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前夕,少女又收到了 3 張結婚請柬。
「哎,請柬收了一輪又一輪,為什麼我還是單身呢?」
聽到少女的嘆息,朋友毫不客氣地懟道:
「這句話我都聽煩了,你是真的想談戀愛嗎?」
「當然啊,但是社交圈太窄,很難認識新的人。好不容易有可以接觸的,又總覺得差點什麼,所以......」
朋友又打斷了我:「這些客觀原因,你總結過無數次了,但明顯不是主要問題。」
我一時語塞,條件反射似地問到:「那是什麼原因?」
她卻賣了個關子:
「給你推薦一部新的綜藝,去看看第一個女嘉賓的故事吧。」
01
想要脫單的我們,從未發出 「我想戀愛」 的信號
她推薦的這部綜藝叫《90婚介所》。
少女看完,感覺像是 「一對多的限時相親現場」。
簡單介紹一下節目流程:
30 個男嘉賓被分到 4 個房間,每個房間各有一個主題:過去、興趣愛好、價值觀、未來。
之後,女嘉賓選擇進入其中一個房間,和該房間的男嘉賓們進行 9 分鐘的互動。
互動結束後,雙向選擇成功的男女嘉賓,可以進入第二輪的1 v 1終極試戀。
之後最終決定,是否和對方牽手(女嘉賓有一次重換房間的機會)。
第一位女嘉賓叫韓笑(悄悄說一句,這個節目所有女嘉賓的顏值都很高!)。
她在自我介紹中表示,自己單身的原因是:宅,朋友少,社交圈窄(這不是和我的原因一樣嗎?)。
接著,韓笑選擇進入了「過去」房。
因為相同的興趣愛好「打遊戲」,很快和其中一個男嘉賓劉天楊建立了共同話題。
後續的採訪中,兩人也都表達出了當時對對方的好感。
接下來,房間里的所有嘉賓一起看了韓笑的自我介紹視頻。
當她說道:給我一根網線,我可以永遠不出門。
劉天楊馬上表示自己也是這樣的,接著,兩人聊起了一部動漫的最近動態,在場的其他人都成了背景板。
9 分鐘結束後,韓笑走出了房間,開始選擇讓自己心動的嘉賓,而男嘉賓們,也留在房間里決定是否想跟她繼續相處。
所有的嘉賓和助戀團成員都認為,韓笑和劉天楊一定會雙向選擇。
少女感慨,還是要多認識新人啊。
你看,打開社交圈認識了新朋友的韓笑,馬上就找到了心動對象。
然而下一秒,視頻里傳來冷冰冰的聲音:匹配失敗。
門外的韓笑,選擇了另一位男嘉賓,蔣一凡。
屏幕前的少女震驚了:???這人誰啊?
其實,蔣一凡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存在感,但他留給我的唯一印象就是:喜歡記筆記。
甚至在女嘉賓還沒進來之前,就在筆記本上開始對她進行預測。
但是,整個過程中,他和韓笑除了群體討論環節聊了幾句,沒有任何單獨的互動。
那選擇他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韓笑是這麼回答的:
然而這一切,蔣一凡完全不知道。
看到這,少女恍然大悟,明白了朋友為什麼推薦我看這一段。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想脫單,但其實,並沒有給對方釋放出「我想要和你戀愛」的信號。
那認識再多新人,也白搭。
02
戀愛的信號,到底要怎麼發出
說到底,關係就是人與人之間以不同方式進行連接的過程。
我發出信號,你接收信號,就是這樣。
親密關係也不例外。
那麼,具體要怎麼做呢?
第一步,是表達「我對你產生了好奇」
節目中的韓笑,完全沒有表現出來。
在「過去」房中,她曾經這麼評價自己:
少女讀大學時,曾經也有過這麼一段 「過度關注自我」 的時期。
那時候,我把全部的時間花在自己身上,覺得 「任何關係」 都是沒有必要且無用的,拒絕參加班級和宿舍的集體活動,拒絕和其他人深入溝通。
當「自我關注」佔據了全部的時間和精力,自然就無法對他人產生好奇了。
韓笑也是如此。
她選擇蔣一凡的理由,不是因為對他有興趣,而是想知道 「他的分析」,想看看對方是如何評價自己的。
她關注的,本質還是她自己。
事實上,過多的自我關注代表了一種個體對自我的不確定 (self-uncertainty)。
而較高的自我不確定,會讓一個人無法判斷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關係,以及和什麼樣的伴侶會更契合。
當然,我們完全可以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自己身上。
但如果想要邁出 「戀愛」 這一步,就要做好建立一段關係的準備。
有時候,愛情不需要思考太多,羅曼蒂克的靈感往往就在一瞬間。
但前提是,你要看見那個人。
而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把目光從自己身上挪走。
第二步,不要過分看重 「靈魂伴侶」 這回事
採訪的時候,節目組問過韓笑一個問題:你的理想型是什麼樣的?
韓笑的答案是這樣的:
我們都知道,現實生活中是沒有李澤言的(她自己也承認是在口嗨)。
但事實上,很多人都有一個理想中的 「李澤言」。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靈魂伴侶」 。
美國的一項民意調查里,大約 75% 的人都相信,世界上的某個角落,一定有 「對的人」 等著自己。
他們的一生,就是為了找到那個人,以期讓自己的生命與靈魂更加完整。[1]
誠然,認真選擇伴侶很重要。
但少女更想強調的是,一直心心念念要等靈魂伴侶出現,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
大量心理學研究都發現,那些相信緣分天註定的人,愛情中更容易出現危機。他們在一起很快,分開更快。[2、3]
因為,這種愛情觀,很容易會對他人有過高的期待。
同時,為了驗證自己找的人是對的,會一直關注對方的缺點,甚至是故意挑對方身上的毛病,而忽視了其固有的優點與長處。
當意見不合或是遇到困難時,咬定問題在於 「ta 不是那個對的人」。
然後憤而離開,尋找下一個,形成惡性循環。
美劇《老友記》里,住在 Monica 樓下的怪老頭去世後,Monica 在他的日記中發現,他年輕時曾經是一個很受歡迎的男孩。
但每次約會時,他都會因為對方一個很小的缺點,而判斷對方不是自己要找的那個人,因此停止約會,結果落到了孤獨終老的地步。
很多時候,我們都把 「找到 ta 」看成了愛情里最重要的步驟,所以在進入一段關係前,會忍不住期待對方和自己想像中的「李澤言」一模一樣,沒有任何缺點。
而這恰恰導致,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對的人。
第三步,尋找「成長型」的伴侶和親密關係
放下對「理想型」的幻想,也就意味著,你準備好了接受一段共同成長的關係。
心理學家 Knee 通過關係內隱理論(Implicit Theory of Relationships),將人們的愛情觀分成了宿命型(Destiny Belief)和成長型(Growth Belief)。
人們對於戀愛的不同信念,往往決定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是否會影響他們對關係,以及伴侶的滿意度。[4、5]
心心念念尋求靈魂伴侶的人自然屬於前者,他們相信愛情是命運安排,命中注定之人是存在的。因此,當他們發現對方和自己理想中有所差距,會因為這種落差感到深深的失望;
而成長型愛情觀的人,則會將這種落差解讀為一種自己開始深入了解伴侶的信號,認為落差是由於自己正在認識真實的 Ta。
他們雖然可能也會有短暫的失望,但他們接受這種差距,不僅不會因此給伴侶或是這段關係扣分,還會在日後相處中看到伴侶的改變和成長時給 Ta 加分。
選擇宿命,你可能會在一個又一個 「差一點點」 的人之間遊走,而選擇 「成長」 ,你才有可能擁有一份不斷做加法的愛情。
少女心中最理想的愛情,是《老友記》里 Monica 和 Chandler 那樣。
他們做了 5 年朋友,在一起之前,這兩個角色都有很明顯的缺點,Monica 挑剔龜毛,Chandler 喜歡逃避問題。
但在一起之後,Monica 教會 Chandler 正視愛情里的衝突;Chandler 也用自己的溫柔包容了 Monica 的小小缺點。
以前看只覺得甜蜜,現在才發現,他們都是成長型愛情觀的人,也都在這份愛情里變得越來越好。
他們從不曾完美過,但他們擁有了最完美的愛情。
寫在最後
前幾天,韓笑發布了一條 vlog ,官宣了她和劉天楊的戀情。
她說:「不確定劉天楊是不是百分百完全合適的人,但是是她接觸後覺得不錯的那個人,所以決定嘗試一下。」
這也讓少女想起了前段時間在網路上走紅的「985相親局」。
拋開真實性不談,它的存在本身反映出了,「相親」這個曾經代表了 「大齡單身」「條件差」 的負面字眼,已經變成了當代年輕人不再排斥的方式。
它不再像以前那樣,是父母強壓下的被迫選擇。
而成為了一種「可能」的開始。
和有可能的人試一試,不是向現實妥協,也不是將就,更不代表放棄愛情和浪漫。
一點好奇,減一點「理想主義」,多一點共同成長的耐心,最後再有一點點機會,或許就是愛情的配方。
最後,送一句大叔的名言:
「你不要追求一個 360° 連火鍋口味都一樣的靈魂伴侶,你追求一段美好的、舒服的、包容的、有成長性的愛情,那個對的人自然會追著和你跑。」
少一點糾結,沖唄,別忘了: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 少女參考的文獻資料:
[1] Poll, M. (2011). It』s Destiny!. Most Americans Believe in Soul Mates.
[2] Knee, C. R., Patrick, H., & Lonsbary, C. (2003).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Orientations toward evaluation and cul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7(1), 41-55.
[3] Knee, C. R., & Petty, K. N. (2013).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Destiny and growth belief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lose relationships, 183-198.
[4] Knee, C. R. (1998).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coping, and longe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2), 360.
[5] Knee, C. R., Nanayakkara, A., Vietor, N. A., Neighbors, C., & Patrick, H. (2001).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Who cares if romantic partners are less than ide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7), 808-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