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利避害是人類的天性,每個人都討厭批評與指責,但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發生因為批評而產生衝突的現象,不能正確處理批評與指責會讓人際關係產生隔閡甚至僵化,增加後續信任與溝通成本,一個人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要學會正確面對與看待批評。
首先,我們要思考批評的本質是什麼?大致來說,我們可以把外界的反饋分為三種:正面肯定、否定和批評。每一種反饋都有特定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批評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信息的反饋,我們要把批評當做一種自然信息來合理的對待,不能一遇到批評就出現強烈的心理抵觸情緒,進而失去理智,甚至失去獲得有效信息的反饋渠道,讓自己做出錯誤的決策。
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認知、經驗和思維深度是不同的,作家史鐵生曾說:「人和人的區別,大於人和豬的差別」。我們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為中心進行思考與評判世界,永遠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對別人的反對觀點會產生本能的抗拒,不同人對同一件事物的看法無視角也會各不相同,進而就會產生分歧、矛盾和批評。
雖然大家意見不一,但大家都有保留自己觀點的權利,觀點本質無對錯,同時能夠克服這種天性,能夠理性、虛心接受別人批評的人值得別人敬佩,甚至就算批評者言之有理,也可以怕你自己顯得心胸寬廣讓自己佔據「勢」的優勢。
當我們看透了批評的本質以後就可以拋開抵觸情緒認真的對待與層別現實中的批評,你會發現批評本身可能包含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透過批評我們可以了解批評者的動機和需求。
現實中批評大致分為三類:
1.愛之深恨之切。批評也可能是別人對我們的信任與期許產生的附屬物,法國作家莫里哀曾經日說過:「我也是愛自己的朋友,就越是會批評他們」。所以,對待批評的合理態度是把批評作為一種「信息」,而不是一種「評價」來看待。批評我的人並不是在批評我,而只是在給我提供信息,因此我沒有理由去排斥這些批評。
2.就事論事的合理、真實的信息反饋。比如工作沒做好時主管對自己中肯的評價與批評,這種批評是發現自身不足與尋找對策的有效工具,往往被猛批一頓之後會讓自己茅塞頓開,立馬抓住工作的方向與重點。自己的錯誤自己必須要勇於承擔、這種批評要虛心接受與反思。
3.現實中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別人把批評當成針與打擊自己的工具和手段。面對這種情況也不要失去理智與其互撕,沒人願意去踢一隻死狗,對方這樣做也充分說明我們對其具有一定的優勢和威脅,我們本質已經處於上峰,何必拉低姿態與其互相爭執!
當然「接收」不等於「接受」,面對批評我們要進行獨立思考與判斷,只不過不要一開始就情緒化地加以反對,本能的抗拒和經過深思熟慮以後反對批評是兩碼事,後者往往意味著更成熟的心智與更堅定的信念。心智成熟的一個特點就是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有完善的價值評判體系,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隨從。
總之,合理與得體處理批評是一門藝術和學問,有些人甚至需要用一輩子也難以嫻熟的掌握與操控,不管怎樣我們可以學著從微笑傾聽、尋找共同點、先讓一步和換位思考去慢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