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8年,六歲的小男孩怯生生地望著眼前身穿長衫的姜昆,輕輕喚道:"爸爸。"
這聲「爸爸」叫到了姜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意外地扭轉了男孩的命運軌跡。
得知男孩坎坷的身世後,姜昆內心泛起憐惜之情。他未與妻女商量,不顧妻子的反對便決定收養這個孩子,並為他取名"姜河"。
27年後,姜河用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證明,姜昆當年的選擇是多麼正確。
從北大荒走出的相聲傳奇
姜昆自幼便酷愛文藝,小學去少年宮看見別人家孩子玩樂器時,他迫不及待地跑回家,纏著爸爸說:「我也要去少年宮!」
姜父經不住他的軟磨硬泡,便花錢給他買了一支長笛,有了笛子的姜昆如獲至寶,天天刻苦練習。
一個月後,他竟然就能吹出簡單的歌曲了,這可把他給樂壞了,對音樂的熱情也愈發高漲。
可沒過多久,他去參加少年宮考試時,才知道父親給他買的笛子「4」孔的音不準,根本不能正常使用。
這可讓姜昆犯了難,家裡經濟條件並不寬裕,根本不可能再給他買一支新笛子。
但姜昆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曲線救己」的辦法——不吹笛子了,去考戲劇組!
戲劇組可不用買這買那的,對於熱愛藝術又不想給家裡增添負擔的姜昆來說,簡直是個完美的選擇。
轉眼間,姜昆到了中學時代,彼時知青上山下鄉的浪潮洶湧澎湃,年輕的姜昆響應號召,報名奔赴北大荒。
在那漫長的旅途中,他結識了同樣前往北大荒的李靜民,李靜民有著北京姑娘特有的甜美與大方,一下子就吸引了姜昆的目光。
到達北大荒後,他們驚喜地發現彼此被分配到了同一個地方,這也讓他們的緣分得以延續。
一次偶然的機會,姜昆所在的宣傳隊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相聲演員郝愛民。
從那以後,姜昆下定決心要學習相聲,他開始四處尋找學習的機會,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提升自己的可能。
在這個過程中,姜昆結識了出身相聲名家的師勝傑,他有著深厚的相聲功底,師勝傑就是他眼中的貴人。
之後,他們參加全國曲藝調演,這次調演不僅讓兩人在當地爆火,也讓他們結識了相聲大師馬季。
馬季對他十分賞識,將姜崑調到北京的廣播團,甚至還流露出想收他為徒的想法。
在調回北京的第二年,姜昆和李靜民辦理了結婚流程,女兒姜珊的出生更是讓姜昆無比的歡喜。
姜昆看著可愛的女兒,心中充滿了喜悅和感激,他深知,這一切都離不開妻子的默默付出。
生恩還是養恩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姜昆的相聲事業穩步提升,還在1983年參與首屆春晚的籌備和演出。
除了相聲表演,姜昆還在晚會上展示了自己的多才多藝,唱歌、跳舞、表演花鼓戲,讓觀眾們對他刮目相看。
在姜昆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的女兒姜珊也開啟了一段別樣的星途。
姜珊繼承了父母的藝術基因,4歲就能流暢地彈奏鋼琴曲,姜昆夫妻倆決定好好培養女兒,為她的音樂夢想助力。
然而,隨著名氣越來越大,姜珊對學習漸漸失去了興趣,她的成績也從原來的班級前三名,直接跌到了倒數。
姜昆擔心女兒年紀輕輕就為了虛名而忘乎所以,於是,他便勸說女兒不要忘了學習。
然而,姜珊並沒有聽從父親的勸告,她依然沉迷於唱歌和演出,對學習更加不上心了。
姜昆他知道如果再不採取措施,女兒的未來就毀了,他決定讓姜珊退出娛樂圈並送她出國留學,讓她換個環境專心學習。
只是,在姜珊出國留學後,家裡一下子變得冷冷清清,姜昆每天回到家,心裡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不久之後,姜昆帶領團隊來到福利院演出慰問,但在演出過後,姜昆沒有通知妻子,直接決定收養其中的小男孩謝譚。
然而,李靜民聽到這個消息後,她怎麼也沒想到丈夫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李靜民的反對是有原因的,她並不是不喜歡這個孩子,而是反感丈夫的獨斷專行。
現在突然要收養一個孩子,她擔心自己和丈夫無法照顧好他,也擔心會影響女兒的情緒。
但姜昆心意已決,他知道在電話里很難說服妻子,便帶著謝譚去民政局辦理手續,並為其改名為「姜河」。
隨著年齡的增長,姜河逐漸展現出在雜技方面的天賦,他的身體協調性和柔韌性都非常出色,彷彿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料。
姜昆敏銳地察覺到了兒子的潛力,於是在2002年,他將姜河送去專業的雜技學校學習雜技表演。
為了給姜河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姜昆四處打聽,尋找最優秀的雜技教練。
姜河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他深知自己能有這樣的機會來之不易,所以學習起來格外刻苦。
2004年,姜河登上春晚舞台表演雜技,以此來證明姜昆的眼光並沒有錯。
在姜河努力追尋自己夢想的同時,學成歸來的姜珊,也在回國後創辦了一家影視公司,從事製片人工作。
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姜珊偶爾也會客串演戲,過一把演員癮。
與此同時,姜珊也意識到父親之所以讓她退出娛樂圈,送她出國留學,是為了讓她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郭姜之爭」
2022年,一場看似普通的直播將姜昆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也讓「郭姜之爭」這一話題再度甚囂塵上。
有人直言姜昆後期作品拉胯,質量嚴重下滑,40歲之後就再難拿出讓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但也有不少維護者站出來,為姜昆鳴不平。
他們覺得姜昆雖然基本功不算頂尖,但在塑造小人物形象方面,那絕對是無人能及。
不過,把一個演員的作品放在不同時代背景下進行比較,本就是一件不太公平的事。
「郭姜之爭」實在是毫無意義,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文化需求,演員也很難做到永遠迎合大眾口味。
如今,時代變了,互聯網徹底改變了相聲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短視頻和網路段子讓相聲的傳播渠道變得更加多元化。
現在,觀眾們足不出戶,就能在手機、電腦上刷到各種相聲視頻,獲取歡樂變得輕而易舉。
這看似給相聲帶來了更多的曝光機會,但也帶來了不少問題。
一些年輕的相聲演員,為了快速吸引流量,開始過度依賴網路段子。
他們不再像老一輩演員那樣,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打磨基本功、鑽研傳統相聲的精髓。
而是熱衷於追逐網路熱點,把一些網路流行梗生硬地塞進相聲里。
這樣做雖然可能在短期內收穫一些關注和點贊,但從長遠來看,卻讓相聲失去了它原本的韻味和深度。
演員們應該在順應時代發展的同時,堅守相聲的傳統根基,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創作出更多高質量的作品。
結語
咱們在關注相聲圈那些熱鬧紛爭的時候,能不能多一些理性,少一些跟風?
姜昆的人品,從他收養義子這件事上就可見一斑,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尊重。
部分素材來源:
《姜昆33歲漂亮女兒近照曝光 曾經客串俏護士》人民網
《東萊英傑——姜昆》龍口市人民政府
《姜昆自述:「歡樂使者」鮮為人知的另一面》作家文摘
《姜昆眼裡常含熱淚:我改變了養子的命運》細品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