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壓力變大了,負面情緒也隨之增加。通過學習一些情緒管理方法來緩解負面情緒,對青年學生來說很有必要。在此推薦四本與緩解負面情緒有關的書籍,願你從中能得到一些啟發。
與真實的自己和解
作者:蒂姆·德斯蒙德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3月
上心理課時,老師曾和我們說過要悅納自己,但我一直很困惑,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這本書為我解開了困惑,它告訴我,自我同情是一種全然接納和善待自己的態度。
三年前,還在上海健康醫學院附屬衛生學校上學的我開始了高復生活。我想報考的是健康醫學院的助產專業,但該專業面向全市中職生的招生數非常少,只有三個名額。我很難想像自己能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入圍,因此我一度非常焦慮。
在意識到自己的焦慮後,我想到了這本書中的方法,便立即停止自我否定,轉而以自我同情來回應內心焦慮:「你害怕在考試中失敗,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考上健康醫學院對你來說很重要,畢竟這是你一直以來的願望,也是成為一名助產士的前提。但即使你沒考上,而是考到了其他學校的其他專業,你也能找到其他興趣所在。無論發生什麼,你的經歷都能讓你獲得成長。」
由此,我的內心平靜下來,並專註於複習迎考。最終,我以超過分數線一分的成績被健康醫學院錄取。

重塑自我:如何成為一個很幸福的人
作者:尼爾·帕斯理查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2月
生活中難免會有迷茫無措的時刻,那麼如何甩掉難熬日子裡的壞心情?這本書中有不少實用方法。
有一個方法是——每天從睡夢中醒來,發現一張寫著生存意義的卡片放在枕邊,我們就會清楚生活的方向在哪裡。這看上去有些好笑,但細想一下,卻有道理。有段時間,我一覺醒來,感覺很迷茫:新的一天要做什麼?這個方法告訴我,可以把這天想做的事寫下來——想去旅遊,想做一道菜,想養一株花……然後,盡己所能把這件事做好,完成後用熒光筆劃掉,或者打個勾。將來某一天,看到自己已做了這麼多事,心裡就會很有成就感。
另外,換掉慣性的思維方式也很重要——有時我們想做一件事,首先要確認自己會做;其次,我們還得想做;然後,我們才能真正去做這件事。但這種思維方式往往會導致我們不敢做出新的嘗試。這時,不如換一下順序——先開始做,做著做著就會了,然後就有了自信和動機,想繼續做,這樣就能進入正向循環,而不會一味耽於迷茫、耽於坏情緒了。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0年8月
當我們的生活中發生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時,樂觀的人在遭受打擊後總能很快復原。那麼,有沒有可能通過學習讓自己變樂觀呢?這本書介紹了讓自己樂觀起來的ABCDE模式。
A代表不好的事件(adversity);B代表由此產生的負面想法(belief);C代表這些負面想法可能帶來的後果(consequence);D代表反駁(disputation),指反駁自己那些負面想法;E代表激發(energization),主要指正向思維被激發後,一個人能更好地應對挫折。
我曾遇到這樣一件事:我請一群朋友來看我創作的書法作品,但我發現,一位和我關係很好的朋友幾乎沒怎麼認真看。當時我心裡很難受:一方面覺得很丟臉——是不是我的字很醜,朋友根本看不上眼?另一方面覺得她作為我的朋友,怎麼能這樣?記得那時我還責怪了她。看了這本書後,我想,如果當時我採取「反駁」的方式,也許結果就不會那樣——首先我知道自己的字並不醜,其次她沒有認真看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與我們之間的友誼如何並沒有關係。事實也確實是這樣,她本身對書法就不感興趣,我沒必要因為她的表現而否定自己、甚至懷疑我們之間的友誼。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消極想法很可能是扭曲、不正確的,我們可以去挑戰它,不能讓它控制自己的情緒。而當你養成了反駁消極想法的習慣,你就會覺得快樂很多。
大學不迷茫
作者:李尚龍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8月
大學生活中,有很多機會等待被發掘,但初入大學的我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十分迷茫,每次看見身邊的人擁有明確的目標、為自己今後想要從事的工作而努力著,我就既羨慕又懊惱——除去既定的短期目標專升本,我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拓展,對於未來職業也沒有確定的想法,感覺腦袋裡彷彿有一層迷霧。我越想努力撥開迷霧,卻越是看不清,一種無力感緊緊地包圍著我。
看了《大學不迷茫》這本書後,我的心態有了變化。書里有一些實用方法,比如大學期間哪些證書值得去考、哪些事值得去做。更重要的是,它告訴我,與其糾結夢想究竟是什麼,不如先邁出第一步:不確定自己是否對這件事感興趣,那就去嘗試一下吧,試錯了又何妨?於是我努力將那種無力感拋在身後,積極去參加學校里的各種活動、比賽,在這個過程中我還經常進行反思和總結,覺得很有獲得感。從中我體會到:要想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靠空想;要撥開迷霧,得先動起來。這樣一個人才更易獲得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