家正在開放,而其他國家正在封鎖,以減緩病毒的傳播。他說,世界各地的疫苗差異掩蓋了一種「可怕的不公」。

為了推動疫苗接種進程,IMF最近提出了一項規模為500億美元的計劃,目的是在今年年底和2022年中期前將各國的疫苗接種率分別至少提高至40%和60%,從而結束新冠疫情。IMF稱,這一計划到2025年時可能會為全球經濟帶來9萬億美元的回報。
在該計劃中,最迫切的一項措施是將發達經濟體的過剩疫苗轉移至發展中國家。目前,75%的疫苗——超過35億針——僅在10個國家接種。在全球疫苗分配不平等現象不斷加劇的背景下,七國集團(G7)在6月的峰會上宣布,將與全世界分享至少10億劑新冠疫苗,其中一半來自美國,1億劑來自英國。
但即便G7能夠兌現承諾,這可能也只是杯水車薪。譚德賽在肯定了G7的捐贈後表示,如果要想在2022年完成對全球70%的人口接種工作,基於人均至少接種2劑疫苗的事實,需要110億劑疫苗。
當前,各方已把目光聚焦到了將於10月在義大利羅馬舉行的G20峰會上。格奧爾基耶娃本月再次呼籲G20成員國採取緊急行動,加快向高危人群接種疫苗。據悉,在羅馬峰會前,G20將圍繞為窮國提供疫苗資金、新變種病毒造成的影響等問題進行進一步討論。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