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思維:這是你的想法還是事實?想法就是想法,想法不是事實

2022年07月01日06:46:28 情感 1178

讀到「北大系列講座」一篇文章,作者認為中西方哲學屬於兩種論證方式。

具體說,西方哲學重視「認知思維」,對於世界本源問題窮追不捨,比如蘇格拉底名言「認知我自己」,而中國哲學重視的是「實踐思維」,關注更多的是解決問題,如老子說「道法自然」,儒家說「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個說法很有趣,放在一起看,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論聯繫實踐」,還可以認為「認知行為療法」也契合這個看法,認知和行為相輔相成,對立統一,不可分割。當然,我們還可以繼續聯繫「知行合一」說法。

這其中,認知起到「發動機」作用,如何認識「認知」就是大問題,是關鍵問題,是本質問題,認識合理就是事半功倍,認識不合理就是南轅北轍。

舉個例子。

有人說起某個人,憤憤不平,「這人本性有問題」,一副不共戴天的負性情緒,假如是和我們交流,該如何應對呢?

使用完全分類技術。一般關係的人,一笑而過,不回應,不爭論,不建議,因為人家說出看法不是徵求我們意見的,閉嘴最合適,千萬別反駁與之爭論,否則就是兩個傻子吵架。

熟人關係的話,如果說這個就是發泄情緒,無關緊要,也可以不置可否,甚至順著說也可以。

認知思維:這是你的想法還是事實?想法就是想法,想法不是事實 - 天天要聞

最後一個情況,親人朋友之間,涉及第三方事情處理,不給出建議不合適,可以引導式提問,提醒對方,目的是為了意識擴大化思考,「這是你的想法還是事實呢?」

不要小瞧這句話,很多人由於認知不合理,固執己見,把自己想法當成了事實,根本區分不出來,也就是所謂「認死理」,這時候提醒對方一下,會促使領悟自己想法是否合理。

因此,很重要的認知思維,就是牢記「想法就是想法,想法不是事實」,這也是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的區別,自然科學針對的是事實,是客觀,而人文學科針對的是想法,是思維。

再看一個現象,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個案諮詢,提問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好的問題有助於推進諮詢進行,可以說諮詢就是提問的過程,「會提問會諮詢」,這也是需要提高的難點。

為何提問如此重要?再重複上面看法,諮詢屬於人文知識範疇,不同於自然科學知識,這是想法和事實的區別。

按照認知模式理解求助者,心理問題出在不合理認知上,也就是想法在搗亂,人的想法有無數種,不同的想法產生不同反應,為此換著方式提問,就是試圖引導求助者接受想法不是事實,不要固執己見,要努力打開新視角,促進合理認知重建。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田朴珺曾問蔡瀾:你介意太太有藍顏知己嗎?蔡瀾答:我不吃醋的 - 天天要聞

田朴珺曾問蔡瀾:你介意太太有藍顏知己嗎?蔡瀾答:我不吃醋的

田朴珺跟蔡瀾一起吃飯,問他:「你會介意太太有藍顏知己嗎?」蔡瀾並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巧妙地答非所問:「我很多東西都很喜歡吃,但我不吃醋,不吃酸的東西!」看樣子蔡瀾跟太太的婚姻是開放型的,太太方瓊文職業是電影監製,也是個獨立大女主的樣子,所以兩
結婚35年丈夫出軌50歲閨蜜轉賬18.6萬,她僅追回4.3萬,律師:法院不告不理 - 天天要聞

結婚35年丈夫出軌50歲閨蜜轉賬18.6萬,她僅追回4.3萬,律師:法院不告不理

據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海浦東法院審理了這樣一起案件:胥女士和沈先生1989年登記結婚,共同生活三十多年後,不料丈夫竟然和自己的閨蜜陳女士有了婚外情,並多次大額轉賬給陳女士。該事件引髮網友廣泛關注和討論,登上微博熱搜榜。△相關事件登上熱搜2024年7月,62歲的胥女士和67歲的沈先生離婚,結束了35年婚姻。離婚後,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