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姐,您家閨女還沒對象吧?現在得抓緊了,最近來相親的姑娘比去年多了三成!"
上海人民公園的"紅娘阿姨"一邊整理資料一邊感嘆。
據民政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婚介機構註冊女性用戶同比暴漲68%,北京某高端婚戀會所甚至出現"搖號相親"的奇觀。
這場突如其來的婚戀市場"堰塞湖"背後,是曾經風光無限的"舔狗經濟"正以摧枯拉朽之勢崩塌。
一、"情感霸權"的黃金十年:解密"舔狗經濟"運作密碼
隨著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的興起,人們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也更容易對他人產生好感。
與此同時,婚戀市場競爭激烈,不少人為了找到理想的伴侶,不惜付出巨大代價。此外,社會觀念的轉變也讓人們更加註重個人的感受和追求,為了心中的理想對象付出努力。
在這種背景下,舔狗經濟迅速發展壯大。一些所謂的「戀愛專家」利用社交媒體和線下活動,大肆宣傳「跪舔哲學」,將其標榜為追求愛情的捷徑。
曾經的互聯網聖經非常經典,男人負責賺錢養家,女人負責貌美如花。所以資本家一開始的目標就是打入女性市場。通過洗腦捧殺,讓女性心甘情願的掏錢。於是乎從春節開始,到情人節、婦女節,再到七夕節、平安夜、聖誕節,甚至是諧音「520、521」。還有什麼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什麼都要發紅包送禮物。
所以這個錢轉接到了哪裡,相信大家心裡都有數。
類似的事情很多,有的女生受網路毒雞湯影響太大,一味只管索取,不想付出,找對象總是想找社會上那些極少數的高富帥,由於社會上高富帥實在太少,就開始抱怨中國男人配不上女人,久而久之,變成了大齡剩女。
現在青年女找對象,過於喜歡追求儀式感了,所謂的儀式感就是,每逢節日必須有禮物、有紅包。如果一次沒有收到,馬上會定義為男生不愛。
即使一個男生把儀式感做的很足,說不定哪一天,女生一句我們不合適,你前面的所有努力都將白費。有一個女教師告訴我,她的一個同事,結婚前,男孩對她很好,結婚後,男孩過節日,對她鮮有表示,為此兩個人經常爭吵,後來兩人就離了婚。那些追求儀式感的女生結婚都能離,何況戀愛期呢。
以前出去相親吃飯,菜單優先送到女孩子手上,畢竟「女士優先」嘛,吃完飯後男人很自然的買單,女孩理所應當的享受這頓美食。而當男人不去結賬的時候,就會說:「一個大男人太小氣。」。
在杭州某互聯網大廠工作的程序員小李,至今記得2020年情人節被女神拉黑的屈辱經歷。那天他送出的YSL口紅、戴森吹風機和1314元紅包,換來的是一句"你的喜歡讓我壓力好大"。這種"單方面付出-若即若離"的畸形關係模式,曾造就了市值百億的"情感經濟產業鏈"。
某情感培訓機構泄露的"馴化手冊"顯示,系統化培訓包括:節日紅包分級制度(520元起步)、禮物價值對照表(月收入20%為及格線)、情緒價值考核體系(秒回率需達98%)。
更令人震驚的是,某直播平台頭部女主播課程中,赫然寫著:"要學會在3個以上追求者間製造競爭焦慮"。
這種扭曲的經濟形態催生了荒誕現實:鄭州某商場推出"舔狗專櫃",SK-II神仙水搭配Gucci絲巾的"道歉套裝"月銷千件;深圳出現"代寫情書"工作室,千字情書報價高達888元。
直到去年年雙十一,某電商平台"懺悔禮物"銷量斷崖式下跌52%,才拉響了警報。
二、覺醒年代:當代男性的三大"情感起義"
"我寧願花5980元報名健身私教,也不想再當ATM了。"
29歲的北京白領陳昊在朋友圈曬出腹肌照時寫道。這屆年輕人正在用腳投票,重構婚戀市場的價值體系。
越來越多的單身人士開始明白,與其花心思討好別人,不如多為自己著想。這預示著消費主義和「舔狗經濟」的衰落。「舔狗經濟」指的是在戀愛關係中,一個人過度付出、討好或者獻媚另一個人,從而形成的一種經濟現象。
這一變化帶來的連鎖反應,已經在多個行業中顯現出來。
曾經輝煌的高端餐飲行業,如今門庭冷落,營業額不斷下滑;過去五年里,上海人均消費超過500元的餐廳大約有2700多家,但到去年7月,這個數字減少了1400多家,直接減了一大半。
美團數據顯示,男性餐飲人均消費同比下降27%,但運動健身支出增長43%。
那些象徵著奢華與品味的首飾奢侈品店,也不再像過去那樣顧客盈門,銷售額持續走低。情人節和七夕節過後,二手交易平台上那些沒用過的禮物,比如全新的iPhone或者沒拆封的口紅套裝,數量明顯減少了。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整個消費市場都被捲入這場 「風暴」,消費降級的趨勢愈發明顯。2024年聖誕節的票房只有3851.14萬元,相比十年前的高峰簡直是斷崖式下跌。元旦檔的票房也比去年低了不少。
而且,目前展現出的這些變化僅僅是個開始,後續的影響或許會更加深遠,涉及的範圍也可能更廣,衝擊力或許會更大。
2025年情人節的數據讓人大跌眼鏡,攜程數據顯示,女性主動訂房佔比達40%,消費金額超過男性;天貓「男性消費新三寶」(公路自行車、電競產品、衝鋒衣)銷量連續三年增長超100%,而傳統情人節禮品如鑽石、鮮花卻遭遇滑鐵盧。
曾經被戲稱為"韭菜"的群體,開始把錢投資在自己身上。某男性社區發起的"斷供運動"獲得百萬點贊,參與者集體卸載購物軟體,轉而報名MBA和職業培訓。
豆瓣"反PUA聯盟"成員激增至50萬,他們總結出"三不原則":不跪舔、不貸款、不做備胎。心理學專家指出,這標誌著男性開始拒絕"工具人"身份,追求平等的情感對話。
某婚戀平台《婚戀觀報告》顯示,男性對"共同成長"的重視度提升38%,"顏值即正義"的支持率下降至19%。越來越多的男性要求對方具備職業規劃、理財能力等"硬指標"。
三、相親市場大洗牌:那些被時代撞倒的"公主們"
相親市場堪比戰場!
之前相親,女方要求男方有房有車,年薪50萬起步,身高180+,長相帥氣,性格溫柔體貼。
難怪有人調侃說:"現在的相親,都快趕上招聘會了!"
"以前都是男生排著隊加微信,現在資料掛出去兩周才3個招呼。"
28歲的金融從業者林薇苦笑。在成都某高端婚介所,曾經標價30萬會員費的"女神專區"悄然撤下,取而代之的是"成長型女性優先匹配"的告示。
某知名紅娘的抖音視頻引發熱議:"現在男生上來就問會不會做飯,這屆姑娘太難了!"
看似倒退的現象,實則是市場對泡沫價值的清算。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聰明的女性早已調整策略。26歲的自媒體人蘇晴在直播間分享:"我考了潛水證,正在學python,男生反而主動來請教問題。"她的追求者中,工程師佔比從10%躍升至65%。
某人工智慧婚配系統的數據顯示,具備"職業規劃清晰""情緒穩定""學習能力強"特質的女性,匹配效率提升300%。這預示著婚戀市場正在進入"硬實力為王"的新紀元。
當上海外灘的LED屏打出"愛情不是戰場,婚姻不是扶貧"的標語時,這場持續十年的情感博弈終於迎來轉折點。
婚戀市場從不相信眼淚,正如某位95後男生在相親資料上寫的那句:"我可以為你撐傘,但拒絕跪著打傘。"
或許,這才是健康婚戀關係的真正起點——當舔狗經濟崩盤的塵埃落定,顯露出的是兩性平等的堅實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