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格外想念……

2025年05月22日09:00:21 情感 2915

今天是5月22日

四年前的這一天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

與世長辭

化作天空中耀眼的雙星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追憶往昔

他們的點點滴滴

仍然觸動著我們的心弦

「好好吃飯」「保重身體」

為了這兩個再樸素不過的願望

他們奮鬥了一生、奉獻了一生

「有些人,偉大到我們以為,

他們沒有生老病死。」

一名網友的留言說出了萬千人的心聲

其實

只要我們記得

他們就從未離開

一輩子,一件事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

找到和建立正確的信仰不容易

用實際行動捍衛信仰

更是一輩子的事

新中國成立前

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餓殍立志學農

26歲開始做農學試驗

不久後

他從紅薯育種轉向水稻育種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袁隆平(左一)與科研團隊成員早年的工作照。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圖

他倔強——

在千百次的失敗中依然堅信

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種子

可以戰勝飢餓

他坦誠——

功成名就後,面對測產失敗全無包袱

「跌跤就跌跤,再爬起來就是了」

他幽默——

步入鮐背之年,總是自稱「90後」

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腦瓜子

他活躍——

過了80歲

還能在氣排球比賽中打滿全場

而且擔任主攻手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2010年,袁隆平在湖南農科院打氣排球。王德璠 攝

再後來

袁隆平被問到

是否害怕沒有飯吃的場景再次出現

他堅定地回了四個字

「不可能了。」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另一邊

在戰火紛飛的亂世

吳孟超的英勇與熱血

未能灑於戰場

卻以另一種方式蓬勃生長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上世紀40年代初的吳孟超。新華社發

——17歲時

在馬來西亞華僑學校讀書的吳孟超

號召同學把聚餐的錢

捐給正在祖國浴血抗戰的前方將士

——在烽火連天的歲月

青年吳孟超輾轉回國

同濟大學學醫、為建築大師梁思成繪圖

接過那一代知識分子為國為民的擔當

——1949年上海解放時

正在南京路中美醫院實習的吳孟超

有感於解放軍戰士的紀律嚴明

立志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人民解放軍

——1956年6月12日

吳孟超穿上軍裝、戴上軍銜

正式成為一名人民軍醫

那一刻,他激動得流下了眼淚……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吳孟超(右)在指導助手做實驗。新華社發

「選擇回國,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

選擇從醫,追求有了奮鬥的平台;

選擇入黨,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

選擇參軍,成長有了一所偉大的學校。」

吳孟超曾說

這4個正確選擇決定了他一輩子的幸福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手術順利。大家都很高興,吳孟超也笑出了聲。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一把稻,一把刀

常憶起

那把金黃的稻

那捧溫熱的谷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夢想試驗田裡的超級雜稻

長得有高粱那麼高、

稻穗有掃把那麼長、

穀粒有花生米那麼大,

我坐在禾下悠閑地納涼……」

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

幾乎家喻戶曉

他還有一個「雜交稻覆蓋全球夢」

歸根到底

是讓全世界吃飽飯

希望世間再無飢餓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袁隆平與菲律賓稻農在一起。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圖

「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

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

一雙手一把稻

成為多少人好好生活的依靠

「我是洞庭湖的麻雀,

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鷗。」

一生修道雜交稻

「東方魔稻」正在造福世界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插畫,禾下乘涼夢。人民日報新媒體 陳露 繪

也忘不了

那雙神奇的手

那把不老的刀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吳孟超展示他的雙手。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那是一雙白皙柔軟的手

長約14厘米

右手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向彎曲靠攏

不方便寫字、吃飯

卻利於握住止血鉗

日本同行端著攝像機

把吳孟超的手術從頭拍到尾

也沒能弄清楚他那雙神奇的手

為啥像長了眼睛一樣

美國同行曾連續3天

現場觀摩手術

若非親眼所見,他根本不相信

八九十歲的外科醫生還能站上手術台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2018年4月13日,96歲高齡的吳孟超為患者進行手術。中新社記者 殷立勤 攝

「出差住快捷酒店,四季幾套軍裝,

一年到頭都在開刀,大年初一還在查房。」

吳孟超的學生們曾開玩笑說

老師的生活「沒品質」

「外科醫生,就是一雙手一把刀。」

在吳孟超看來

為病人解除痛苦

就是最大的功名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吳孟超到病房查房。中新社記者 殷立勤 攝

一葷一素,十萬百萬

袁隆平和吳孟超之間

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

就是他們對待金錢的態度

懷著「讓天下人吃飽飯」願望的袁隆平

平時生活其實十分簡單

一個葷菜、一個青菜就很滿足

他在家門口的小店剪了18年頭髮

每次只理普通髮型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但他經常自掏腰包

給基地的研究人員發「獎金」

幾百到幾萬都有過

他總說「要那麼多錢做什麼」

2020年2月

袁隆平捐款10萬元

幫助湖北人民抗擊疫情

除了錢

他還捐贈了200噸大米馳援武漢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2007年5月10日,袁隆平在實驗田觀察水稻長勢。新華社記者 趙眾志 攝

吳孟超則以「嚴格」著稱

吃飯時

盤子里的菜一定吃得乾乾淨淨

下班的「標配」動作

是關燈、鎖門

為了幫患者減輕負擔

他「教訓」學生:

「你幹嘛非要用那個器械,

只用一下,咔嚓一下幾十塊錢,

病人的負擔該多重?

手術線一根才多少錢?」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吳孟超帶著學生仔細診斷患者病情,確定手術方案。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培養青年人才

他又「出手闊綽」

1996年

捐款500萬元成立基金會

資助傑出醫療和科研人員

2006年

捐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勵等

共計600萬元獎金

用於醫院的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

2008年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的第一時間

捐贈價值500萬元的急救藥品……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吳孟超生前辦公桌上的老式厚玻璃水杯,上面貼著一張吳孟超的工作照。新華社記者 袁全 攝

生命有盡,事業無涯

82歲那年

吳孟超接了一個特殊的病人

那名患者長了一個籃球般大的腫瘤

要做切除手術,難度非常大

有人勸吳孟超別做這個手術:

「你現在可是肝臟外科界的泰斗,

萬一出了事,名譽就毀了。」

吳孟超只回答了這麼一句話:

「我名譽算什麼?

我不過是一個吳孟超嘛。」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2019年

吳孟超已經97歲高齡

完成最後一場手術後

這位鬚髮皆白的外科醫生終於退休了

但在退休感言中

他寫道:

「只要病人需要,

我隨時可以

進入戰位,投入戰鬥!」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要下班了,吳孟超挨個察看手術室後才離開醫院,這是他的習慣。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就在吳孟超退休的2019年

已經89歲的袁隆平

身體也不似以往強健

但他依然關心稻苗的生長

常常下田開展科研工作

「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

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2020年

他在90歲生日這天許下願望

希望第三代雜交水稻

雙季畝產3000斤早日實現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當年11月

湖南衡南雙季稻

達成了「1500公斤高產攻關」的目標

得知這個消息

袁老高興得像個孩子

「我覺得excited,more than excited。」

到2021年11月

袁隆平生前參與研發的品種

「巨豐5號」在浙江龍泉喜迎豐收

巨型稻平均高度可達2米

禾下乘涼夢,成真了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2022年9月21日,浙江金華,農業工作者檢查「巨型稻」生長情況。

做一件事也許不難

難的是一輩子堅持做一件事

擇一事,終一生

註定會很累,一定會很苦

然而

袁隆平和吳孟超用實際行動證明

時間,會讓人老去

時間,也讓事業不朽!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尤記得

袁老和吳老逝世後

人們悼念的文辭中有一個詞頻繁出現

——國士

何為國士?

那是飽含對人民、家國、民族的

責任和愛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這份質樸的喜悅

托舉起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背著每一個病人過河」

這份踏實的承諾

回應著人民性命相托的信任

今天,格外想念…… - 天天要聞

不是每個人

都可以成為他們那樣的傳奇

但希望每個人

都可以有他們那樣的精神

始終保有博愛與堅韌

始終為理想奮鬥不息

致敬!緬懷!傳承!

來源:人民日報微信,資料:中國新聞網、新華社、解放軍報

(來源:人民日報微信公號)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妻子目睹丈夫每晚神秘消失,酒店房間內的人讓她瞠目結舌 - 天天要聞

妻子目睹丈夫每晚神秘消失,酒店房間內的人讓她瞠目結舌

首先感謝小夥伴的閱讀,歡迎大家進行點贊、關注、收藏。小編在此也祝大家日進斗金、財源滾滾。0102小時候鄰居家有個男的,天天打老婆孩子,喝醉了就在街上發酒瘋。他老婆實在受不了,帶著孩子跑了。後來這男的一個人住,有天晚上喝多了掉進河裡淹死了,屍
(完)山體滑坡現場,救出一對男女,那女人是我結婚七年的老婆 - 天天要聞

(完)山體滑坡現場,救出一對男女,那女人是我結婚七年的老婆

繳了費,我靜靜坐在醫院的走廊上良久,才給程雪打了一通電話。  她很快就接通,不耐煩的問我怎麼了。  「程雪,我在問你最後一遍,昨晚你真的在單位加班嗎?」  她甚至都沒有猶豫,「我不是跟你說了嗎,你一直問有什麼意思?」  「那沈澤呢,他昨晚上
37歲寶媽花2000萬買房,靠美容年入10億,卻主動讓倆孩子輟學 - 天天要聞

37歲寶媽花2000萬買房,靠美容年入10億,卻主動讓倆孩子輟學

知識改變命運,無數人用行動驗證了這句話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北京女孩李倩倩卻不這麼認為,她覺得只要有獨特的方式,孩子不一定要完成學業,創業也能從零到千萬。所以她讓兩個孩子輟學了。有人提出質疑,一個北京女孩,一出生就超越了普通人,有什麼資格說這
父愛:隱於無聲,震耳欲聾 - 天天要聞

父愛:隱於無聲,震耳欲聾

剛看到一個謙虛謹慎的小女孩表述自己對父愛的觀點。她用詩一般的語言說道:父愛是隱於無聲中的驚雷,是現於無色中的繁花,是高於群山的崑崙,父愛他是沉默,但卻震耳欲聾。寥寥數語,便將父愛的偉大從幾個方面表達出來,句句彰顯了文學功底,讓人不禁感嘆,這
原來人情世故是這意思!早懂十年少踩多少坑! - 天天要聞

原來人情世故是這意思!早懂十年少踩多少坑!

家人們,今天咱必須嘮明白一個讓不少人頭疼的詞——人情世故!有人覺得這是高情商社交的「通關秘籍」,也有人吐槽是虛頭巴腦的「彎彎繞繞」。但說實話,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懂點人情世故,真的能讓生活、工作都順不少!咱今天就掰開揉碎了講講,到底啥是人情
學會這3招,送禮送到人心裡!社恐都能變社交達人 - 天天要聞

學會這3招,送禮送到人心裡!社恐都能變社交達人

家人們,今天咱來嘮嘮中國特有的送禮文化!走親訪友提個禮盒、逢年過節給長輩帶點特產,這些場景是不是特熟悉?有人覺得送禮就是人情世故的「硬通貨」,也有人吐槽這是麻煩的「形式主義」。這送禮文化到底咋回事?咱咋做才能既不失禮,又不尷尬?今天就掰開了
老年之後,人生最大的痛苦,來自於這兩方面 - 天天要聞

老年之後,人生最大的痛苦,來自於這兩方面

當我們進入到狀態之後,我們才會明白,其實很多事情年輕的時候沒有打好基礎,進入老年狀態之後就會導致非常殘酷的現實。因此不管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清清楚楚的知道。只要你年輕的時候沒有為自己著想,老年之後的日子一定不好過。老年之後,人生最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