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時間將《故鄉,別來無恙》追平了,追平之後,我心中感慨萬千,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一、關於「離鄉」
張沛離開故鄉雖然她嘴上說是因為自己考去了北京,但更多的是為了離開父母的掌控,脫離他們的視線,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張父張母對她的要求非常的嚴格,對她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動向十分關注,他們希望張沛可以按照他們的設定去生活。張父張母過分管控的後果就是張沛不顧一切的逃離。
同樣渴望逃離的還有董家希,丁老師獨自撫養董家希長大,對她的管控欲自是不必說,用董家希的話來說,那便是,丁老師是一位兇殘的暴君,而她是一個沒有自由的囚犯。
對於一個沒有自由的囚犯而言,最重要的當然是逃出生天,掌控自己的生活,去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於是「不得已」聽了丁老師的話報考財會專業的董家希,在脫離掌控以後立馬轉專業讀了自己喜歡的戲劇文學。
二、關於返鄉
張沛原本是不願回到成都的,可是羅薇的死讓她突然之間怕了,她怕自己也和羅薇一樣突然離世,更怕父母無人養老送終。
苟丹丹離開的原因劇中並沒有言明,可她回去的原因卻格外清晰,愛情和生活遭遇雙重打擊,看到家裡其樂融融,便想回到故鄉,離家裡近一點,就算不敢言明一切獨自回去,也算呼吸了同一片天空的空氣,足以療慰心傷。
董家希離開是想追逐夢想,她回去是發現自己有比夢想還需要追逐的東西,那便是好好陪伴自己的母親。丁老師確診肺癌,她不能讓再自私的只顧自己,讓她一個人面對。
吳芸來到自己的第二故鄉成都,一是因為母親是成都人,不少的親人在成都,二是對她的事業發展更好,三是年少時期關於這座城市的記憶太多。
他們離開、回到故鄉看似原因各不相同,可本質上還是因為那些停留在那裡的人,那些深埋在記憶里的美好,那些不願失去的美好。
三、關於愧疚
《故鄉,別來無恙》這部劇中最讓我動容的就是關於親情的描寫,真實、不說教,不隨便上升價值,可每一句台詞都有它的價值。
張沛回到家裡的那一刻,看到母親滋了毛的牙刷,記賬的本子,臟污壞掉的沙發,再聯想到好友羅薇死後羅父羅母的境遇,愧疚感一下子湧上心頭,只想掏心掏肺的對父母好。
可是這愧疚感來的快去的也快,日復一日的相處,之前的那些問題再次湧現出來,還是會讓她想離開這個家。
這就是中國人獨有的情感體驗,第一二天是久別重逢的驚喜,第三四天是久別重逢後的忍耐,第五六天就是久別重逢後的厭煩,第七八天就是久,別重逢的「訓斥」,很少有人能逃過這個定律。
四、關於驕傲
相比較於張沛父母的念叨和操心,苟丹丹的父母就顯得要「開明」很多,他們幾乎是無條件的支持苟丹丹的事業,不過多挽留她。
年紀輕輕就已經成為了知名的美妝博主,嫁了一個上海老公,事業順利,婚姻幸福,這在媽媽界簡直就是媽媽的驕傲,吹噓的資本,同輩的典範。
可是這種驕傲一旦形成,那就很難讓人接受它的消失,回歸之前的平庸。事業不順、遇人不淑的苟丹丹原本是想回家療傷。
人才剛到樓道口,苟母的一番話讓她停住了腳步。是啊,她不能用這樣一副頹廢的姿態回到家裡。
明明都已經到家門口了她卻還是輕手輕腳不驚動任何人下了樓,回家重新換了一身戰袍,拿了禮物才過來。
時尚美麗的戰袍下面是拘謹緊繃的身體,精緻美麗妝容下面是掩蓋不住的虛弱和疲憊,她強撐笑容努力做到母親說的那般永遠都有精氣神,永遠都向上蓬勃。
她眼眶幾度濕潤,幾番欲言又止,最後還是沒有把話說出口。父母對她工作的體諒,對她婚事的關懷,讓此刻的她如坐針氈,她一刻也沒法再待下去,盛裝打扮回家停留時間也不過短短五分鐘。
結語
《故鄉,別來無恙》父母和孩子相處的過程可以說是很多家庭的縮影,無論你年紀多大,在父母的心裡你永遠都是一個孩子,他們總是忍不住的想要去關心你,這是出於好意和在意。
可這樣的在意並不是孩子想要的,對於已經成年,並且已經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來說,沒有獨立的空間,沒有隱私,過度的關心都會讓人覺得窒息,讓人想要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