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思維:這是你的想法還是事實?想法就是想法,想法不是事實

2022年07月01日06:46:28 情感 1178

讀到「北大系列講座」一篇文章,作者認為中西方哲學屬於兩種論證方式。

具體說,西方哲學重視「認知思維」,對於世界本源問題窮追不捨,比如蘇格拉底名言「認知我自己」,而中國哲學重視的是「實踐思維」,關注更多的是解決問題,如老子說「道法自然」,儒家說「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個說法很有趣,放在一起看,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論聯繫實踐」,還可以認為「認知行為療法」也契合這個看法,認知和行為相輔相成,對立統一,不可分割。當然,我們還可以繼續聯繫「知行合一」說法。

這其中,認知起到「發動機」作用,如何認識「認知」就是大問題,是關鍵問題,是本質問題,認識合理就是事半功倍,認識不合理就是南轅北轍。

舉個例子。

有人說起某個人,憤憤不平,「這人本性有問題」,一副不共戴天的負性情緒,假如是和我們交流,該如何應對呢?

使用完全分類技術。一般關係的人,一笑而過,不回應,不爭論,不建議,因為人家說出看法不是徵求我們意見的,閉嘴最合適,千萬別反駁與之爭論,否則就是兩個傻子吵架。

熟人關係的話,如果說這個就是發泄情緒,無關緊要,也可以不置可否,甚至順著說也可以。

認知思維:這是你的想法還是事實?想法就是想法,想法不是事實 - 天天要聞

最後一個情況,親人朋友之間,涉及第三方事情處理,不給出建議不合適,可以引導式提問,提醒對方,目的是為了意識擴大化思考,「這是你的想法還是事實呢?」

不要小瞧這句話,很多人由於認知不合理,固執己見,把自己想法當成了事實,根本區分不出來,也就是所謂「認死理」,這時候提醒對方一下,會促使領悟自己想法是否合理。

因此,很重要的認知思維,就是牢記「想法就是想法,想法不是事實」,這也是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的區別,自然科學針對的是事實,是客觀,而人文學科針對的是想法,是思維。

再看一個現象,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個案諮詢,提問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好的問題有助於推進諮詢進行,可以說諮詢就是提問的過程,「會提問會諮詢」,這也是需要提高的難點。

為何提問如此重要?再重複上面看法,諮詢屬於人文知識範疇,不同於自然科學知識,這是想法和事實的區別。

按照認知模式理解求助者,心理問題出在不合理認知上,也就是想法在搗亂,人的想法有無數種,不同的想法產生不同反應,為此換著方式提問,就是試圖引導求助者接受想法不是事實,不要固執己見,要努力打開新視角,促進合理認知重建。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54歲,突然發現,生活富裕不顯老的女人,都有四個特長,很准 - 天天要聞

我54歲,突然發現,生活富裕不顯老的女人,都有四個特長,很准

我退休後這份工作,讓我接觸到以前接觸不到的人,自從環境變了之後,讓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凡是過了五十歲,生活富裕不顯老的女人,都有四個特質。大家品鑒。內核強大。我最近學到了一個詞語,就是自覺矜貴。只有內核強大的人才會做到。內核強大的女人,不
無緣夫妻,也會愛你一輩子 - 天天要聞

無緣夫妻,也會愛你一輩子

愛是牽掛,愛是在意,愛是想念,愛是期盼,在我心裡,全是對你的愛意,每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總是在想你。你是我最愛的人,無緣夫妻,也會愛你一輩子,我承認,我抗拒不了對你的情深,抑制不住對你的思念,對你的一份愛,會在我心裡纏繞一生。這世間的情緣
因為窮你做過什麼卑微又難忘的事?網友:初吻明碼標價26元 - 天天要聞

因為窮你做過什麼卑微又難忘的事?網友:初吻明碼標價26元

頭條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達西文」專註分享各類趣事觀點,謝謝大家對我的支持,在這裡祝大家人生如意,事業有成,工作順心,生活開心,好事連連!都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貧窮」這兩個看著不起眼的字,卻能形成讓大多數人擺脫不了的困境。
因果報因:好人不一定長壽,壞人也不一定短命 - 天天要聞

因果報因:好人不一定長壽,壞人也不一定短命

經常有人會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我覺得這句話不一定完全正確。如果你不信,我給大家舉兩個生活中的例子。我們老家有一個男人,現在有70多歲了,年輕時脾氣暴躁,對自己的父母非打即罵,對自己的親弟弟更不用說了,有幾次把弟弟打的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