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人聽到下面的吐槽:
「兒子,你將來是要考清華還是北大?」
「大學學的是編程,現在做銷售,專業不對口,你大學四年都白讀了啊」
「我天生就對數學不感冒,這輩子也成不了數學家!」
「要麼回到十八線小城,要麼待在北上廣深?」
這些吐槽和糾結,讓我們陷入了無窮的煩惱之中。也如網上所言,煩惱也源於無知,腦袋空空,所以口袋空空!今天看書,作者在闡述這些煩惱的來源時做了一下總結,我感覺非常到位。要想活著不累,我們必須在思維上進行破局!
我們之所以活著很累,,是因為我們給自己打造了一副副牢籠、自我畫地為牢。還有,我們每個人讀活在自己構造的不同的隱含假設中。這些隱含假設,潛藏在很多人的思想深處,具有相當大的普遍性、深深困擾著我們。如果能把它們事先找出來,可以讓更多人提早防備人生困局的發生。為此,我初步歸納了四個典型的有關人生選擇的隱含假設:
第一個典型的隱含假設是「賽道假設」。「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就是賽道假設的體現。暗自認同賽道假設的人,認為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比賽,比賽的項目是設定好的,而獲勝者寥寥無幾。於是他們就容易陷入對競爭的焦慮和對失敗的恐懼中。他們可能由於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不敢試錯,只能戰戰兢兢、亦步亦趨地在一個被外界固化了的軌道上不停地跑著、如同老驢拉磨,一輩子拴在磨盤上。
第二個隱含假設是「低關聯假設」。暗自認同這種假設的人認為,人生的種種經歷之間相互獨立,不存在什麼關聯。比如很多人小時候學過畫畫,但是長大後就再也不畫了,他們不會想到,這些繪畫基礎對於在職場中運用視覺化思考很有幫助。正如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那個著名的演講中所說,人生就是一個連點成線的過程,有些經歷也許一開始看不到它的意義所在,但也許若干年後便會發揮其特有的作用。
第三個隱含假設是心理學中講的「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暗自認同這種假設的人會用一種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會認為自己的天賦不夠,或者智商平平,於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時就自然自艾,失去了繼續努力的勇氣。與之相對的是「成長型心智」(growth mindset),擁有這種心智的人認為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過努力不斷增長的,因而並不懼怕短期的失敗,反而會愈挫愈勇,這樣的人往往能獲得更高的成就。
第四個隱含假設是「零和博弈」。暗自認同零和博弈假設的人,在人與人的競爭中,更傾向於從別人那裡爭奪利益,而很少去構想雙贏的方案,最常見的思維模型就是:要麼…要麼…。針對這種思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專門寫了一本書《第3選擇》,倡導在「你的方法」和「我的方法」之外,應該努力尋找一個「我們的方法」,通過這個「第3選擇」,參與的雙方可以實現協同和雙贏。搭建新的思維框架,探尋新的可能,把「你的」和「我的」變成「我們的」!
願我們都能掙脫思維的束縛,活出自我,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