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1.5萬元的機票,誤點退票竟被扣掉1.4萬元,手續費高達90%多——這是近日發生在山西高先生身上的一場荒誕的扣費糾紛,這場糾紛的背後暴露了機票退改領域背後的平台霸權「規則」,在霸王條款面前,規則被淪為牟利工具,消費者則被淪為砧板魚肉。
據高先生稱,自己於2月27日在某旅行平台購買了8月3—11日北京往返東京的家庭機票,之後因情況變化,準備改簽機票,結果誤操作成「退票」,提前四個多月退票,手續費竟然高達90%多,退票費本質是違約補償,但是這種高到離譜的扣費標準已突破合理邊界,這種行為和「搶錢」又有何區別?
圖為退款明細賬單
更諷刺的是,平台與航空公司面對此事,雙方開始「踢皮球」:客服聲稱「按規則扣費」,航空公司卻表示未收到訂票和退票信息,意味著這張機票可能根本未出票,而所謂的「手續費」可能根本沒有成本依據,可謂是「空手套白狼」,而這種權責割裂的操作模式,更是讓消費者陷入了維權迷局。
高先生的遭遇絕非個案,「秒退機票被扣9成費用」「航班取消仍收取手續費」……諸多消費者成為了機票退改亂收費的受害者。究其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相關法律與監管的雙重缺位,我國現行法律對機票退改費的規定存在模糊地帶,這就讓平台鑽了空子,得以堂而皇之地收取「天價手續費」,儘管一些平台設置了退費規則,但是這種所謂的「規則」,於消費者而言並不公平。加之監管部門的監管缺位,平台違法成本低廉,自然有恃無恐。
終結這場「搶錢遊戲」,當務之急是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退改費上限,建立階梯收費標準,以法律利劍斬斷平台「黑手」;還要建立「透明化 + 強監管」的機制,即監管部門應要求平台公示真實的退改規則和費用流向,並對不合理收費進行常態化整治;於消費者而言,若遇到此類事件,應通過投訴、訴訟等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讓「吸血式退費」付出法律代價。
機票不是「一鎚子買賣」,莫讓退票費成了「吸血鬼」,莫讓規則淪為壟斷者收割利益的工具,唯有讓規則回歸公平,讓監管長出牙齒,才能讓「天價退票費」徹底消失,讓每一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都得到尊重和保護。
對於機票退改簽「天價手續費」,你有何看法?
評論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