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已經二十歲了。這些年來,我在這裡有過太多演出的回憶。我先後同班貝格交響樂團、巴塞爾交響樂團、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等有過合作,演奏了包括貝多芬、門德爾松、勃拉姆斯、巴托克等人在內的多部小提琴協奏曲。此外,我還多次在東藝舉辦個人專場音樂會,以及和朋友們的音樂會,比如與吉他演奏家楊雪霏等眾多獨奏家共同的演繹。
東藝是一個功能非常全面的綜合劇場,除了我們最常演奏的2000人大廳以外,他們的小廳音響效果也非常迷人,印象最深的是曾在十多年前和來自上海的鋼琴家宋思衡一起在其中錄製了我的第二張專輯《非常小提琴》,聲效是如此融洽和圓潤,比歐洲和日本的許多音樂廳有過之而無不及。
世界上許多音樂廳在建造完成之後,後期會繼續逐步地進行音效方面的調整,人們稱之為「養」,把音場越「養」越成熟。東藝在這方面也做到了極致,數十年如一日不斷邀請國際頂流樂團以及獨奏家來到上海,為觀眾帶來不同凡響的音樂盛宴。這一點非常不容易,邀請大團來中國的開支(旅費住宿)往往遠高於其在歐洲境內的巡演,加之報批以及各種溝通成本,使得每一次的外團到訪顯得非常不容易,非常可貴。另外,在培養觀眾觀演習慣這一點上東藝也下足了功夫,這在國外相對較少見。我個人還很欣賞東藝的「品相」。東藝的整個設計美學和國外大部分的音樂廳相比更具現代感,算是很有年輕感的劇院了。
一台演出成功與否有許多要素。舞台上的呈現和藝術家的自身表現自然是最重要的關注點,但台前幕後的組織協調搭建工作,以及臨場突髮狀況的應對,現場觀眾的感受、反應、反饋,都是決定演出質量的一部分。我們需要看到許許多多劇院人為之辛勞的付出。
總體而言,上海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近些年雖然城市本身有了老齡化趨勢,但在音樂廳的看台上卻並沒有像歐洲那樣——一片白髮蒼蒼。上海的年輕人對各種文化形式包括古典音樂的好奇和追求,讓我們從業者感到開心。但同樣,追求更高的性價比以及對於演出本身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自媒體的迅猛發展也同樣使更多人有了發表觀點和看法的平台。觀眾口味標準的多樣化使我們不得不迅速適應,並且不斷摸索更符合當今時代節奏的內容。東藝的20年是精彩的20年,而未來,相信他們也會把握時代的脈搏,為我們帶來更多的經典。(題圖攝影:郭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