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你是否曾經感到自己越來越不自信,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你是否曾經疑惑,是什麼讓你失去了那份自信?
今天,我將為你揭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行為,它們會讓你越來越不自信。
1.過分關註失敗的經驗
法國精神科醫生弗雷德里克·方熱在他的《醫治受傷的自信》一書中指出,很多人習慣性地關注糟糕的經歷,並依據這些經歷作出自我評價。
比如,有些人會將負面事件災難化,誇大了自己的失誤可能造成的影響,因此久久無法平靜或釋懷;
有些人會陷入普遍化思維,將自己在某個方面上能力欠缺擴展到其他領域,比如在嘗試新事情時遇到挫折,就覺得自己是個「不管做什麼都不行的失敗者」。
2.不敢對自己感到滿足
有這樣一類人,即便能力很強、擁有體面高薪的工作,但依然經常焦慮、壓力過大,覺得自己缺乏自信。
他們給自己立了一條近乎完美的標準,並總是在意自己與完美狀態之間的差距。
因此即便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他們也無法很好地肯定自我,反而很容易覺得「我為什麼還是不夠好」。
3.被他人認可才覺得有價值
小時候,我們對自我價值沒什麼概念,覺得被人誇獎、被人喜歡才說明自己有價值、有意義。
這樣的觀念往往會形成兩種生活準則:我必須被一些人認可;我不能被排斥或拒絕。
最後帶來的是,我們更在意他人的需求,容易自我犧牲。
在這種狀態中,自身被放置在了次等位置,甚至是附庸的,我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總是被自己懷疑、被自己貶低,甚至被自己忽視,從而形成不自信的狀態。
4.不明白為什麼被否定、被孤立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還有一種重要的原因不容忽視,那就是:
當我們儘可能地去滿足某些人的需求和想法,卻依然不被認可,甚至遭受否定或孤立,而我們卻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被否定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對自身不斷產生懷疑。
這樣的心理會讓我們覺得,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和世界,都是未知的、難以理解的、甚至危險的;
我們的生活總是被不確定性籠罩著,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總會猶豫不決,無法建立對自己的信心。
自信是一種寶貴的品質,通過療愈我們的自信,我們可以獲得自己改變人生的動力。
就像歌德所言:「一旦你信任了你自己,你就會明白怎樣生活。」
所以,讓我們一起反思自己的生活,摒棄那些讓我們失去自信的行為,重新找回那份自信吧!
全文完,如果覺得寫得不錯,那就點個贊吧,最好加個關注,多謝閱讀。
【作者】壹心哥,英文名:Ben,70後大叔,前上市房企集團華中區域商業營銷總經理;
2020年毅然選擇「躺平擺爛」,開啟快樂心靈禪修之旅,並同時踐行「窮FIRE」、「極簡主義」與「數字遊民」三者 Buff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