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
很多人那天看了我聊東哥和奶茶妹,沒看懂,跟後台一個勁兒的噴我。
例如東哥出軌了,難道他不該為此付出數百億的代價嗎?
再比如東哥都出軌了,奶茶還選擇配合,還選擇息事寧人,這難道不表明她愛錢嗎?
.......
所以我說,咱們不在一個頻道上。我在聊8,你在聊1,我在聊城門樓子,你在說胯骨軸子。
我們也許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但是我們看見的世界,未必是同一個。
東哥出軌,是不是背叛?當然是。但那是他自己的事兒,他自己的事兒不該讓無數股民付出數百億,能聽懂嗎?
我是一個成年人,不是一個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瓊瑤的那種邏輯,比如全城的人死光了又如何?我失去的可是愛情啊。
這種邏輯對我這個歲數的人是沒有作用的,明白嗎?
別說全城的人,哪怕降低一萬倍,例如他失去的僅僅是一條腿,可我失去的是愛情啊。
你覺得我會認同嗎?我認同個六。
別鬧了,都成熟點。
東哥出軌當然有罪,但那是他們兩口子的私事,我根本就不關注。我根本就不關注一個人的喜怒哀樂,這不是我說的,是魯迅先生說的。
人類並不共悲歡,一個人在河邊哭泣,只能讓人覺得聒噪。這話不是我說的,咱們都學過。
所以在我看來,無論這兩口子感情如何,和幾百億,和多少萬的家庭相比,都是扯淡的。
奶茶愛錢也好,不愛錢也罷,和幾百億,和多少萬的家庭相比,也是無足輕重的。
論跡不論心,重要的是結果,不是想法。
結果是她在很多人的飯碗與自己的情緒之間選擇了前者,這事兒很牛,最起碼讓很多人另眼相看。
我這樣成熟的人就另眼相看。你注意這一切是有前提的。
一對普通夫妻,老公出軌了,妻子選擇原諒也好選擇不原諒也罷,關我P事?
根本不會有人理睬你的家事。
一件事只有涉及到千千萬萬人的崗位,生計,才會引起注意,你的選擇才會引起注意。
不是每個人都像奶茶一樣,有機會和千千萬萬人的生計掛鉤,不是的。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活在瑣碎當中。
所以關注的當然是瑣碎下的定義,比如張三對了,還是李四錯了。
說穿了還是因為你沒有事業,沒有屬於你的事業,沒有一件事讓你去做,於是你只能陷於瑣碎。
咱們還聊過西遊記,我聊過猴子的成長史。猴子的成長史絕不僅限於十四年取經路上他看人下菜碟的對待妖怪的態度,不只有這些。
他開始理解了真正的人際關係。
我們想一個問題:猴子為什麼很多時候明明可以自己動用武力,卻沒有用,而是去搬救兵?
有的妖怪是為了找到正主,讓正主領走,可是在找到正主之前,猴子往往會把天庭西方找個遍,把各路神仙都請一遍,讓大家用了各種辦法都不成,然後再引出正主。
為什麼要這麼做?
其實猴子的能耐肯定比龍王強,比天兵強,很多時候他硬打不是不能打,為什麼?
因為這才是關係,明白嗎?
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一起參與一件事的過程,才是關係。
猴子當年做大聖的時候,與天上地下的神仙勾肩搭背,稱兄道弟,僅僅相當於參加產品展銷會,四處發名片,混個臉熟。
混個臉熟的見面緣分與一起打過妖的聯手並不一樣,後者是同事,甚至是戰友。
為什麼?
因為混個臉熟,人家和你之間沒有共同目標。
你說你是大聖,那麼見面叫聲大聖好,點頭之交,到此為止了。
只有說咱們一起打妖,回頭一起分功勞,你去靈山領功,我去天庭領功,這才是真正共過事的。
有一才能有二,有二才能有三,從此之後,關係才能建立起來,我是指真正的關係。
所以只有你融入了一個長期的事業,比如取經,你的生命才開始有意義,你也才開始真正的學習,真正的進步,真正的交友,真正的理解這個世界。
當初做猴妖的時候,他只是在瞎混,只是在打發時光。
猴子在花果山上的時候,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壓根兒就沒開啟。那時候他看到的世界是很幼稚的。
昨晚擼串,牛魔王為啥不喝我敬的酒?上次請客是蛟魔王買單,這次輪到禺狨王了,他怎麼老不掏錢?
你盯著的那些事兒,說到底,很LOW。LOW不是因為人LOW,而是因為沒有事情可做,沒有一件不那麼LOW的事情給你做。
層面就只能到這兒了,到這兒就打住了。
所以《水滸》當中樹不樹那面杏黃大旗,不是一個動作,那是質變,根本性質的變化。
你不樹那面旗,只能聚集打家劫舍,哥們義氣的盜匪,你樹起來,才有可能聚集真正有本事,有目標的人才。
宋江的失敗不是因為他不聽晁蓋的,聽晁蓋的失敗的更快。
宋江的問題在於他樹立了目標,可是沒有能力貫徹目標,而晁蓋,其實根本沒有目標。
明尼蘇達案,為什麼從幾年前開始的時候我聊的就是狙空案,就是防衛戰?
因為這才是核心,事關萬人生計的項目才是核心,至於男男女女之間,褲腰帶上那點事兒,誰今天愛誰了,誰明天又不愛誰了,有什麼意思?
就像老闆讓你寫日報,今天幹了啥,你作為銷售,說我今天和客戶吃了一頓飯,回家拉了一泡屎,你覺得這份日報能提交么?
這是老闆關心的嗎?
他想知道的是吃飯拉屎這種層面的話題嗎?是嗎?他想了解的是項目進度,是你從事的事業本身。
我拿我的讀者當老闆,才會和你聊那樣的維度。如果你們看了之後,反過來只操心吃什麼飯,拉什麼屎,那隻能說我高看你了。
又或者,你來錯地兒了。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