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件讓自己更好的事去做
黃玉嵐
早上,讀到我們沭陽本土作家袁敏寫的《秋風至》,我在想:人家怎麼就能寫出這麼好的文章呢?我和她小窗私聊,給她發了這句話:秋景親恩思重文美,恰到好處。這篇文章無論形式、內容還是語言、思想都值得我學習!
她也喜歡讀書。我告訴她,就我目前狀態來講,讀書就像美食,是很省事的享受;寫文則是做事,是要堅持著付出。我是典型的好吃懶做,所以,只想讀書,寫文只是偶爾為之。最近在「新城文學」上開的這個所謂的專欄,也都是粗製濫造,沒有一篇能和她這篇比的。
但這麼個寫,也不是沒有收穫。就像《新城文學》編輯老師一直鼓勵我說:只要寫,就不是空。讀寫說,是分不開的,讀的過程,也是寫要學習的觀摩;練習寫時的雕琢,也讓自己學著精簡說話。讀寫說,互聯互通,互相促進。
回看自己讀書的經歷,可以清晰地看見自己思想成長的來龍去脈,有利於我人格的最終養成,是我略感欣慰的事兒,甚至有一段時間讓我沉溺於安靜,不願和別人交流。
直到和編輯老師相約寫文,我敬佩賢官鎮幾位前輩對文學的堅守,他們的執著給了我寫文的信心。
雖然我目前寫文,只流於記錄,但也是一種生鮮的記錄,記錄著我每天的所讀所遇所思所做,以及想要留住的所有的美好。巴不得要讓所有的美都為我所用、都予以呈現。算不上真正的文章,只是在練筆,好在編輯老師不嫌棄。人漸老,文還嫩,這種感受真是很奇妙。
連續寫了三、四十篇,算是明白了,寫文可以讓我變得更好的也還是學習。很多時候為了把某件事和某個人或者某個物,寫得準確,就會去查找一些相關的信息,弄懂資料中的一些專門術語。或者明白自己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著需要改變的地方,對個人成長也有好處。
例如在寫芃園的系列文章中,為了理解芃園的設計理念,查找了關於疊水、旱溪等一些園林設計方面的術語。看這篇文章,別人也許以為我是一個懂得園林設計的人,哪知這是我現學現賣的,我並不以此為恥,恰恰相反,我很高興把寫也當成了讀,當成了學習。
如果說這世界上有什麼快樂的事兒,那唯一的捷徑就是學習,無論是學一門藝術或一個技藝,看著自己「每天一小步、每年一大步」地向前,沒有這更能增加自信的了。自信才是一個人想要快樂的源泉,這絕對可以治療頹廢症、虛無感。如果所學正是自己喜歡的,那就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快樂。
也只有真正鑽進去的人,才知道每一門藝術或每一個技藝,甚至每一件物品,都是耗盡一生的時間也只是得了一點皮毛,這樣,每分每秒都如此珍貴,也會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這個道理。這樣的我,自律、充實、謙遜。
對於園林的喜愛,也來自於閱讀的經驗,正是從被稱為百科全書的《紅樓夢》,引我略懂了建築想要表達的意思,也正是這些方面的學習,擴展了而我觀察世界的視角,與我遇到的芃園加以連接,就自然成文,也對園林方面的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如此美妙,是不是?
在我看荷的過程中,我喜歡去搜集關於荷的古詩詞,通過搜集的過程,讓我像《桃花源》中那個武陵的捕魚人,鑽過「林盡水源」的小山口,「豁然開朗」進入了古詩詞中,翻著《紅樓夢》,就是現在也依舊在桃花源中流連。詩意生活,多好!
這樣,寫也依舊是在讀。且是自己找來的,眼前荷的姿態與我心中湧出的感嘆相貼合,更容易記得,不僅對我的讀寫說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更改變了我的生活狀態: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包括人和萬物。自然的靈動讓我心生喜悅,別人的思想完善著我的品格,這些都讓我會變的更加平和和感激,無疑,我也越來越好。
年過半百,時間對我何等珍貴!所以看著年輕人,大把大把的揮霍時間,或者還在迷茫中混日子,我忍不住心疼,說多了就成了代溝。如果能早一點找到自己想做的那個事兒,長期堅持下去,那該有多好!
就像我的老師從16歲開始,65年來只做了一件事:畫畫。而且是那種默默無聞的,沒有一個各級美協頭銜的那種不在乎名利,他的畫才是體現了做人的境界,屬於藝術的高峰。讓我一直思考的是到底是他成就了畫,還是畫成就了他?他告訴我:對個人精神的無限追求,只要沾到名利,就會走彎路。
「一生一畫」,他用一生的努力形成了畫自由、和諧的大美,也是他心靈的真實寫照。畫畫這件事兒,他讓自己的人生煥發出一種遮掩不住的光彩,也讓他可以俯瞰世界所有艱難困苦、追逐熙攘。這正是我要向他學習的精神內核。
說到底所有的學習,所有的學問,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修行,都是為了完成自己,看看自己到底可以走多遠。
我對寫文沒有期待,也不知道將來自己會怎樣,至少在學習中快樂就好;也不知道我可以堅持多久,想想老師那堆滿所有房間的畫稿和書籍,想想長征中的女性,想想長津湖那超出人體極限的戰爭,我安然潛行。
真的真的希望,這份快樂你能夠擁有!方法很簡單:找一件自己喜歡事兒,最好是有點難度的,需要用意志去堅持,就像寫文對於我,堅持著做下去,這樣才會更快樂,讓自己更加美好!前提是勞逸結合,注意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