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和我老公是重組家庭,我們各有一個女兒,他女兒 12 歲,我女兒 7 歲。
當時會選擇跟他在一起,是因為自己的一些心理缺陷,離婚之後,總覺得沒信心一個人生活,每天都陷在孤獨和沒有歸宿的焦慮中。所以我非常渴望有一個伴侶,能填補我這樣的孤獨感。
說到這裡,我覺得有必要先講一下我的原生家庭,因為這是一切的起因。
我出生在一個十八線小城市,爸媽都在國企工作,家庭也算一般的工薪階層。
我從小到大都是公認的乖乖女,性格好、教養好、學習也還不錯。左鄰右舍都非常喜歡我,也羨慕我爸媽有一個我這樣的女兒。可我並沒有感受到被眾人喜歡的優越感,因為從小我爸對我就十分嚴苛,讓本該成為「別人家孩子」的我,卻一直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不管我怎麼乖巧、怎麼努力,好像都得不到爸爸的認可,在他眼裡,我永遠不夠好,我永遠可以更好。
而且他對待我的方式也十分粗暴,非打即罵,完全沒有耐心。曾經有一次,因為誤以為我把媽媽的鑰匙弄丟,大半夜的,他一個巴掌把我從夢中扇醒,醒來時我整個人都是懵的,然後覺得臉頰濕濕的,一摸,發現是血。他打我時,手腕上的表劃傷了我的臉。而就在他審問我時,媽媽的鑰匙找到了。事後,他對我並沒有一句關切和道歉。我覺得特別特別委屈。第二天也是帶著屈辱去上學,盡量用頭髮擋住臉,不被同學發現。
那時我們家住的地方離我學校較遠,上學期間我就住在學校旁邊的姥姥家,本來說好媽媽每天下班回姥姥家陪我,但很多時候我都是在期待媽媽回家的希望中睡著,經常睡到半夜被雷雨驚醒,身邊卻沒有媽媽,因為爸爸要求媽媽跟他回家了。而那個小小的我,只能蜷縮在被子里,任由驚恐的眼淚肆虐。這也導致我哪怕時至今日,仍然害怕打雷下雨。
原生家庭的種種,造就了我極其不自信、沒有安全感的性格。同時內心也不夠強大,始終渴望被保護。所以,很自然的,我的婚戀都不是十分順利。雖然長大後,出落得也算亭亭玉立,但卻始終沒辦法長久地去維繫一段感情,我害怕孤單,又害怕失去,遇到別人對我稍微表露一點點好,我就會全副身心投入進去,去付出,去抓住。遇到問題也會走極端,不是要分手,就是想求死。自己也被自己搞得非常疲憊,一邊心碎一邊痛恨這樣的自己。
可想而知,我的第一次婚姻就是在這樣的循環中開始和結束的。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遇到了前夫,那時候大家都沒負擔,又很聊得來,他心地善良為人坦誠,對我也關懷備至,我哪受得了這樣的關愛,很快就和他在一起了。
戀愛三年結婚,有了女兒後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前夫媽寶男的一面也越來越明顯。我們發生任何矛盾,他都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總是第一時間給他父母打電話,讓二老過來調停。每每這種時候,作為一個家在外地的媳婦,是很委屈無助的,對他也是極度的失望。
慢慢地,我感覺我不是嫁給他,而是嫁給了他們全家。每次我和他父母有矛盾,他也從不站在我這邊,不管對錯,父母的觀點就是他的觀點。
這樣的日子熬到女兒 3 歲,我們離婚了,我再也受不了這樣沒有自我的生活,完全被父母參與和干涉,讓我覺得窒息。
2
第一次婚姻的失敗,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因為自己內心缺陷,沒有分辨清楚他的媽寶男特徵,又急於給自己找到一個歸宿,逃避父親的掌控。
按理說,離婚後我應該吸取教訓,別再著急進入婚姻。可事實是,那時的我並沒比結婚前成熟多少,內心也沒比結婚前強大多少,還是一種向外求的心態,希望別人給我安全感,希望別人來愛我。可能當時只要熬過那段時光,就是不一樣的境遇了。但可悲的是,我沒能熬過來,便又匆匆走進了婚姻。
現在的老公年紀比我大十多歲。因為對媽寶男深惡痛絕,便覺得像他這種年紀大點、有豐富生活閱歷的男人一定會更成熟。剛接觸時確實感覺如此,加上老公也算知名院校研究生畢業,才華橫溢,光環效應明顯,並且他能看到我所有的優點和閃光之處,不吝惜給我讚美和鼓勵,這正是我從小就匱乏的,因此讓我那顆自卑的心覺得很是受用。所以當時就認為,他可能就是我想要的真命天子。
一開始我們也出現各種矛盾,我還是會像以前那樣,遇到問題就走極端逃避,要麼離家出走,要麼鬧著要離婚。他也不甘示弱,會說很多傷人的話。可也是在這些衝突的磨鍊下,我懂得了婚姻不是兒戲,好的婚姻都是相互磨合、共同成長出來的。因此我的心智慢慢成熟起來,面對問題變得更加冷靜,也能夠分析利弊,像一個成年人一樣去解決問題了。
但萬物都是有瑕疵的,婚姻也一樣。經過種種磨合,我們的婚姻留下的最大瑕疵,可能就是對孩子的教育觀。
當時認識老公時,覺得他學識淵博,也善於學習,應該在培養孩子方面,思維和觀念都會比較得當。沒想到的是,這樣的一個人,卻有著非常迂腐的教育觀,因為離婚,覺得對女兒虧欠,因此十分溺愛,毫無原則那種。我們的矛盾,也就在他溺愛女兒的點滴中與日俱增。
老公是一個個性突出,但是待人還算溫和的人。他家庭意識特別重,對孩子特別上心。所以他的初心,是想盡全力當個好爸爸,但他卻用錯了力。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作為一個媽媽,這句話一直也是我的為母之道。天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可什麼才是健全的、正確的愛,卻不一定是所有父母都懂得的。親子關係都是趨於分離的,父母有幸參與一個生命成長的過程,也就有責任把獨立生活、獨立面對世界的能力教給孩子。每一個生命,都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但是這個選擇的寬窄以及質量,和父母從小給予的引導息息相關。我一直認為,負責任的父母,給孩子的愛一定是既接納又有規則的。而我老公只做到了前者,全然的接納,卻做不到後者,為孩子樹立規則。
他一直奉行快樂教育的理念,覺得孩子只要健康和開心就好。我們認識時他孩子 9 歲,相處了一段時間我就發現,孩子身上有很多小問題,比如:沒有禮貌、自理能力差、任性,要啥買啥,更嚴重的是,她對學習和求知毫無熱情,完全不能自律,也更沒有自驅力。可想而知,她學習成績自然是不好的。
雖然我也知道自己不是她的親媽,很多朋友都告訴我,管好自己孩子就好,他的孩子你別插手。但出於一個母親的本能,看到孩子的種種,我也會為她的未來感到擔憂,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她以後的社交能力、情商、甚至生存能力都會有很大問題,她的人生必定是很難獲得幸福和快樂。因此我鼓起勇氣跟老公說,孩子的教育方式可能得調整一下,過分溺愛,只能讓她滿足於膚淺的短暫的快樂,卻沒辦法體會深刻的長久的快樂。
沒想到,我的一片好心卻被當作了驢肝肺,老公認為我是在挑刺,在找茬,在故意和孩子過不去。我那個委屈啊,我一番好心,不都是擔心孩子的將來嗎?不也是希望她今後能有謀生謀愛謀幸福的能力嗎?
就這樣,因為孩子的問題,我常常有看不下去、不能忍的地方,就會一次次斗膽提出來,希望他改進,可無一例外,每次我們都以劇烈的爭吵結束。慢慢地,我也覺得很受傷,很委屈,覺得自己的好心被踐踏。慢慢地,也就管住自己的嘴,不再說了。
所以後媽難當,是真的。即便你的發心是好的,因為身份特殊,也會被直接貼上負面的標籤。
3
3 年前我就知道,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期末考試基本都是倒數。2020 年疫情,學校延遲開學,孩子們都在家上網課,其實這對孩子的自律性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如果平時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幾個月的在家學習,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之間會拉開很大差距。那段時間,我正好因為辭職在家暫時沒有上班,也就觀察了她整個網課的過程,期間發現她行為有些異常,考慮再三,還是跟她爸爸講了。
其實為了避免矛盾,我可以睜隻眼閉隻眼的,但是一個母親的責任感,不允許我這樣做。我提醒他,可能要看看孩子上網課的平板。
這次,他終於採納了我的建議,結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孩子每天大量的時間基本都用在了打遊戲和網聊上,而且還是跟危險程度很高的陌生人聊天。聊天內容更是讓我們跌破眼鏡。
老公終於意識到了孩子的問題,他很生氣,卻自己強忍著,不敢跟孩子發火。忍了一天之後,可能情緒也調整好了,才很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話。
從這以後,他確實逐漸意識到,我的很多建議是對的,是需要引起重視的。但是真正要執行這種有規則的愛,對他和孩子來說,難度都太大了。
疫情結束返校後,孩子經常回來說考試成績很好,都是 90 多分,她爸爸十分開心,覺得孩子成績飛速提升,應該是自己的教育有了效果。但敏銳的我覺得這恰恰是個問題,憑著疫情前的成績水平,和疫情期間的學習態度,我不太相信這個「飛速提升」的結果。
於是我暗中諮詢了幾個朋友,有小學的老師,也有同齡孩子的家長,得到的反饋是,因為疫情期間在家學習,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影響,教育部門以維穩為主,主張不給孩子太大壓力,所以考試都很簡單,結果就呈現出了孩子們考試分數大幅提升的「假象」。智慧的父母,應當去了解這個情況,並對孩子加以引導,而老公不但沒有,還繼續沉浸在孩子進步很大的幻覺中。直到小學畢業。
小升初是人生的第一個小坎,雖然初中的選擇決定不了人生,但也有一定的影響力。搖號之前,孩子爸爸接到一個學校招生老師爭取生源的電話,因為這個學校是個新學校,今年才第二年招生,沒有畢業成績數據,所以報名的學生很少。但是接到電話的孩子爸爸卻一廂情願地認為,是因為孩子優秀,學校才打電話爭取。好吧,我無言以對,畢竟他已經活在這種幻覺中很久了。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接到電話的第二天,他帶著孩子去學校參加了考試,可想而知,考試結果十分糟糕,用孩子自己的話說,一大半的題她都沒做。我從孩子眼中看到了失落。
孩子經歷挫折的時刻,也正是激發孩子正視差距,找准目標,為之努力的時候。我想這個時機,不可錯失,於是我再次鼓起勇氣,苦口婆心地跟老公談了一次。
我說希望他能從這次考試正視孩子的水平和所處的位置,應該給予她相應的引導和幫助。初中學習難度比小學可是上了好大一個台階,如果小學基礎太差,到時候她會非常吃力。趁著暑假的時間,好好讓孩子再複習複習,爭取開學能平穩地銜接上初中的難度。
經過之前的種種,老公越來越認可我的建議,也買回了複習資料,準備讓孩子的假期不要虛度。可不出我的意料,這次又是雷聲大雨點小,整個假期,買回的資料都沒翻開過。就這麼又由這孩子「開心」地耍玩了整個暑假。可能唯一的收穫就是,遊戲級別提升了。
開學學校組織摸底考,了解孩子們的水平,考試結果又一次向他敲響警鐘。為此他自己唉聲嘆氣了一整天,我卻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奈。
4
孩子本是一張白紙,她成長為什麼樣子,全靠父母的教養和引導。女兒 12 歲了,現在所呈現出來的所有問題,都不是一時形成的,而是這 12 年來,父母的教育方式的顯化。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生的前十年,就是三觀塑造的時候, 12 歲的孩子,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意識和認知,再要去糾正,就非常難了。眼看著她從 9 歲到 12 歲這幾年,最好的教養時段,就這麼浪費了。雖然我不是她的親媽媽,還是會為她感到惋惜。畢竟孩子是無辜的,父母要負主要責任。
父母的責任不僅僅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健康開心,還應當為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和教養。敢於管教,也是一種負責。人性都是軟弱和懶惰的,而教育就是反人性的過程,就是要讓我們學會如何去克服人性中的弱點,去頂天立地的在這個世界立足,尊重他人,也獲得尊重。而被溺愛出來的孩子,這些能力是非常缺失的。
父母越溺愛,孩子越自私,這是被無數案例證明了的。
從我老公女兒的身上,就能明顯看出,無條件地滿足孩子,只會讓她不懂得感恩,也體會不到父母的愛。常常隨意指使父母,一言不合就發脾氣、賭氣關機不接電話等等。她經常會不快樂,因為她的快樂很短暫,滿足她的要求,她就快樂,不滿足時,就不快樂;放縱她,就快樂,管束就不快樂。事事包辦代替,沒有嘗試過任何承擔,更沒嘗試過長期堅持一件事情,所以連學習中的困難都沒有勇氣去克服。
這樣的孩子真的會快樂嗎?我覺得很難。每一種持久的快樂,都必須是通過努力,付出汗水,甚至為之經歷輾轉反側,衣帶漸寬,最後獲得的成就感才是更層次豐富、內涵深刻的快樂。
雖然我從小沒有得到過寵溺的父愛,我曾經覺得遺憾、委屈甚至惱怒,我怨恨父親不曾給我這種溫暖的父愛,讓我的童年留下需要用一生去治癒的傷口。而時至今日,我漸漸釋懷了,這些傷口的背後,又形成了支撐我整個人生的強大底層架構,讓我從小獨立、堅韌、勇敢又頑強。得體的教養讓我體諒尊重他人,也獲得他人尊重,敏銳的洞察力讓我心明眼亮,有同理心、堅韌的精神讓我遭遇困難時能越挫越勇。我覺得這些益處已經遠遠大於了傷害。至少我有能力選擇自己的人生,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有選擇權,才能擁有一個從容的人生。
所以可想而知,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但是經過三年的相處,很多我之前的建議都逐漸被事實驗證是正確的,我想老公心裡應該也很明白,但可能是礙於情面,他不願意承認他的方式錯了,也不願意承認他的方式會讓孩子的人生受阻。目前對待孩子還是之前的方式,然後遇到問題時又唉聲嘆氣,總是這樣循環。我覺得我看到了一個無能又無力的父親,我看到他的逃避和不承擔。
也是看到這些,我覺得對老公也越來越失望了。
所以現在有些迷惑。每當我看到老公毫無原則地寵溺女兒時,我就非常生氣。我自己分析原因有三:一是我從小沒得到過這樣的父愛,有嫉妒的情緒;二是女兒分散了他全部的注意力,基本有女兒在的時候,他不會關注我,我覺得受到了冷落;第三,我不認同他的教養方式,女兒被寵壞我感到擔憂。
每次都很想別去管,別去在意,可就是會不由自主地生氣。我不知道未來我們的關係怎樣發展,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因為無法忍受而提出離婚。
尐微,你說我的這種心理是不是也很有問題,我該怎麼調整才能控制住自己?我這個後媽,究竟要怎麼當呢?
尐微回復:
娛樂圈有「四旦雙冰」的說法,因為章子怡、周迅、趙薇、徐靜蕾、李冰冰、范冰冰這六個女子構成了並一直佔據著中國大陸影壇最近 20 年的最強一線女星陣容(見百度詞條)。
最出乎我意外的,是章子怡。
意外不是她的「壞」,而是她的「好」。
本來以為她是最精緻利己的,現在看來,人家是最賢妻良母的。
她讓浪子回頭,她當後媽模範,真的讓人刮目相看。
甚至可以說,最成功的女人,莫過如此了。
她的成功,從何而來呢?
我想,首先是有愛,極度地熱愛生命。給自己的生命設立目標,不達目的不罷休。
其次是有能,她像一個小宇宙,充滿能量,先改變自己,再改變別人。
第三是有德。當然,大德不言小過。
其實任何成功者,都是有愛有能的,能走多遠,在於德。
當然,就拿「四旦雙冰」來說,她們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有德,只是德的標準不一樣。
比如趙薇,或許人家講的是「西方資產階級道德」,賺錢就是有道德,而不管什麼錢可以賺,什麼錢不能賺,什麼錢賺了是對社會的損害。個人爽就好,哪管背後洪水滔天。
而章子怡,堅守的是中華傳統美德。她的這個堅守,幾乎幫她加到了滿分。在這六人中,如果現在投票誰最受歡迎,一定非她莫屬。
越是耀眼,越要講德行,換個角度說,德行不但能為自己的事業保駕護航,還能為自己增光添彩。
德行怎麼收穫呢?與事業一樣,為別人所不為,成別人所難成。
有幾個人能讓浪子回頭?有幾個人能當好後媽?
在別人看來的巨大困難與挑戰,在有愛、有能、有德的人眼裡,則是巨大的機會——戰勝困難,才能成就自己,世上的成功無不是如此,從來不存在輕輕鬆鬆能躺贏的。
在高能人士那裡,從來不知抱怨為何物。
在這裡,我不得不插一句:香港的霍家兄弟,真是有眼光!
說完章子怡,再來說本文女主。
女主與章子怡一樣,是喜歡婚姻生活的, 這是一個前提。
選擇婚姻,代表著選擇傳統的生活。
女主如果再離再結,那就是結三次婚,有三個老公。
中國人說,事不過三。媽寶不行,直男也不行,第三種男人該是什麼類型的?你對第三次婚姻還能保有信心?
所以我認為,不僅女主,而是所有離了婚的人,選擇再婚,那麼一定要在心裡對自己說:這是自己最後一次婚姻,好女人不嫁三次。
嫁三次的女人,就算你真沒問題,那麼在別人眼裡,你也是有問題的。
要是沒問題,你怎麼跟誰都過不下去?
包括你的丈夫,當定義你有問題時,他便不會向你妥協了。正確的怎麼能向錯誤的讓步呢?
所以,首先女主要絕了離婚的心,他就算是一坨屎,你跪著也要吃完,誰讓你選擇他?
回過頭來看,女主最最要不得的,就是一吵架就拿離婚來威脅。
其實這是特別愚蠢的,聰明的老公當然不會上當。
如果一說離婚就讓步,就相當於讓你掌握了原子彈:一有衝突就拿出來威脅,一威脅就妥協,那這種日子是沒法過的。
老公沒有讓女主得逞,說明這個老公非常優秀,這才是對婚姻的真正負責。
從這一件事就可以判斷,女主的能、愛、忍,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在他們的婚姻里,應當是男主做主導,女主修修補補。
修修補補當然也很重要,就像寫文章——好文章都是修改出來的。
所以第二條,我認為女主要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我成了引領他去面對和解決問題的那個人」,把這個思想去掉吧。
一旦你把自己放在領導者的位置上,那麼他就得事事聽你的,一不聽,你就焦慮、痛苦,你就想離婚,回到上面的模式中去。
這是一個完美的「吵鬧家庭模式」,女主人怨天怨地怨老公怨父親,其實是自己的心魔在作崇。
從自卑到自信是好的,從自信到自大,就走到反面了。
最後再來講當後媽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沒有發言權,只能說是探討。
給孩子立規則,不能溺愛孩子,我是強烈贊同的,女主講的對養女的教育與引導,我基本都贊同。
自己堅持了正確的,為什麼還焦慮,還抓狂呢?
為什麼章子怡一開口,孩子們就聽呢?
她本身很牛 B 啊!
身教勝於言傳。
所以對女主,我建議,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與老公、與養女,斗而不破,而與此同時,做一個更優秀的自己,用「身」去傳遞自己的理念,而不僅僅是「言」。
做成一個榜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認為這才是最好也最巧的教育。
喜歡我的文章請添加關注和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