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2022年10月07日13:27:18 娛樂 1797

陳淑芬拿外套蓋住了張國榮,是她此生做得最對的一個決定。

愚人節那天,陳淑芬在文華東方酒店正門口等著約見張國榮。

這時的她並不知道即將面對的是那樣一個結局,5分鐘後,張國榮伴隨著一聲巨響,重重地摔在了陳淑芬的面前。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陳淑芬強忍悲痛脫下了外套,蓋在了他的頭部。

正是這一舉動,維護了張國榮最後的體面,最終張國榮的遺容並未被狗仔拍到。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消息傳出來的時候,大家都以為是捉弄人的玩笑,直到正式訃告發出來,所有人才意識到,張國榮是真的離開了我們。

平時喜歡穿著休閑便裝的張國榮,當天卻穿著西裝獨自前往酒店24樓的健身房,並向服務員要了紙和筆,他一邊看著窗外一邊儘力地剋制自己顫抖的雙手,服務員雖然發現了張國榮的異樣卻沒有過多的詢問。

不久隨著樓下一聲巨響,各種嘈雜聲隨之而起,一代傳奇就此隕落。

演藝圈失去了一位巨星,粉絲也失去了他們的哥哥。

而張國榮只留下了一句話,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會這樣?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有人曾經站在了24樓向下看,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個高度僅僅是看一眼就會腿軟,又何嘗敢往前邁出那一步?

這種生理上的恐懼並沒有阻擋住張國榮心理上的壓力,也許在張國榮的心中,只有一躍而下那一刻是他這輩子最輕鬆的時刻。

自此後在許多人的心中,4月1日不再是愚人節,而是屬於張國榮的紀念日。

雖然已經過去了19年,期間關於張國榮的話題不斷地被人提起,作為他此生最親近的朋友唐鶴德、陳淑芬也成為了話題中心。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有人說張國榮深陷「程蝶衣」角色,人戲不分混淆現實,才會公開承認「出櫃」。

只是在那個年代,特殊的愛情並不被世俗認同,張國榮與唐鶴德也承受著相當大的壓力。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現在的明星愛得快離得也快,而在張國榮那個時代不一樣,相互奔赴,紙短情長。

哪怕只能寫信、看報紙閱雜事了解對方近況,都能感到十分滿足。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1997年,張國榮在演唱會上以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委婉地承認了與唐鶴德的戀情。

當有狗仔隊蹲守偷拍時,張國榮毫不避諱地牽起了唐鶴德的手,頭也不回的任由狗仔拍照,而唐鶴德卻稍顯緊張,他回頭張望的舉動和張國榮瀟洒的背影,成了最經典的一幕。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有人形容這是:「本世紀最偉大的牽手」。

張國榮也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那就是我愛人對我的愛。

知道張國榮跳樓時,唐鶴德彷彿一瞬間老了10歲。

整個葬禮都要靠人攙扶著,即便如此他的眼光也只停留在張國榮的遺照上,到最後因為悲傷過度暈倒時,手勢也依舊是他們之間示愛的暗號。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那天,有上萬人參加了張國榮的葬禮,半個娛樂圈的名人都出席了他的葬禮,而為張國榮扶靈的八位名人,也都在娛樂圈有著不小的地位,代表著張國榮的時代也正式地結束了。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根據調查,最愛香港的十大理由中,榮登榜首的理由是張國榮。

可以說張國榮在中國,乃至整個亞洲都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存在,而他的地位又有多高呢?

某次活動現場,許多明星與商界大佬何鴻燊、政界大佬崔特首、何特首一起合影,令人佩服的是,照片中前排入座的三位大佬分別坐在了兩側,將中間的位置讓給了張國榮,而其餘的明星全都在後方站著。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雖然只是一個座位,卻能清楚地說明問題,在那個年代的藝人並不同於現在這些動不動耍大牌的明星,在商政界眼中,明星都是一群不入流的戲子。

比如崩牙駒一句話,就能讓張學友親自跑到澳門當面為他唱歌。

比如蔡子明派人威脅劉德華去荷蘭拍戲。

而張國榮能坐在這三位大佬中的c位,足以說明了張國榮的地位之高,可是在表面風光的背後,也有許多令人心酸故事。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1956年一位裁縫大王的家中,張國榮作為這個家庭的第10個孩子出生了,生活是富裕的,但畢竟家裡孩子多,一對父母兩個人,怎麼也端不平這碗水,總有連一口水都喝不到的孩子。

別人家的小兒子都是最受寵的,到了張國榮這裡,僅僅只分到了一絲絲的陪伴。

童年的缺失,使得他13歲就同意前往英國留學。

幾年過去了,張國榮都已經做好再不歸國的打算時,父親中風的噩耗便傳了過來。

家道中落,再也拿不出能供張國榮留學的這筆巨額開支,於是他便回到了香港嘗試了各種工作,靠著擺地攤賣鞋、賣牛仔褲,勉強維持生活。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直到他在香港亞洲電視唱歌大賽中憑藉一首《American Pie》拿下了亞軍,張國榮才感覺生活有了盼頭。

在此期間,雖然他獲得了《華僑日報》的新人獎,卻處在不溫不火的一個尷尬地位,大家都穿著西裝假裝成熟地認真唱歌,只有張國榮一臉稚嫩依舊我行我素地唱著英文歌。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時代的流行是一陣一陣的,當時的觀眾並不認同張國榮這一套,所以倒喝彩、全場噓聲一片、飛出去的帽子也被人扔回了台上這種事情,對於張國榮來說就如同家常便飯。

說不難過是假的,只是張國榮相信總有自己嶄露頭角的機會。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在遇到陳淑芬的時候,張國榮才與上一家公司解約,正處在迷茫的空窗期,而陳淑芬也說一切都是那麼的水到渠成,命中注定要結下深厚的緣分

張國榮因為抑鬱而選擇跳樓自殺時,最後一通電話就是打給陳淑芬的,短短八個字,足以說明兩人的關係。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19年後,陳淑芬當眾宣布要為張國榮舉辦演唱會,用來紀念張國榮逝世20周年,而這場演唱會,也是陳淑芬最後一次為張國榮舉辦公開活動。

曾經的她說過,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當然想回到2003年4月1號。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在悔恨中渡過了19年,陳淑芬決定放下張國榮。

遙想當年兩人第一次相見時,陳淑芬26歲,張國榮25歲。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兩人如同親姐弟一樣暢想未來無話不談,當陳淑芬正式成為張國榮的經紀人後,她也是盡心儘力地去打造張國榮的成名之路。

1983年,張國榮的第一張唱片《風繼續吹》,使得他一炮而紅,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陳淑芬獨特的眼光。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緊接著便是專輯《MONICA》40多萬銷量的大賣,張國榮迎來了自己的時代,一躍而上與譚詠麟肩並肩站在了樂壇的頂峰,可以說沒有陳淑芬的幫助,張國榮這塊璞玉就不會在眾星雲集的那個年代,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傳奇。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在經紀公司的眼中,藝人就是公司的商品,利益最大化是公司的主要目的,而經紀人就是負責執行這一目的的主要負責人。

不過陳淑芬與其他經紀人不同,她格外的保護張國榮,就像姐姐保護弟弟那樣,並沒有將張國榮當做是一個賺錢機器。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2003年4月1日那天下午,張國榮因為抑鬱而選擇跳樓自殺時,最後一通電話是打給陳淑芬的,張國榮知道陳淑芬不會拿自己的死做文章,因為他說過,陳淑芬是他這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所以他完全放心把自己交給陳淑芬。

而陳淑芬也明白,張國榮一生追求完美,出席各種場合都是衣著得體,從來沒有失了風度,至死也希望走得乾乾淨淨儀錶整潔。

張國榮臨終前的一個電話,讓陳淑芬後悔不已,唐鶴德一度哭暈 - 天天要聞

於是她脫下了外套蓋住了張國榮的面容,以一己之力擋下了那些想大做文章的無良媒體,現場還有媒體出價1億元要買張國榮臨終的照片,只不過到了最後,張國榮的遺容也並未公之於眾。

由此可見,陳淑芬並未辜負張國榮的信任。

這一年他46歲,張國榮的出道生涯只有26年,雖然存在的時間不長,卻如同他的歌詞一般,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哥哥一直影響著許多人,不論好壞,斯人已逝,只此一人風華絕代。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裡,每天都上演著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