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孤獨症日特別策劃——
星夜追光

在酒泉特殊教育學校三樓教室的第三扇窗戶邊,那個總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時不時為兒子加油鼓掌的身影,已經成為晨光里固定的風景。自12年前王海濤拿到兒子王澤昊孤獨症確診書後,他便成為了全校陪讀時間最長、最特殊的「陪讀生」。
王澤昊3歲生日前,在北京市第六醫院確診為孤獨症。孤獨症沒有治癒的方法,未來的路怎麼走?站在北京街頭,王海濤牽著兒子的小手茫然四顧……
命運的轉機總在絕望處萌芽。2015年,5歲的王澤昊和父親路過一家琴行時,小小的他被鋼琴聲吸引。看著佇立在玻璃窗外認真聆聽的孩子,琴行老闆招手讓他進去。當稚嫩的手指觸碰琴鍵的瞬間,88個黑白琴鍵成為了他第一次與世界對話的密碼。這個新的發現,點燃了王海濤心中的希望之光。
然而,追逐夢想的道路從來都布滿荊棘。和所有孤獨症患兒一樣,王澤昊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他無法與他人進行正常的眼神交流,語言發育遲緩,行為多動,情緒也時常失控,會毫無徵兆地大喊大叫。

▲王海濤從孤獨症相關的書籍中
記錄下對兒子有幫助的點點滴滴
為了讓兒子能夠安靜地坐在鋼琴前,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王海濤一頭扎進孤獨症相關的書籍海洋,將每一個可能對兒子有幫助的知識點都詳細記錄下來,精心制定培養兒子專註力的計劃。從最初巴掌大小的鑽石畫開始,王澤昊能安靜專註10分鐘,到後來,一幅長達7米的巨型鑽石畫,他能全神貫注地創作一整天。

▲王澤昊在課間練習二胡
隨著專註力逐步提升,王澤昊在樂器演奏上投入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如今的他,已然熟練掌握了鋼琴、電子琴、小提琴、葫蘆絲、陶笛、架子鼓、古箏、嗩吶等十幾種樂器的演奏技巧,每一種樂器在他手中,都彷彿被賦予了生命,能傾訴出獨特的情感。
2018年,王澤昊8歲,到了上小學的年紀,王海濤帶著他走進酒泉特殊教育學校。王澤昊挑食,主食喜歡吃父親做的撥疙瘩。從進入特殊教育學校的第一天起,王海濤每天早上6點起床準備父子倆的早餐和自己的午餐,7點半,父子倆出門,搭乘最早的公交車去學校進行基礎科目的學習,午飯後,父子倆在演奏室練習樂器……
酒泉特殊教育學校的音樂教室成為王澤昊的樂園。當《月光奏鳴曲》從指尖流淌時,躁動的雙腳會自然垂落;吹奏陶笛《天空之城》時,渙散的目光開始聚焦樂譜。音樂老師們發現,這個無法完整背誦課文的孩子,竟能記住長達十二頁的琴譜。課間走廊因此成為奇幻交響廳:古箏剛吟罷《漁舟唱晚》,嗩吶又奏響《百鳥朝鳳》,架子鼓的節奏與心跳共振,十幾種樂器在時空交錯中共鳴。

▲音樂指導老師閆嘉曄(左)輔導王澤昊備賽
2024年7月,王澤昊迎來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戰 —— 受邀參加第九屆甘肅省殘疾人文藝展演。為了幫助兒子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王海濤帶著王澤昊向酒泉市文化館尋求幫助,文化館辦公室主任閆嘉曄成為了王澤昊的音樂指導老師。
這次比賽,儘管備賽時間短暫,但王澤昊還是從全省100餘名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優秀獎,在此之前,他還憑藉優異的表現,獲得了酒泉市三好學生等多個榮譽稱號。
在王海濤的筆記本里有這樣一句話:「當我們正常人遭遇煩惱和痛苦時,可以向親朋好友傾訴宣洩,可這些孤獨症孩子呢?他們能依靠的,只有我們。如果我們選擇放棄,他們便會在黑暗中徹底迷失方向。」

如今,很多人驚嘆王澤昊得天獨厚的音樂天賦,卻看不見王海濤筆記本里10萬字的記錄。那些被淚水浸透的凌晨,那些被拒絕撕裂的午後,都化作筆記里密密麻麻的字跡……舞台上那個光芒萬丈、十指靈動跳躍的少年,並非天賦異稟的奇蹟,而是父親把四千多個日夜,磨成了托舉星星的雲梯。
在酒泉特殊教育學校,有20餘名像王澤昊一樣患有孤獨症的孩子。在這裡,老師們耐心傾聽著這些來自銀河的聲音,用專業知識和愛心呵護著他們的成長。我們也希望有一天,當偏見的烏雲散去,願所有「星星的孩子」都被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