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發現:在一段關係中能得到好結果的,往往不是那些一味深情付出的人,而是那些看似「生性薄涼」的人。
「生性薄涼」的人,負責
《菜根譚》里有這樣一句話:
「熱鬧中著一冷眼,便省許多苦心思;冷落處存一熱心,便得許多真趣味。」
著名演員陳道明,雖身處五光十色的「娛樂圈」,卻總是顯得「格格不入」。
用嚴歌苓的話來說就是:
「陳道明有三四十年代知識分子的氣質,身上有一種可以讓你產生距離感的貴族氣。」
有一年,他因為拍攝《圍城》,便去錢鍾書先生家請教。
一進門,看到錢老的家裡堆的全是書籍,沒有電視和收音機,唯一能出聲音的就是一個煎藥的鍋。
那一幕,深深震撼了陳道明,讓他覺得什麼功名利祿,什麼錢財地位,在文化和學問面前,狗屁都不是!
也是從那之後,陳道明戒掉了從前流連在酒桌上的應酬,安靜地回歸在書香和藝術中。
於喧囂中保持安靜,於浮華中選擇淡漠。記得蔣勛先生曾說:
「生命里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里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
「涼薄」之人,因為知道愛自己,對自己負責,所以,他們才會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自己身上,用旁觀者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淡薄又清醒。
這樣的人,初識會感覺難以靠近,但久處便會覺得可靠。
因為他們不虛偽、不做作、懂深淺、知輕重,最重要的是,能為自己負責的人,也會對他人負責。
「生性薄涼」的人,對別人有分寸
「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相處方式,應該是既有界限感,又有分寸感。
否則,太過熱情,失了分寸,不光會毀掉一段融洽的關係,也會給人帶來壓力。還記得很早之前,陳道明因罵人而上熱搜的那件事嗎?
《芳華》劇組聚會,興起之時,導演提出讓演員苗苗為大家跳一段舞蹈,助助興。就在所有人鼓掌起鬨時,只有陳道明看出了苗苗的尷尬與無措。他站起來說:「人家作為演員來這裡吃飯,跳舞不合適,再者,她還穿著高跟鞋。」 結果,沒有人在意,反而繼續抬杠:「比劃比劃不就完了嗎!」
情急之下,陳道明站起來爆了句粗口:「你他媽沒看過跳舞啊!」
正應了那句: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真正有修養的人,對待他人始終能保持一份體面,不麻煩,不打擾,更不糾纏。他們能看清每個人的底線與邊界,所以知進退,懂得給彼此的關係留白,保持一個舒適的社交距離。 與之相處,不僅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乍見之歡,更是歷經滄桑、百轉千回後的久處不厭。
所謂「隔天涯之遙而不生疏,居咫尺之地而不狎昵」。
真正親密的關係,都自帶一份「疏離」。
叔本華說:人就像寒冬里的刺蝟,互相靠得太近,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卻又會感覺寒冷;人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過活。
其實,在這紛紛擾擾的人世間,我們最應該把無限的愛意和有限的時間,獻給自己在乎的人。而生性薄涼的人,更懂得這其中的道理,所以更值得我們深交。
薄情不是無情,是保持理性和獨立;薄情不是無愛,是把深情用在該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