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現在的社會狀態理解為人情社會,這是一種基於生活體驗的客觀認識,比如在需要他人幫忙的情況下,如果認識一些具備特殊的,重要的,以明確意義為前提下的關鍵人物,那麼人們就容易獲得更為便捷甚至是特殊(積極意義)的生活體驗。
不避諱的說,現狀確實如此。
那麼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的出現,那就是我們會把人情關係看的很重要,把別人的體驗放在首位,以期盼這些被自己所付出精力,付出時間,付出情感價值的人,能夠對自己報以明確的回饋,雖然我們經常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真誠且明確的,並且必須要具備交互意義,簡單來說就是我對你好,你對我好的關係狀態,這樣的交際才具備現實價值,
只不過,很多人會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忽視自己,重視他人,因為他們非常渴望自己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於交際關係和基於人情關係需要上的認可,他們渴望被認同,也希望在這種關係的影響下,獲得更好的人生體驗。
那麼,這又會出現另一個問題:
如果對方辜負了自己的期待,只是一味的索求該怎麼辦?
遺憾的是,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是消極的,他們不會把問題歸咎於他人,而是責怪自己付出的不夠多,責備自己還不夠成熟,總之一句話,
這是自己的錯,對方不認可自己,一定是自己出了什麼問題。
這聽起來是一種可悲的說法,而事實上執有這一觀念的人,
並不在少數。
交際重要嗎?重要。
但是,有多重要,是一個需要用理性的觀點去思考和判斷的問題。
假若我們一味的去相信「人多好辦事」亦或是「多個朋友多條路子」類似這樣樸素卻直白的觀點,那麼我們就會發現,自己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時間所經營的關係之中,大多數的存在都對不起自己的投入,
普通人的交際圈,大多也是普通人,普通人的能力有限,各有各自的想法,是光明正大的交流互動,還是暗自盤算關係的微妙權衡,這些人與人之間不同的心態和關係,造成了不同的交際結果,
更何況「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傳統認知,也讓那些拿著掃帚準備掃雪的人們,不關心他人片瓦之上的「恩怨情仇」。
一邊提防小人心計的陷阱,一邊小心翼翼接近著那些謹慎相處的關係,相處的久了,會感覺到最深刻的體會,並不是在交際上有所成就,
而是,心累。
是的,心累是最真實的體驗,這雖然聽起來並不怎麼「高大上」似乎也和那些所謂交際達人口中所說的美妙感受相距甚遠,但現實往往會強制讓人接受某種存在於社交需求上的規則,而這些規則統統都是潛規則,
也就是說,那些看破不說破的事情會隨著人們對於社交需求的實現,逐步加深其規則的複雜性,具體來說就是需要顧及的太多,需要配合的太多,
有些人喜歡直來直往,你就要直來直往,有些人喜歡算計,你就要配合演戲,不同的人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哪怕是極其表面的面子關係也因為與自己有脫不開的干係而導致必須謹慎處理,
所以,人們在經營自己的社交關係的過程之中,
註定身心俱疲。
而當人們談及「付出的收益」時,便會發現那些社交關係大多都只是點點頭,笑一笑,說說好話,有個「知道你叫什麼名字」的人,類似這樣的關係有很多,而那些看似經營許久的老朋友,老關係,你會發現自身對其投入的精力越多,收穫往往也很難達到一個「哪怕有一點點平衡」的狀態,
我們能不能否認的是,有些幸運的朋友確實交到了至交好友,他們是幸運的人,他們是彼此幸運的關係,但是對於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的社交價值,總是顯得那麼卑微,你付出的卑微,獲得的卑微,而這樣的卑微,似乎沒有任何改變的可能:
當人們在交際這件事上不斷衡量著付出和收穫的過程時,人們試圖讓自己活得「無所謂」一些,把自己的付出看得淡一些,也許就能放下那心中的執念,
可是,每當看到那些享受著自己付出卻難以產生積極回應的人們時,人們的腦海之中再一次想起這些投入所帶來的影響,
人們極力避免把社交的付出和回報當成是生意去看待,因為人們願意相信,交朋友該是純粹的關係,
但是久而久之,人們又無可避免的意識到,
有些人,也許真的不值得自己付出,也有些人,
根本配不上「朋友」二字。
人世間的爾虞我詐,本身就是一種交際,
而這種交際,空耗精力,磨滅耐心,人性在此時不值一提。
而這一切,看似需要接受,但細細想來,
似乎,也沒有必須要接受的,必須要妥協的理由。
誠然,人們不可能完全擺脫這種負面交際,無效交際的困擾。
但與其在這些問題上浪費時間,不如花時間,花精力對自己好一點。
讓自己享受一下暫且不被打擾的時光,才會讓自己明白原來生活並不是一定要去妥協什麼,也可以獲得自己認可的生活感受:
當你開始發現,曾經那些看似很重要的東西,正在漸漸失去其「似有似無的價值」時,
你就會明白,有些所謂主流的交際觀念,
可以尊重,
但,不必讓自己勉強接受。
本來就毫無意義的東西,
加上所謂「主流」二字,
只會讓這樣的毫無意義,顯得更加可悲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