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移民政策突然變天。
特朗普宣布,發行500萬美元起一張的金卡,規格高於綠卡,用於取代eb-5項目。
為什麼這麼干?
老頭直言不諱:eb-5毫無意義,不如直接賣錢。
有一說一,這話沒毛病。
特朗普打算賣1000萬張,猛賺50萬億美元,不僅可以還清約36萬億美元的國債,還能有10多萬億美元盈餘。
一旦此事搞成,美國總統山上第五座雕像,必是特朗普無疑,沒人會反對。
想想還有點激動。
但可能嗎?
01 牛皮吹大了
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的公開聲明稱,目前已經約有25萬人正在排隊申請「金卡」。
這個數據,被全世界諸多媒體引用。
但必須要注意的是,這些申請人並沒有完成購買劉誠,僅僅是處於申請或等待階段而已。
屆時究竟有多少人真的願意出這麼大一筆錢,目前暫不可知。
美國雖然今不如昔,但獲得美國公民身份,依然意味著可以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先進的醫療體系以及廣闊的商業機會,這對高凈值人群肯定是有吸引力的。
但再怎麼香,500萬美元的門檻確實是高。
特朗普放話要賣1000萬張金卡,怎麼想也不太可能。
願意花500萬美元移民的人,凈資產至少在1000萬美元以上。
而據《世界超富裕人士報告》,全球凈資產超過1000萬美元的約有60萬人,其中38%本身就是美國人。
剩下的,即便有一半願意移民,那也只有20萬左右。
當然,這不是說目標群體就只有20萬人。
比如某俄羅斯能源巨頭,如果要移民美國,肯定不是自己一個人去,必然要帶著家人一起。
但即便每個富豪都帶家人,撐死了總數也不會超過一百萬,一千萬人更是天方夜譚。
就算真的能售出100萬張金卡,預計可籌得5萬億美元,與超過36萬億美元的債務相比,也是遠遠不如。
不過,這也不是毫無意義。
如果真靠賣戶口就能解決債務,那才是本世紀最大的醜聞,現代貨幣體系的價值將被按在地上摩擦。
賣1000萬張卡當然是誇大,但不論賣多少張,毫無疑問都能減緩債務壓力。
特朗普的主張,從來都是小政府、減赤字、減稅、加關稅。
方向是好的,但全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事,相對於龐大的債務,無異於杯水車薪。
比如砍政府項目。國防部一年8500億美元預算,砍掉20%是1700億,看起來很多,但相比36.22萬億美元的聯邦債務,不過是杯中的一滴水;國際開發署,年度總預算440億,全砍了也無法扭轉趨勢……
特朗普和馬斯克的目標是,砍掉2萬億美元的政府預算。
就目前的進度來看,doge部門日均砍掉1.26億美元。即便等到4年後,也遠遠不可能達到目標。
即便能達到目標,也很難說解決了債務問題。
緩解政府壓力,無非開源節流。
精簡預算屬於是節流,開源的手段很多,比如前段時間震驚世界的星際之門計劃,但依然還是之前的問題,太耗時間。
除了直接去搶,來錢最快的路子,除了特朗普想出來的賣金卡,還真沒有了。
牛皮是吹大了,但就算每年只賣出1萬張卡,那也是500億美元,並不是一筆小收入。
這個計劃,或許是臨時起意,或許是早有預謀,不過其核心目的並沒有脫離特朗普的施政方針。
而且除此之外,它可能還有更深遠的意義。
02 更深的意義
最直觀的一點,是特朗普的那句話。
eb-5毫無意義,不如直接賣錢。
再看特朗普的金卡計劃,雖然把門檻提高到了500萬美元,但並沒有其他要求。
這意味著,申請人不僅不必像曾經那樣,費勁心思證明自己的投資能創造10個就業崗位,也沒有地域上的限制,投資選擇更加自由。
相當於把以前半遮半掩的口子,徹底放開。
人數雖然少了,但質量或許更高。
如果從積極的層面看,更多富豪的到來,這毫無疑問可以提升美國社會整體的消費層次,促進高端醫療、私人教育、奢侈品消費、高端服務業更發達。
除此之外,富豪們很可能進一步加大對美國金融和科技等領域的投資,創造更多就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東石油富翁們移民美國後,投資高端房地產項目,帶動了建築、物業、裝修上下游的發展。
但這些傾向,毫無疑問會帶來消極的一面: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富有的外國佬,只要有錢就可以輕鬆獲得更好的社會資源和福利,而本土普通民眾卻難以企及,這可能會引發社會底層民眾的不滿情緒,加劇社會矛盾。
實際上在歐洲,很早就有類似的黃金簽證計劃,引發了民眾對社會公平性的質疑。
迫於輿論壓力,大多都不了了之。
縱然有好有壞,不過對特朗普本身而言,是利大於弊的。
政府能賺到錢、能促進消費活力就不說了,更多高凈值人群通過金卡加入美國,意味著特朗普將獲得國內外更多商業集團的支持。
這是政治上的考量。
去年大選時全世界都清晰地看清楚了,美國絕大多數企業、政客、乃至娛樂明星,都是極端反對特朗普的,有的甚至直接出言侮辱。
最高潮時,特朗普甚至在演講現場被殺手射擊,震驚世界。
現在,雖然特朗普贏得了大選,並有馬斯克這種新貴支持,但政策推行的阻力依然很大。
而這次放開富豪移民美國的口子,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反對者釋放善意。
至少,美國本土多家房地產開發商,已經表示用戶特朗普政府的金卡政策,因為他們希望有更多的外國富豪來投資房地產。
其它的領域,同理。
同時,金卡政策也反映出特朗普對移民政策的曖昧轉變。
不再徹底排斥移民,而是一改以往移民政策強調的多元化和人才吸引,更側重於財富篩選。
這一轉變迎合了部分選民的訴求,也符合特朗普一貫簡單粗暴的形象。
但這種轉變,對美國本身而言,是不是好事?
03 尾聲
很多事情的底層邏輯,其實一直都沒有變過。
大家都知道美國是個移民國家。
在20世紀之前,當地對全世界來的移民基本是來者不拒。只要在美國港口下船,就可以在美國生活。
一來,是在人多地少的蠻荒年代,人口本身就是最大的財富。
二來是針對歐洲人的,歐洲是現代文明的發源地,如果不是走投無路,很少有人會遠渡重洋去一個更落後的地方。
美國作為原殖民地,主要作用之一是作為商品的傾銷地。它需要大量從歐洲進口商品,能出口的東西卻很少。
以致於很長一段事件中,歐洲人都譏笑北美就是歐洲時尚的活化石。
20年前的歐洲是什麼樣,現在的大西洋對岸就是什麼樣。
這種感覺,就像近些年一線城市對中西部農村地區的俯視。
一個城市人去偏遠農村,你並不比當地人聰明,但你的眼界更開闊。
四捨五入,你就是個人才,人才又代表了財富。
各種背景之下,自然不可能還設置什麼門檻,有人願意來就偷笑了。
當然,這種心態,只針對比自己更發達的地區。
時過境遷,身份呼喚。
承接了英國產業轉移的紅利,美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開始用同樣的手段報復歐洲。
一面拚命出口工業品,一面用高關稅把歐洲商品拒之門外。
長此以往,大西洋上的貨輪從美國滿載出發,回航時卻往往空著,極其浪費。
怎麼辦?干老本行,運人。
不過這次運的不是黑奴,而是在歐洲混不下去的南義大利人(黑手黨)、憎恨英國的愛爾蘭人、被匈牙利壓榨的克羅埃西亞人、對德意志帝國不滿的農民和科學家。
前後兩個世紀的人口流動,不僅給北美大陸帶去了數之不盡的勞動力,更帶去了現代科學史上數之不盡的豐碑。
比如愛因斯坦、馮·諾依曼等人,都算是那個時代的受害者之一。
留下姓名和更多的無名氏,共同締造了不同於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自由國度。
那個時期的美國,確實是人類文明的燈塔,否定這一點就等於否定現代世界。
但現在,人口與人才的流動突然變了味,海納百川的心態不再,轉而與金錢綁定。
短期而言,直觀的收入和民間的支持,是毫無疑問的好處;但長期而言,等於拋棄了曾經的信仰。
從這一刻起,美國不再偉大,降維成了普通國家。(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