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一起長大的兄弟,叫阿豪(化名)。
阿豪家裡條件不太好,他初中沒讀完就去闖社會了。他擺過地攤、跑過快遞,做過各種各樣的臨時工。
再後來他開始學著做裝修了,因為他學歷不高,做裝修這事兒,別人都說他就是瞎折騰。
可我一直記得一個場景:他第一次給別人設計裝修圖紙時,手指興奮地像在紙上飛舞,整個人都散發著光。
入行以後,他經常會畫圖畫到凌晨三點,但他心裡卻灌了蜜似的,整個人興奮得像打了雞血。
後來他真的成了一名裝修設計師。沒什麼文憑,也不是科班出身,但客戶都搶著找他。
他跟我說過一句話:「我做這事的時候,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身體發熱,整個人都不想停下來。我就知道,這事我該干。」
那時候我還在讀研究生,不太懂他所謂的這些身體反應到底意味著什麼。
直到我後來慢慢開始工作、試錯,才真正明白:一個人是否熱愛某件事,不是看嘴上說喜歡,而是看他身體有沒有回應。
什麼是生理性反應?
所謂生理性反應,就是你身體最誠實的反饋。
它可以是:你做一件事時,整個人興奮得停不下來;一想到這個方向,呼吸變快、手心出汗;
明明很累,但做起來卻越干越精神;睡前躺在床上,腦子裡全是這件事的點子,睡不著也不煩躁。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心流狀態」,是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提出的。
他說:人在完全沉浸於某個活動中,注意力集中、時間感消失、行動與意識融合,這種體驗本身就是快樂的源泉。
而產生心流的活動,往往就是能引起你生理反應的事情。
簡單點說,當你做某事能讓你忘我、讓身體和精神都被調動,那就說明它在喚醒你內在最真實的能量。
為什麼你總覺得人生很累?
其實很多人活得很疲憊,不是因為沒錢、沒機會,而是每天都在做身體拒絕的事。
比如,上班打卡像上刑,會議一開腦袋就發沉;別人聊投資、運營、項目,你在旁邊只想開溜;一看到Excel就犯困,一聽客戶抱怨就想逃。
你不是能力不行,而是你的身體壓根不想配合。
這種持續性抗拒會讓人極度消耗,每天活得像台關不掉的舊電風扇,只剩下機械的轉動。
反過來,那些做著熱愛的事的人,不需要別人逼自己卷,他們是自己拎著自己往前沖。
如何找到讓你身體有反應的事情?
1、回憶你廢寢忘食干過的事
仔細想一想,哪件事曾讓你全神貫注、樂在其中?那就是你的線索。
有人畫畫、有人打代碼、有人寫作、有人整理房間、甚至有人做PPT做得上頭……別笑,每個人的熱源不一樣,關鍵是你有沒有覺察到。
2、身體不會騙人
你對一件事有沒有興趣,身體比大腦誠實得多。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曾說:「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很大一部分是由系統一完成的,也就是快速、直覺、帶情緒反應的系統。」
說白了,別總試圖用理性去說服自己做應該做的事,而是去留意你身體對想做的事的回應。
3、不一定非是事業,可以是愛好
並不是每個有反應的事都要變成工作,但它至少能讓你活著,你可以有那麼幾個小時,做真實的自己。
有人周末打球能high到滿頭大汗;有人做飯切菜都神清氣爽;有人追星能寫出十萬字分析帖。
別嘲笑這些沒用的熱愛,它們是你精神上的氧氣。
那些活得通透的人,都聽身體的安排
蔡康永曾說過:「我們的心力有限,一定要讓自己專註在那些在乎的事情上。」
真正的才華,往往來源於你樂此不疲、身體力行的過程。
不要以為只有科學家、藝術家才有激情,普通人也可以——只要你不壓抑自己,不一味做那些看起來對,但身體排斥的事。
很多人一直在找意義,卻忘了問問自己的身體到底在追什麼。
其實身體一直在告訴你:去做讓你渾身冒熱氣、心跳加速、興奮難耐的事,那才是你真正該走的方向。
你現在的人生,或許有點迷茫,有點卡殼,但別怕,就從今天起,留意那些讓你身體起反應的瞬間:
哪件事能讓你主動熬夜;哪個話題讓你一說就興奮;哪個場景讓你看著看著都想衝上去幫忙。
這不是玄學,是你身體在替你指路。
盡量去做讓你有生理性反應的事情,那才是你和命運真正握手的開始。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