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媽媽!》你看不懂的地方,電影要講的其實是《我們仨》

2022年09月09日22:55:36 娛樂 1851

其實很多人關心的是,《媽媽!》會不會很好哭?

我的答案是,很好哭,媽媽題材結合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題材確實容易讓大多數人產生共鳴,因為上了年紀的長輩,確實健忘,有時連一些特別親近的人都認不得了。生活中更多稱為:糊塗了。

電影中媽媽和女兒的相依為命,最好看最催淚的在於照顧身份的反轉,本來事無巨細照顧著媽媽的女兒,突然因為得了阿爾茨海默症,時隔多年再次成為了被照顧的對象。這種85歲媽媽照顧65歲女兒的戲碼,輔以類似媽媽本是頭孤勇的母狼的台詞,一下讓媽媽的感人形象呼之欲出。向吳彥姝奚美娟老師致敬,感謝她們的精湛演出。

解讀《媽媽!》你看不懂的地方,電影要講的其實是《我們仨》 - 天天要聞

電影《媽媽!》本來該是楊荔鈉三部曲:《春夢》、《春潮》、《春歌》中的第三部《春歌》,所謂歌,指的是那首膾炙人口的《世上只有媽媽好》。

雖然從《春歌》更名為《媽媽!》,強調媽媽才是電影中當仁不讓的主角,但是讓人覺得奇怪的是,為什麼奚美娟扮演的女兒得病後連媽媽都不認識了,卻依然記得爸爸?

吳彥姝飾演的媽媽,八十多歲高齡能劈叉、能爬高蹦低,思路清晰、過目不忘,動不動還要來罐雪花勇闖天涯,會撒嬌求暖床,會吐槽說要被潔癖女兒洗成禿毛雞,家裡遭賊第一反應是,先看看自己鞋盒裡藏匿的小金庫是否安然無恙。就是這樣高壽健康、聰慧高知的頑童形象,讓我想到了楊絳先生,錢鍾書先生早逝,在她的回憶錄《我們仨》中,女兒最後的日子是她陪伴著一起度過的。再想想電影中的爸爸形象,還真的頗有幾分像錢鍾書先生。

當然,劇中的人物是虛構的。

解讀《媽媽!》你看不懂的地方,電影要講的其實是《我們仨》 - 天天要聞

根據電影中的劇情,女兒瘋瘋癲癲地回到自己年幼時居住的舊宅,只見老屋內,昏黃的燈光暈染開來,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地在一起跳舞。毫無疑問,這是女兒心底最幸福的時光。手指過蠟燭火苗的行為,和打響指代表我愛你的暗號,證明他們曾經是幸福的一家三口,直到爸爸去世,這個家開始變得破碎。

只剩下媽媽和女兒相依為命。

片中有個鏡頭,一對遊客父女路過一處被保護起來的古橋通利橋,父親一時想不起另一處古橋的名字,是奚美娟飾演的女兒告訴他們,那座叫女兒橋。而當那對年輕父女走後,她拿著花在橋旁暗自神傷,有幾分懷念,幾分感傷,還有幾分無人訴說的懺悔,而那天,正是她父親的忌日。

根據電影中母女的對話可知,爸爸是因為女兒的一些不可描述的行為導致投湖的,所以女兒會有大量與水有關的鏡頭,泛舟的鏡頭,無疑是在表達一種哀思。而且在電影結尾,旁白又說,媽媽是大海,我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爸爸是不會游泳的鯨魚。結合爸爸投湖的行為可知是溺亡。這也是為什麼最後拍攝母女二人的鏡頭是從海里拍攝的,隨著海水波浪,主觀的鏡頭時不時被海水完全遮擋。這完全就是溺亡的爸爸的主觀視角鏡頭啊,讓人細思極恐。

女兒年輕時是對不起爸爸的,所以她長大之後,一旦有時間,就會拚命地做義工去幫助別人,企圖讓自己的靈魂得到寬恕。這也是為什麼,當文淇飾演的問題少年出現時,先是公交車上栽贓,然後是入室作案,但她始終沒有憤怒與怨恨。因為在她的潛意識裡,這犯了錯的女孩子(也包括曾經的她自己)都是可以被原諒,可以走上正軌好好做人的。在公交車上女兒眩暈的那一幕,是否又是父親當年所有過的遭遇?

所以當我們心中疑惑,她為什麼要給文淇飾演的問題少女錢的時候,問題少女說,我們不一定是誰拯救了誰呢。再後來,問題少女帶著自己的孩子投奔二老,更是一種美好的寄託。因為作為女兒,未婚的她是沒有孩子的。問題少女所帶來的孩子,其實是彌補了女兒心裡的缺失,甚至可以說,她是女兒得到救贖的化身。

而阿爾茲海默症也不僅僅是簡單的老年痴呆症,它包含著一絲對歷史既往的遺忘。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對過往的釋懷,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對歷史的健忘。究竟是什麼不重要,它終究要被遺忘,而我們需要珍惜的,是當下的相濡以沫。

解讀《媽媽!》你看不懂的地方,電影要講的其實是《我們仨》 - 天天要聞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裡,每天都上演著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