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前段時間聊《新天龍八部》吐槽過,劇里那些無知的爛。
問候別人父親用「家父近來如何」,「現在」和「當務之急」放一起,讓人感覺文盲氣息瞬間尬出了屏幕。
本以為這種「文學知識都還給小學老師」的錯誤,已經夠讓人無語了!
可你絕對想不到,還能有更奇葩的——
01
最近在《披荊斬棘的哥哥》衍生綜藝上,要求幾位哥哥空耳聽歌寫歌詞。
歌詞很簡單,《迪迦奧特曼》主題曲。
新的風暴已經出現。怎麼能夠停滯不前。穿越時空,竭盡全力。
簡簡單單三句話,有那麼一兩個不好寫的,其他都是常用字。
然而,有一位名叫高瀚宇的參賽選手,其發揮可以說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
請看他的題板。
「風bào已經出現停止不前chuān yù時空jie jin qua li」
18個字,7個拼音,兩個拼錯的,竭盡全力地「jie」,聲調也寫錯了地方...
節目組後期為了挽尊,打上了小學生答卷,
拜託,別拉人小學生下水,但凡上了一年級,拼音也不至於寫成這樣啊!
這個名叫高瀚宇的演員,瞧著不夠眼熟,但查查資料人家已經出道十三年了。
年紀不小,戲也拍了不少。
所以有網友發出致命一問:請問這位大哥能看得懂劇本嘛?
緊接著,就有粉絲開始「解釋」了。
說人家早就承認自己沒文化了,出道早沒上過大學,沒必要揪著這點來說。
我不是很懂,出道這麼久,讀了這麼多劇本,文化水平卻不升反降。
這是一句自爆「我承認自己沒有文化」就可以安然自處的嗎?
他站在舞台上,自詡追求夢想數十年。
可關於舞台,關於演員的夢想,真的不需要一點點文化內涵來支撐?
都說娛樂圈裡是文化沙漠,雖有些誇張,但事實可見。
如今明星因「文化水平」被人吐槽鬧笑話的例子是越來越多。
其中最常見的「文化性錯誤」,就是「不會寫字」和「不會說話」。
易烊千璽的蔡「康」永;
王一博得到此一「游」;
孟美岐手寫的信,錯字連篇,連給品牌寫贈言,4個字里都要錯兩個;
還有許凱簽名時,麻辣燙三個字,兩個不會寫。
不會說話的也很多——劉詩詩的「且喪」;楊冪的「莘(xin)莘(xin)學子」;朱一龍的「紈(kua)絝(kua)子弟」;楊洋的「駕馭(quan)」……
以粉絲寬容的心態來看,如果也不是三番五次出錯,確實可以把他們這些行為說成是「提筆忘字」或是「口誤」。
那接著再看另一類更令人尷尬的——
我將它稱之為「反式凡爾賽」,沒有什麼文化內涵,卻還要硬裝一副腹有詩書的樣子。
癥狀較輕的有馬思純的「福澤天下」、「呦呦鹿鳴,琴瑟和鳴」。
其實簡單地祝福就可以了,你為啥非要整那高大上的玩意?
實在閑得慌多翻翻詞典也好啊!
還有在對於喜歡的事物時,用一言難盡來表達。
饒雪漫看了表示你才是真的讓我一言難盡啊!
趙麗穎也有相同的錯誤,愛用成語,但文不對題,一整句讀下來讓人無限懵逼。
近年來被嘲得最多的,無非靳東和翟天臨。
一個非要搞學問,說出的諾貝爾數學獎讓人貽笑大方。
一個非要買學歷,最後「不知知網」,「微博抄襲」,將自己捶到無路可走。
02
明明無知,卻偏偏要秀。
娛樂圈裡這樣的人並不少。
日本福島事件,r1se的任豪語出驚人。
這樣的智障發言,在疫情期間已經發生過一次。
就連平時嗓子不舒服,他都非要賣弄的說「黃喉不適」。
很難想像,這樣的偶像帶給粉絲的究竟是什麼能量?
還有包文婧的「智障人設」。
用近乎炫耀式的語氣告訴大家,自己10以內的加減法都弄不明白。
鞠婧禕,在2020年說自己一覺起來分不清現在是2012年還是2013年。
乃萬,明明想給粉絲秀自拍,非要盜攝兩張電影圖來充門面。
不得不承認,這些年來內地娛樂圈的門檻,過於低;
而大眾或者說粉絲是對於偶像和明星們的容忍度,又過分高了。
即使業務能力差、無知鬧笑話、甚至德行有失,依然會有不少粉絲因為顏值深陷其中,為其控評、打榜、反黑、並且花錢。
就是在這麼舒適的環境下,流量才敢一次一次地拿無知當擋箭牌。
不思悔改,永不上進。
03
回到明星文化水平這個問題上。
可能有人會出來說,難道娛樂圈一定要人均高學歷高水平?
確實,回顧港圈的鼎盛時期,那些數一數二的巨星們也沒有幾個高學歷。
且不說他們在出道前都會經過系統的訓練,腳踏實地的磨練演技。
而且大家都對這份行業,抱有一顆敬畏之心,肯沉澱,肯積累,肯學習,會為了一個角色付出不知道多少的心血和汗水。
現在大部分的流量明星呢?
沒讀書的,理所應當的不會再去學習文化知識。
磨練演技那也是沒有的事,通常都是出演就挑大樑。
演技再爛,資源還是能一頂一的好。
考上大學的,可以為了演戲通告將學業放在一邊不管不顧。
文化水平達不到標,專業水平也一樣擱置在旁。
他們嘴裡喊著熱愛舞台,熱愛演戲,實際上只想趁著年輕資本賺一波快錢。
肯去沉澱學習的又有幾個?
堅持藝術追求的又有幾個?
是啊,圈裡賺錢快,讀書只是耽誤時間不是嗎?
粉絲動輒幾百萬打投,誰還想努力讀書呢?
老派演員們喊了一遍又一遍地「先讀書,再演戲」。
到粉絲眼裡,為了偶像也能扭曲成「演戲不需要高文化」。
就這樣,當低文化程度,低專業水平,高薪酬成為娛樂圈的常態。
無數注視著這個圈子的青少年們,他們所能汲取到的能量,只會越來越負面。
信仰,三觀,甚至品德都會受到損害。
那時候,所謂的追星,還剩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