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哲學家布里丹講過這樣一則寓言:有頭小驢,在乾枯的荒原上好不容易找到兩堆草,由於拿不準先吃哪一堆好,結果在無限的選擇和徘徊中餓死了,後來人們就把決策過程中類似這種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稱之為「布里丹效應」。
那頭布里丹之驢的不幸就在於它無法在兩堆乾草之間進行理性的抉擇。簡而言之,這頭驢是非常無頭腦的,因而無法採取行動,人在某些時候並不比驢聰明。
很多年輕人都因為面臨多種選擇卻又難於選擇而心煩意亂。一位畢業不久的大專生,分配到一家好單位,他覺得自己的文憑太低,想去考研,又怕讀完考研究生之後再也找不到這樣的好工作。
還有一位28歲的女孩,戀愛已經五年了,她想結婚,可男友至今還沒有住房,他想分手,卻又捨不得這份經受了時間考驗的感情。
一位35歲的男孩,畢業後一直在家鄉的小縣城做一份體制內的工作,一眼能望到頭的工作生涯讓他對生活失去了熱情,他想去大城市重新開始,可是又放不下這份穩定的工作。
一對青梅竹馬的男孩女孩,在經過九年的愛情長跑後,男孩終於向女孩求婚了,可是在結婚前女孩卻遇到了心目中理想型,她想放下一切跟著感覺走,又怕自己只是一時的新鮮,時間會將一切浪漫都消耗殆盡。
《島上書店》里有這樣一段話:「其實,生活中每一樁糟糕事,幾乎都是時機不當的結果,每件好事,都是時機恰到好處的結果。」
哲學家周國平先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農民從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卻被淹死了。事後,人們議論紛紛。
有人說他做得對,因為孩子可以再生一個,妻子卻不能死而復生。有人說他做錯了,因為妻子可以另娶一個,孩子卻沒法兒死而復生。
周國平聽說了這個故事,也感到疑惑難決,就去問農民。農民告訴他,他救人時什麼也沒去想。洪水襲來時,妻子在他身邊,他抓起妻子就往山坡游。待返回時,孩子已被洪水沖走了。
讀到這個故事時,我被這個農民打動了很久,我從內心深處佩服這個農民。這個農民如果進行一番抉擇的話,結果會是怎樣呢?
洪水襲來,妻子和孩子被卷進漩渦,片刻之間就要沒了性命。而這個農民還在山坡上進行抉擇,救妻子重要呢,還是救孩子重要?
我想,也許等不到農民繼續往下想救妻子還是救孩子的利弊,洪水就把他的妻兒都沖走了。
人生中,有許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機會和時間進行抉擇。有人總喜歡在做一件事情前再三權衡利弊,猶猶豫豫,舉棋不定。結果,待到想好了去做的時候,早已時過境遷,沒有了機會。
把手頭的機會抓住,這是至關重要的。最靠近你的機會,就是最重要的和最迫切的。把手頭的機會抓住了就等於把一切機會抓住了。因為過去的機會已不復存在,而未來的機會是要一步一步才逼近你身邊的。機會到來之前,你縱然絞盡腦汁,也是徒勞枉然。
人生的抉擇是最困難的,也是最簡單的。困難在於你總是把抉擇當作抉擇。簡單在於你不必考慮抉擇問題,只是動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