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新聞網獨家】
記者 陳志偉
2022年的電影暑期檔,在東方影都置景拍攝的科幻喜劇《獨行月球》以超過30億元的票房奪得冠軍,成為中國影史第15部票房破30億元的影片,暫列2022年電影票房總榜第二位;今年國慶檔共有7部影片上映,《萬里歸途》《平凡英雄》兩部國慶檔影片都是在青島東方影都置景拍攝,讓青島人倍感自豪……越來越多大片的拍攝製作選擇青島東方影都,見證著東方影都的蓬勃發展,更體現了東方影都對影視內容生產者的持續吸引力。

截至目前,青島影視基地集聚的影視企業已達756家,其中規上影視企業30家,累計接待劇組230餘個,電影票房總產出超過166億元。在中國經濟信息社去年發布的《中國影都競爭力指數報告(2021)》中,青島西海岸新區的綜合競爭力指數位列中國影都第三位。

近幾年,在影視行業處於深度調整和疫情侵襲的背景下,為何青島的影視產業能逆勢而上?9月27日,青島新聞網記者跟隨「風口企業」面對面記者採風團一起,來到青島影視基地的龍頭企業—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實地探訪。
科技賦能 引領中國電影工業
在中國內地影史科幻片票房榜單中,在東方影都攝製的三部大片位居前五,實力霸屏,領航科幻。作為國內集聚式發展的工業化影視生產基地——青島東方影都,在共築電影強國夢上一直都是先行者,其高科技的影視硬體設備,以及影視全產業鏈配套優勢,正是「引領電影工業,講好中國故事」的底氣所在。

青島東方影都總建築面積540萬平方米,總投資500億元;其中,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擁有40個國際頂級標準攝影棚、32個置景車間、室內外合一的水下製作中心、全流程後期製作的數字影音中心以及亞洲最大虛擬拍攝平台等一流影視拍攝製作設施,滿足了國產電影從劇本預演、拍攝到後期製作的全鏈條工業化生產流程。
藏馬山影視外景地建設佔地1500畝,集影視拍攝、旅遊、實景互動體驗及商業功能於一體,目前歐美街區、古裝街區已建成,老北京、老上海、老青島三個街區正加緊施工,計劃明年6月整體完工並投入運營。
位於東方影都5號棚的電影級虛擬化製作平台,包含虛擬拍攝、動作捕捉、三維掃描等。《刺殺小說家》是首部大規模使用「虛擬拍攝」的國產影片,《流浪地球2》《獨行月球》等項目均利用該平台進行了「可視化劇本」創作生產。
今年暑期檔熱門科幻電影《獨行月球》,全片特效鏡頭超過1800個,佔比高達95%,對虛擬拍攝、視效製作等技術要求極高。據青島西發智造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陳東運介紹,劇組在東方影都啟用了15個共計4萬平方米的攝影棚,其中就包括位於5號棚的影視虛擬化製作平台。扮演影片中角色「金剛鼠」的演員郝瀚,便是在東方影都5號棚120台動作捕捉攝像機的「注視」下,完成了系列高難度鏡頭的虛擬拍攝。

「在攝影棚的虛擬拍攝空間里,演員穿上帶有標記點的動作捕捉服,120台動作捕捉攝像機就可以實時計算其運動信息,生成人物骨骼動畫,傳輸到虛擬引擎里,劇組就能看到『變身』後的演員和場景渲染在一起後的畫面,然後根據需求進行調整修改。」陳東介紹,這就相當於把抽象的劇本進行了可視化預演,有利於激發導演創意靈感、減少溝通時間、提高製作效率。
「下一步,產業園將增建LED虛擬影棚,提升影都虛擬拍攝能級,加大虛擬拍攝的推廣應用;推進XR混合現實影棚投入運營,與青島電影學院合作,探索『虛擬人』的開發創製和應用運營,提前布局影視科技新賽道;招攬集聚更多專業人才,建立高科技影視技術服務體系。」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公共關係部負責人王文文介紹,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將持續深化「科技影都」建設,爭創國家電影產業創新示範園區。
以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為龍頭,青島影視產業集群加速崛起,就在東方影都不遠處,就是部省市三方共建的中國廣電·青島5G高新視頻實驗園區。

中國廣電·青島5G高新視頻實驗園區負責人劉偉鵬介紹,園區承載了像國家廣播電視網工程中心的落地和國家的5g高新視頻應用安全重點實驗室的落地,同時高新視頻也屬於一個內容產業,它和電影的內容產業的技術體系、人才體系、標準化體系都在相融,這也是園區發展重要基礎條件之一。
園區聯合華為建設國內領先的影視工業化雲平台,以華為高新視頻云為技術基礎,整合鏈接小土科技、三界SJ works、三維六度等近10家產業鏈企業,以科技賦能影視工業化為核心出發點,促動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劇組供應鏈資源線上平台化聚集,在強鏈補鏈中實現了產業互動、拓展了發展空間。
比如入駐園區的墨境天合公司領銜的視效團隊,近年來參與了《刺殺小說家》《唐人街探案3》《瘋狂的外星人》等40等余部國內頂尖電影作品的視效打造,成為推動提升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的重要力量。

大製作+頂流導演群落 打造影視全產業鏈體系
9月3日晚8點,劉德華「把我唱給你聽」線上演唱會直播開啟,觀看總人數突破3.5億。
劉德華的超級流量讓人嘆服,而本場演唱會的直播地點為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作為山東省影視核心園區的東方影都,再次靠實力和魅力衝上熱搜。
近年來,國內大製作影片大都出自這裡,一系列叫好叫座的口碑大片讓東方影都成為業內公認的中國工業電影生產基地,被媒體讚譽為「中國科幻大片的搖籃」。
截至目前,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已累計服務影視作品、綜藝節目、大型活動、品牌廣告200餘項,為中國電影票房累計貢獻已超166億元。其中有諸多在國內外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張藝謀導演的《長城》被業界認為是中美合拍的第一部「工業電影」,《環太平洋:雷霆再起》走出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影視基地全面拍攝的第一步,《封神》三部曲是華語電影史上首部採取三部連拍模式的電影作品,也是目前中國電影史上投資規模最大、工業化程度最高的作品,《流浪地球》成功開啟中國硬核科幻電影元年,《刺殺小說家》《獨行月球》頻頻刷新國產特效新高度,還有口碑票房俱佳的《瘋狂的外星人》《一出好戲》,以及《流浪地球2》《一人之下》《超能一家人》《萬里歸途》《平凡英雄》《危機航線》等重點項目。
在電視劇領域,上半年在央視和多家衛視輪番熱播的《警察榮譽》就是在園內置景拍攝的,該劇講述了基層民警的故事、真實反映了市「警」百態,獲中紀委點贊。此外,還有《冰糖燉雪梨》《溫暖的味道》《真相》《號手就位》等一批優秀劇集,從冰雪運動到美麗鄉村、從檢察技術人員到中國火箭軍,展現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和當代青年的精神面貌。
同時,園區頂配影棚也獲得了大型綜藝、晚會的青睞。今年最火爆的兩檔綜藝《脫口秀大會5》《中國說唱巔峰賽事》均在園內錄製。

完善的硬體設施和優質的服務配套獲得了寧浩、烏爾善、郭帆、路陽、張吃魚、宋陽等知名導演的認可,為影都贏得了「好口碑」,讓這裡成為頭部大製作的首選。
他們在青島匯聚成一個頂流導演群落,互相交流、支持,形成了特有的呼應、遞進關係。《流浪地球》給中國科幻電影積累了第一批專業人才,為《獨行月球》《超能一家人》的拍攝奠定了電影工業化基礎,而《流浪地球2》也在人員、特殊道具、重要生產環境和生產鏈上得到了《獨行月球》助力,團隊之間彼此接力,共同摸索電影工業化流程與標準體系。

在東方影都212號置景車間,記者探訪了希娜魔夫特效工作室。希娜魔夫是國內成立最早的實體特效公司,參與百餘部影視劇特效製作,在此前已和東方影都多個劇組合作的基礎上,去年希娜魔夫正式在東方影都設立青島工作室,建立了十幾人的工作團隊。《流浪地球》里的方向球、《獨行月球》里的運載車、《明日戰記》里的機甲等特效作品,都誕生於該團隊之手。
「希娜魔夫在橫店、青島都有工作室,前者擅長特效化妝、動物毛髮等,後者則在機甲、仿生機械等領域更為拿手,科技特色鮮明。」希娜魔夫青島工作室的設計師吳楠表示,工作室這種業務布局與東方影都科幻類、奇幻類大片劇組聚集的特點密切相關。

「大製作+頂流導演群落」也加速著產業生態的集聚、產業鏈條的形成。希娜魔夫青島工作室的引入,是東方影都產業生態聚集的一個縮影。
在東方影都產業園裡,片方可以方便地找到頂級供應商:全視角是國內影視器材租賃分級制度的推動者,在北京、上海等地架設五大頂級影視設備倉庫,並擁有全球頂尖影視器材,主要參與影視作品有張藝謀執導的《影》、《上海堡壘》等;寶榮寶衣擁有百餘部影視作品服飾、道具資產,和數百人的設計、製作、服務專業團隊,參與過《長城》《影》《封神三部曲》《投名狀》等多部影視作品的製作,今年冬奧會開閉幕式上的雪花引導牌、立春桿、幻彩冰墩墩等都是由他們製作的;冠聲文化由國內頂尖配音演員季冠霖作為聯合創始人並擔任藝術總監,目前已進駐園區教育中心辦公,開設聲音培訓課程,並將承辦全國聲優大賽落地園區。

國內水戲第一人賈浩導演和他的驚蟄影業與東方影都水下製作中心展開深入合作,完成了眾多高難度的水戲拍攝;擅長做概念藝術的末那眾合特效工作室曾主導完成了烏爾善導演的《尋龍訣》、中國影史上最大製作《封神三部曲》的數字生物的概念設計、特效道具製作及特效化妝,此外還參與了《外太空的莫扎特》等大製作電影的概念設計、特化特道設計製作。

產教融合 打造影視人才培養閉環
青島東方影都作為國內近些年崛起的年輕影視基地,在發展初期人才儲備上相對薄弱。為此,西海岸新區多管齊下,加大了影視人才引進培養力度,持續吸引領軍的高端人才及企業入駐。
今年,西海岸新區制定並印發了《青島影視基地高標準建設行動方案》,實施「九大行動」推進青島影視基地建設。其中,「影視人才集聚行動」就是要強化對產業鏈高層次人才和技術技能藍領人才的引進扶持,建設大師工作室,為影視名人開辦「名人居」「名人堂」,吸引一批大師級人才入駐,打造專業團隊,建立高科技影視技術服務體系。
從東方影都出發,沿海岸線向東行進一段,便是青島電影學院。2021年,青島海發集團全資收購北京電影學院現代創意媒體學院並轉設為青島電影學院,成為國內除北京電影學院之外唯一一所電影全學科本科院校,該校設置導演、表演等8個教學系27個本科專業,覆蓋電影全產業鏈,還在東方影都內設立了產教融合基地,讓戲劇影視導演、攝影等專業的學生從大三開始便進入園區,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
「2015年至今,七屆本科畢業生總計3145人,就業率均在92%以上,在國內藝術類院校中名列前茅。」青島海發文化(集團)有限公司總監、青島電影學院副校長李英華介紹,這是因為來東方影都的劇組越來越多,實習和就業機會也就越來越多,學生們從大一就開始跟劇組、進企業,不少表現優秀的學生,在實習期間就被用人單位直接留用了,有的現就職於知名影視公司和劇組,多名學生參與過《無問西東》《悟空傳》《我們的少年時代》等影視作品,其中有些已經是行業中堅力量,成了多部影視的編劇、製片、導演。

西海岸新區引入中央美院青島校區,目前校區主體已建設封頂,總招生規模將達2100人。加強與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合作,打造現代美育研究中心、建築與藝術教育研究中心等15個研究平台。加快建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國家產教融合青島基地,基地建成後,將設置電影產業學院等5個教學單位和上合高等藝術與設計研究院等3個研究機構。投資5億元建設產教融合基地,已培養影視複合型緊缺人才1000餘人,力爭實現「以產興教,以教促產」。
今年5月,隨著首批校企合作學生及產教融合企業入駐,總投資5億餘元、建築面積近5萬平方米、融產業與教育資源集多功能於一體的青島海發影視產教融合基地全面投入使用。
在影視人才培養方面,新區已形成以青島電影學院為核心,以東方影都為紐帶,清華青島科學與藝術創新研究院、海發影視產教融合基地等多個影視產教融合機構啟用,形成高校、園區、企業各要素互動的人才培養格局。

「青島電影學院依託舉辦方海發集團體系下的全球投資規模最大的影視產業基地東方影都、國內最先進的5G高新視頻實驗園區和VR產業園等影視產業基地,聯合青島影視局以及優秀影視企業,建立了青島電影學院東方影都影視產教融合基地。」李英華介紹,基地通過「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的「四鏈貫通」,實現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的「全要素、全方位、全流程」的產教深度融合。
「完成基礎課學習的學生入駐基地,藉助東方影都現有國際最高標準影視設備進行實訓,基地先進的影視產業設施設備能夠讓學生儘快掌握影視創作的前沿技術,形成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實踐能力。」李英華介紹,基地聯合在影都進行拍攝的各個劇組,讓學生深度參與劇組影視拍攝製作全過程,實現理論實踐相結合,全方位提高實戰能力,學校的科研成果也在影視基地落地轉化,影視產業產學研融合成了一個「組合拳」,產業鏈實現「閉環」,真正培養應用型影視文化產業專門人才。

政策疊加 真金白銀扶持影視產業發展
今年4月,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在「奮發有為取得顯著成就的五年」部分,明確提到「放大『電影之都』『東亞文化之都』品牌效應,建設藝術城市,讓人文青島享譽世界。」
而在5月,山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對今後五年著力抓好的12個方面重點工作進行部署安排,在「全面促進文化繁榮興盛」相關內容中提出:「高標準建設青島影視基地等一批文創產業園」,同樣對東方影都寄予厚望。
與先進完善的硬體設施相匹配的,是青島西海岸新區對影視項目的優厚政策支持。

青島西海岸新區影視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趙芳表示,西海岸新區設立國內首個地方影視管理服務機構——青島西海岸新區影視產業發展中心,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區影視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與上級政策疊加賦能,已向劇組、企業兌現扶持資金1.72億元;整合集聚企業資源,搭建起一體化服務平台,針對不同團隊的多樣化需求提供「一窗受理、全流程跟進」的一站式公共服務。將影視文化作為新區九大重點產業鏈之一,不斷完善影視產業鏈條,助推青島影視產業發展。
今年以來,西海岸新區出台《青島影視基地高標準建設行動方案》,成立由工委區委一把手任組長的工作推進領導小組,實施「九大行動」「四大保障」,「清單化」管理,「項目式」推進,賦能數字影都建設、青島出品提質、影視文旅融合等方面高質量發展。
《行動方案》提出,未來五年將集聚影視全產業鏈企業超過1300家,影視及相關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20億元,把青島影視基地打造成國內外知名影視工業化製作基地、影視文旅目的地、影視文化交流中心,為建設文化強國、電影強國貢獻「青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