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文物保護本科專業發展歷程與課程體系建設

全文刊登於《中國文化遺產》2025年第1期 專題 「文化遺產學科建設的國際視野與中國經驗」 P77-85


我國是文物大國,地上地下都保存有豐富的文物資源。根據2017年4月國家文物局發布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公報》,全國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餘萬件/套,有38.93%的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其中113.5餘萬件文物腐蝕損毀嚴重,急需進行保護修復。

文物保護專業技術人才匱乏是阻礙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發展的瓶頸問題。我國文物保護本科專業教育起步較晚、招生規模有限。人才產出速率無法適應當前的文物保護、修復需求。近年來,隨著社會及行業的快速發展,對文物保護人才培養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升與轉變。作為我國文物保護人才培養的基地,高等院校如何適應這種變化,進而將這種新需求融入文物保護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中,是相關專業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


一、高校文物保護本科專業發展歷程


新中國文物保護工作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早期的工作重心是防止文物遭受人為破壞,並未涉及太多採取科學技術手段延緩文物自然老化進程的保護工作,即保護技術工作。在「學習蘇聯」的社會大環境下,1950年代末,蘇聯、捷克等國的文物保護理念開始被介紹進入中國,其主要內容雖仍以管理為主,但已附帶引入了小部分的保護技術[1-3]。在這一進程的影響下,中國學者開始關注文物保護的具體技術問題[4],並嘗試將化學引入文物保護之中[5],其中西北大學劉致和教授就曾對西安半坡遺址做了加固性研究工作[6]。

20世紀70年代,秦始皇兵馬俑、馬王堆漢墓等重要考古發現在全社會引起轟動,民眾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關注程度空前高漲。隨後,國家改革開放政策開始實施,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由此帶來大眾的精神生活需求不斷提高,政府也越來越重視包括文物事業在內的文化建設[7][8]。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文物行業的從業者自我認同感逐漸提升,許多其他學科的工作者對文物行業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文物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一批學者開始反思並總結秦始皇兵馬俑、馬王堆漢墓等考古發掘和研究過程中的經驗與不足。此時義大利、波蘭等國的文物保護理念進入中國[9][10]。我國開始進行相關的文物保護技術研究工作,並提出了化學在文物保護中的重要性[11-14]。1980年12月,我國第一個文物科技保護學術性團體——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成立並召開第一次學術會議[15],標誌著文物保護技術在中國成為一個行業。

20世紀80年代,為了滿足文物保護行業的人才需求,我國部分綜合類高等院校開始籌辦文物保護相關專業。1985年,西北大學組織來自化學、物理、化工、地質、生物、歷史6個學科的有關教師橫向聯合,全面開展文物保護研究及教學工作,成立了西北大學文物保護研究室。研究室組建初期,有來自全校的從事文物保護研究工作的人員22人,研究方向主要涉及青銅、石質、紙張、金銀器、古建的保護及文物保存環境;並與當時的歐共體及日本在文物保護研究方面展開了卓有成效的合作[16][17]。以該研究室為平台,20世紀80年代末,西北大學培養了一批來自化學、生物、地質、物理等專業的雙學位學生,也培養了一些文物保護的碩士研究生。在此基礎上,西北大學文物保護研究室開始了文物保護方向的系列基礎課和選修課程的建設,並於1990年開始正式招收文物保護技術專業的本專科學生。開創至今,西北大學文物保護專業除1991年及1997年未招生外,其他年份均有招生。進入21世紀後,西北大學文物保護專業招生規模穩步提升(圖1),尤其是從2021年開始創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以來,招生規模進一步提升。

圖1 西北大學文物保護本專科歷年招生規模統計圖(作者自繪)

早期的西北大學文物保護專業教學主要是以文物保護技術為核心展開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綜合性教學。之後,隨著專業的發展逐漸確立了以化學、考古學、歷史學為核心的文物保護教育模式,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開設了「無機質文物保護」「有機質文物保護」「文物保護材料學」「文物與環境」「防腐防霉殺菌概論」等一系列保護專業課程,並出版了《文物與化學》《文物保護材料學》《防腐防霉殺菌概論》《文物保存環境概論》《科技考古學概論》等教材。

20世紀90年代,北京大學也開設了文物保護本科專業。21世紀初,西安交通大學、天水師範學院也先後開設了該本科專業。隨後,景德鎮陶瓷大學、赤峰學院、太原理工大學、山西大同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哈爾濱師範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等高校也相繼開設了相關專業。

時至今日,文物保護專業教育已經過了30餘年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專業教育的從業者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平台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也遇到了一些困惑與問題。


二、高校文物保護課程體系的建設


文物保護專業教育的基礎是課程體系的建設。文物保護涉及的學科知識非常豐富,除化學、物理學、歷史學、考古學外,還涉及美術學、信息科學、材料學、生物學等,甚至還與管理學、法學等學科相關。隨著現代文物保護概念的擴大化,越來越多的學科與該專業產生交集,文物保護的學科邊界越來越模糊。這就造成因不同學科間交叉而產生文物保護課程體系的不統一和複雜性。

如前所述,我國最初的文物保護課程體系探索也經歷過從不清晰到清晰的過程。西北大學成立文物保護研究室,就是在嘗試多學科與文物保護的交叉,將這些學科的基礎課程融合構建文物保護的課程體系,這也是我國文物保護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最初探索。

現在看來,當初的這種嘗試仍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只是受20世紀國際文物保護髮展趨勢的影響,最終以化學為主的課程與文物保護產生了較好的融合。1989年,由西北大學化學系的幾位教師調入當時的歷史系即後來的文博學院,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文物保護專業——西北大學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專業建立之初,因為任課教師的學科背景,加之國際行業潮流的引領,化學的基礎課程,如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成為文物保護專業的基礎;再加上歷史學、考古學的基礎課程,如中國古代史、考古學通論等課程,構成了文物保護課程的基本盤。在此基礎上,加入文物保存環境、文物保護材料學、無機質文物保護、有機質文物保護等課程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同時聘請行業內專家學者來教授各個專項的文物保護,作為專業方向課程。開設文物保護技術實驗作為實踐課程。從而構成了早期我國文物保護人才培養的課程框架,為早期開展文物保護人才培養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雖然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早期的課程框架並不能滿足文物保護專業的全部需求,課程不夠豐富,體系也不完善,很多依託行業師資開展的專業方向課程教學穩定性也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該課程框架解決了開創性的問題,確立了中國文物保護課程體系以化學為主的理科基礎以及文理交叉特色,搭建了「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課+專業實踐課」不同層級、層層遞進的課程架構,這種課程架構直至今日仍在沿用。

經過30餘年的發展,我國的文物保護專業教育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招生院校在逐漸增多、人才培養規模在逐步增大、專業數量及培養方式也在豐富。當前,在教育部公布的本科專業目錄中,和文物保護直接相關的有兩個本科專業。其一是文物保護技術專業。該專業曾經為本科專業目錄外專業,屬於理學,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在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調整過程中,該專業被調整至歷史學下,授予歷史學學位。現在招收文物保護技術專業的本科高校有西北大學、北京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山西大同大學、哈爾濱師範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天水師範學院、赤峰學院等。另一個是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該專業於2016年設立在美術學一級學科下,成為美術學類特設專業,隸屬於藝術學門類。現在招收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的本科高校有中央美術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這兩個文物保護相關的本科專業因歸屬於不同的學科門類,故其課程結構也具有較大的區別。我們姑且將其分別稱為科學型和美術型兩種類別加以討論。



(一)科學型文物保護人才培養方案

科學型類別文物保護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能根據文物保護原則利用自然科學手段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學生不僅要掌握化學類專業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還要掌握和理解考古學、博物館學的相關基礎知識,以文理綜合的思維方式將知識融合運用,建立對文物的多元理解與認識,培養開展文物保護研究與文物保護修復實際工作的能力。在這個培養目標的指引下,科學型類別文物保護人才培養方案的一大特點就是理工科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緊密結合。受國際文物保護學界的化學基礎傳統以及西北大學開啟的我國文物保護人才培養模式這兩個因素的共同影響,現階段我國幾乎所有高校的科學型文物保護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理科基礎均以化學為主;其中僅赤峰學院的培養方案中,化學基礎的體現不那麼突出。

根據各高校公布的文物保護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當前該專業的本科課程基本可分為5個模塊,即通識通修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實踐課程(各學校稱謂略有差異)。

通識通修課程模塊立足於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設置的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類課程、外語類課程、體育類課程以及一些和基礎素質相關的其他課程。這個模塊的課程一般不太涉及專業知識,主要聚焦基礎素質的培養,加之教育部的指導性意見,因此模塊具體內容各高校間差別不大,甚至不同專業間的差別也不大。

學科基礎課程模塊是由文物保護專業所歸屬或跨越學科的基礎類課程構成,其設置目的是教授學生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為學生下一步學習專業核心課程進行知識儲備。在這個模塊中,由於各高校對文物保護專業學科平台認知的差異,其課程安排略有不同。有些高校將化學基礎課程(如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放置在該模塊,主要體現化學學科對文物保護技術專業的支撐;有些高校則把文物考古類課程(如考古學概論、文物學基礎、博物館學概論、中國古代史等)安排在該模塊,主要體現考古、歷史學科對文物保護技術專業的支撐;還有一些高校將這兩個學科的課程均放置在該模塊下,體現了學科的交叉性。

專業核心課程模塊是文物保護專業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在學科基礎課程搭建的知識平台上,引入最重要、最核心的專業知識,為文物保護其他專業課程的開設奠定基礎。在課程體系中這部分課程主要開設模式是,以可移動文物保護和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兩大模塊為基礎,在可移動模塊下開設無機質文物保護和有機質文物保護2個基礎課程,在不可移動模塊下開設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課程。其中無機質文物保護主要講授陶瓷類文物保護、彩繪類文物保護、金屬類文物保護、磚瓦類文物保護等內容;有機質文物保護主要講授紡織品保護、竹木漆器文物保護、紙質文物保護等內容;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課程主要講授土遺址保護、石窟保護、壁畫保護等內容。這兩大類別三門文物保護專業課程基本涵蓋了文物的各種常見材質。同時,在此模塊下一般還會開設文物保存環境概論、文物保護材料學、文物分析技術等課程以及一些高校的優勢特色課程,作為上述課程的補充,一起構成了文物保護的專業核心知識體系。

專業選修課程模塊是在核心課程基礎上開設的,比較細化的文物保護各專業方向的選修類課程。這部分課程不同高校開設差異較大,但總體指導思想都是充分發揮本校的專業特色與優勢,鼓勵學生差異化發展。如西北大學開設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技術、石窟保護技術、文物中的生物危害與防治等;北京大學開設中國文物建築導論、中國古代陶瓷、中國古代青銅器等;景德鎮陶瓷大學開設數字化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博物館陳列、文化遺產規劃與管理等。這些課程一方面作為文物保護專業知識的拓展與深入,另一方面也作為專業核心課程的補充。

實踐課程模塊是文物保護專業課程的重要一環,是培養學生將課堂知識應用於實際工作的關鍵環節。這部分課程各高校的安排略有不同,有些實踐類課程直接和理論課程一起開設,如分析化學實驗就常常和分析化學課程一起開設。但也有一些課程是獨立開設的,如西北大學的文物保護技術實驗。此外,文物保護綜合實習也是該專業的一門重要實踐課程,很多高校都採取將學生派往合作文博機構,集中時間實地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的模式。通過實際工作,培養學生了解文物保護的工作程序、掌握文物保護實際操作的能力。

在總體學分要求及不同模塊間課程學分結構方面,各個高校具有一定的差異。以西北大學2018年版文物保護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例,文物保護專業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需獲得149.5學分方可畢業。其中,通識通修模塊課程合計58.5學分,佔總要求學分的39.1%;學科專業模塊(包括上述的學科基礎和專業核心兩部分)課程合計25學分,佔總要求學分的16.7%;專業選修模塊課程合計70學分、專業實踐22學分,學生須在其中選修並獲得44個學分,佔總要求學分的29.4%;其他模塊包含畢業論文、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和學年論文,合計22學分,佔總要求學分的14.7%(圖2)。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所有模塊中通識通修課程的佔比最高,這符合「厚基礎、寬口徑」的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佔比第二的是開放選修模塊,這保證了文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的靈活性與多樣性,使學生在專業方向的選擇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性。

圖2 西北大學文物保護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同課程模塊佔比(作者自繪)

重視專業實踐教學是西北大學文物保護專業的辦學傳統。該專業以興趣培養為驅動,以技能實訓為抓手,以科技引領為導向,將實踐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創新構建了「3層次、4階段」的實踐教學模式(圖3),將「以趣促學、以訓促學、以研促學」3個層次,與大學本科教育的4個階段有機結合開展實踐教學。

圖3 西北大學文物保護本科專業人才實踐教學模式(作者自繪)

具體表現在,以「趣」促學的興趣培養層次:1年級文物病害調查的認知性實習階段和2年級實驗模擬保護與修復的體驗性實習階段。聚焦培養學生認知文物價值、了解文物常見病害與分析技術,體驗文物保護修復,激發專業興趣。以「訓」促學的實習實訓層次:3年級出土文物保護修復的應用性實習階段。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水平科研院所開展連續3個月綜合實踐,系統掌握各類文物保護修復的規範流程和技術方法,夯實專業技能。以「研」促學的科研引導層次:4年級參與科研的研究性實習階段。圍繞文物保護關鍵問題與行業現實需求,引導學生參與師資團隊承擔的國家重大、重點科研項目,指導學生開展前沿科學研究,提升創新能力。通過系統性實踐教學,依託學科與行業優勢資源,打造一流教學科研平台,為培養知行合一、專業技能出眾的文物保護專門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堅實支撐。

雖然,科學型類別文物保護人才培養方案主要以理科,尤其是化學為主要基礎。但近年來,隨著文物保護行業的快速發展,對綜合型人才要求的不斷提升。為了適應行業需求,很多高校開始在傳統的科學型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入了美術類課程,嘗試培養既掌握科學知識又具有審美意識的綜合型人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使畢業生更適應社會及行業的最新需求。如西北大學在最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基於學校綜合性院校的優勢,與藝術學院及其他相關機構合作,增設了中國美術史、藝術基礎、國畫基礎等系列藝術類課程。在此基礎上,探索「三位一體」(以文物保護技術為文化遺產價值的保存體系、以考古學研究為認知體系、以文化遺產管理為實現體系,三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為本,科學、藝術為翼的「一體兩翼」的全新文物保護修復人才培養模式,以期為我國培養更多優秀的綜合性文物保護修復人才。


(二)美術型文物保護人才培養方案

美術型類別文物保護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基本修復能力的專業人才,即兼具藝術與科學研究能力、人文素養、計算機應用技能、外語應用和文字表達等綜合能力的、具備交叉學科背景的複合型人才。使學生擁有較高的美學和哲學思想,具備繪畫造型基礎和材料運用能力,廣泛了解美術史和修復技術史,建立科學辯證的修復理念,初步掌握一項藝術門類的修復技能,具備一定的分析和解決本學科理論及實踐問題的能力。在這個培養目標的指引下,美術型類別文物保護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特點是以藝術修復為主,結合一定量的文物保護科學知識。

根據各高校已公布的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可以看出,該專業的人才培養課程模塊名稱雖與文物保護技術專業有所區別,但其結構則基本相同,也可分為通識通修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和實踐類課程5個模塊。

通過和文物保護技術專業課程模塊內容的橫向比較,發現美術型和科學型兩大類別的課程差異主要體現在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選修課程這3個模塊。其中美術型類別的學科基礎課程主要包括美術學科和文史學科的基礎課程,如美術基礎、工藝美術史、中國古代史等。從學科基礎課程可以看出,這類院校對該專業的定位是美術學與歷史學的交叉,因此在學科基礎課程的安排上,主要考慮了這幾個相關學科的平台課程。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包括藝術考古、書畫裝裱、陶瓷製作等課程,這些課程都是學習具體器類文物修復的基礎,可以為學生選修相關文物修複課程奠定理論基礎。專業選修課程各高校則根據自身特色,以不同器類文物的修復為板塊開展教學,如南京藝術學院就分為陶瓷、書畫、古籍3個模塊,同時還輔以其他方向選修課程(篆刻、文物攝影、世界文化遺產等等)以豐富學生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

美術型類別文物保護專業的總體學分要求及課程學分結構方面,各個高校也具有一定的差異。以南京藝術學院2022年公布的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為例,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需獲得160學分方可畢業。其中,通識通修模塊課程合計48學分,佔總要求學分的30%;學科基礎課程合計18學分,佔總要求學分的11.3%;專業基礎課程合計18學分,佔總要求學分的11.3%;專業選修課程(包括跨學科選修課程)合計60學分,佔總要求學分的37.5%;實踐類課程合計16學分,佔總要求學分的10%(圖4)。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所有模塊中專業選修課程(包括跨學科選修課程)的佔比最高,體現了該類院校圍繞特定文物器類的修復,開展方向化、特色化的人才培養目標;佔比第二的是通識通修模塊,這是保證素質培養、拓寬人才未來發展前景的重要課程。這種學分結構體現了素質與特色培養相結合的培養理念。

圖4 南京藝術學院文物保護與修複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同課程模塊佔比(作者自繪)

近年來,美術型類別文物保護人才培養方案中也開始加入一定量科學類的課程,如中央美術學院就為相關專業學生開設了材料化學、分析檢測、儀器設備操作等科學類課程,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結構。

當然,文物保護課程體系的演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與行業需求的轉變、提升密切相關。隨著我國文物保護事業的快速發展,行業對文物保護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如文物價值認知相關課程,就是因行業逐漸有了對文物分析的需求,再加之部分機構購置了大型儀器設備,相關的課程即補入人才培養方案。同時,隨著文物保護專業自身的發展,文物保護專業方向課程更為豐富,如土遺址保護、金屬器保護、壁畫保護、古建築保護等。雖然,經過多年的不斷努力,我國文物保護的課程體系已基本完備,課程結構基本合理,人才培養的成效逐漸顯現,但還仍有一些與課程體系建設及人才培養相關的問題值得文物保護專業教育者注意。


三、文物保護人才培養的其他相關問題


(一)專業的多學科課程教學需求

多學科交叉是文物保護專業的重要特徵[18],這是由文物保護工作的實際需求決定的。文物是古代遺存的重要實物資料,要對它本身有認識、有理解,需要具備歷史學、考古學、美術學等人文學科的相關知識。而文物的破壞過程又是一個自然進程,要解決這個過程中的諸多問題,需要具備化學、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的相關知識。正是因為這一特徵,要求文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既包括考古學、歷史學的相關課程,也要包括化學、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的相關課程[19]。從人才培養的全面性和綜合性而言,這是一個優勢。若以如此方案培養出的學生將成為既具備人文情懷又掌握科學知識的綜合性人才。但這種人才培養方案受限於現階段以四年學年製為主的高等教育模式。如何在有限的學制時間內將專業所需的多學科知識有質量地傳授給學生,是文物保護專業教育所面臨的一大難題。為了緩解這一矛盾,曾有學者提出適當延長文物保護專業的學制至五年的倡議。但該專業受眾小,本科教育改為五年制後,可以預見到其生源狀況將會面臨嚴峻挑戰。近年來,北京聯合大學嘗試開展「中本貫通」的七年制培養是這方面有益的嘗試。

(二)豐富學科背景的專業師資力量薄弱

文物保護專業的多學科交叉特性決定了專業教育需要豐富的、具有不同學源、不同專業背景的師資隊伍。但我國文物保護專業教育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20-22],即便是在該領域創建最早、師資規模最大的西北大學文物保護專業,當前文物保護專任教師也僅20人。教師隊伍的單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物保護專業人才的培養規模,成為我國文物保護人才缺口巨大的重要原因。但與師資規模相比,更大的問題是教師學科背景的單一化。現有文物保護教師的學科背景多限於化學、地質學、考古學等少數幾個學科,這也造成了部分與其他學科交叉的文物保護專業課程沒有合適人選教授,即使勉強開設其教學質量也不高的現狀。此外,文物保護專業是一個十分強調實踐應用能力的專業。但現階段我國高校的人才錄用及評價體制決定了,只有研究型人才方能進入高等院校的師資隊伍,而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基本無法入職,即便勉強進入高校也將被通行的評價體制最終淘汰。這就導致了文物保護專業師資隊伍中缺乏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的窘境。雖然,對綜合性高等院校而言,可以藉助校內其他學科的相關資源,部分解決師資規模和教師學科背景的問題,但應用型人才短缺卻仍是限制我國各高校當前文物保護專業教育發展的一大壁壘。


(三)標準化專業教材體系的缺乏

教材是課程教學的基礎,是教師授課的依據,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參考資料。但文物保護專業規模尚小,正式出版的專業教材總量較少,導致現階段該專業的課程教學多以教師編撰的講義或相關專著代替教材使用[23][24]。這種現狀造成文物保護專業教育在科學性、規範性上有所不足,學生無法對教學的內容形成整體性認知,課外學習也無依據,直接影響了文物保護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雖然在該專業發展過程中零星出版過一些教材,但已有教材要麼出版年代較早,無法適應當前文物保護學科發展的需要;要麼僅聚焦於文物的某一特定材質或文物保護的某單一領域,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成熟的文物保護專業教育,需要一套圍繞文物保護學科目標、基於學科基礎與學科體系建設的標準化、系統化專業教材。只有使用這種教材進行專業培養,才能保證學生知識的系統性、全面性,才能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的全局意識,進而增強學生未來專業發展的潛力與後勁。因此,標準化專業教材的缺乏是制約我國文物保護專業教育的另一重要障礙。

(四)相關實驗室及儀器設備配套不足

文物保護既包括為延緩文物自然老化進程而採取的保養維護技術,也包括為再現文物原狀而採用的修整恢復技藝。但不論保護還是修復,都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豐富的實踐教學內容是文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特點。學生學習的知識要基於文物遇到的實際問題,與保護修復技術緊密結合,並最終體現在文物保護、修復的實際效果上。因此,文物保護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一般都含有大量的實踐教學內容[25-27]。但不同於理論學習,實踐教學需要有相應的場地及設備條件。不同材質文物的保護修復實踐教學對場地及設備的需求不盡相同,有些甚至差距甚遠。例如,紙質書畫的保護修復與青銅器的保護修復對實驗室條件及設備的要求完全不同。由於學生未來從事實際工作的專業方向具有不可預見性,文物保護的本科基礎教育很難在諸多文物材質種類間進行取捨。這就要求學校針對文物的特性建立具有不同特點的實驗室。雖然可以合併功用及要求類似的實驗室以降低成本,但一些基礎性的、特徵差異顯著的實驗室仍需單獨建立。現階段,我國具有文物保護專業的大多數高等院校,相關實驗室及儀器設備配套不足是一個共性問題[28][29]。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物保護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踐課程的教學活動,導致培養出的人才實操能力不強,缺乏實踐經驗。


四、完善文物保護課程體系與專業教育的建議舉措


進入21世紀,文物保護專業迎來了快速發展,師資專業背景不斷優化、學員結構更加多樣、招生規模穩步提升、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創新。但同樣也遇到了前文所述的諸多問題。圍繞這些問題,我國文物保護相關高校聯合行業機構、兄弟院校,求實創新、積極探索,為培養高素質文物保護人才提出了諸多創新舉措。以西北大學文物保護專業課程體系與專業教育改革為例,該校近年來採取以下改革措施,希望探索出文物保護專業教育的全新途徑。

(一)依託行業資源,提升實踐教學質量

受制於高等院校文物保護專業教師師資數量、學科背景、人才類型等條件的限制,文物保護專業培養方案中的許多實踐類課程往往開設難度較大或開設質量不高。西北大學結合文博行業的優勢人才資源,採取「1+1」創新型課程開設模式,完善高校文物保護課程體系,即對一些文物保護修復的實踐類課程,由一位行業專家和一位西北大學文物保護專業青年教師組成課程組,共同進行授課。行業專家主要負責課程核心內容或技藝的傳授,文物保護專業青年教師主要負責課程的協調、學生的實踐練習及輔導工作。通過這種合作開課的模式,一方面豐富了課程體系,提升了課程開設質量;另一方面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培養了青年教師,為未來專業課程建設從輸血機制到造血機制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二)抓住改革契機,完善課程體系建設

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開始推行完全學分制改革。2018年開始,西北大學也走上了完全學分制的改革之路,學校將逐步放寬學年限制到三至六年。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課程進行學習,獲得相應學分,滿足畢業學分要求後即可申請畢業。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允許人才培養方案具有彈性。學生畢業的修學路徑將會變得更加多樣,同一專業畢業的學生可能選修的專業課程有很大不同,其知識結構也將更加多元。文物保護專業要抓住完全學分制改革的契機,完善專業課程設置。將原本受制於固定學制而無法安排進入教學計劃中的必要課程,如藝術類課程、修復實踐類課程等,以選修課的形式加入培養方案,並引導學生進行選修。從而增強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性、完整性,培養出更加全面的文物保護專業優秀人才。


(三)藉助行業力量,推動系列教材編撰

教材的落後與短缺已成為限制文物保護專業教育的重要瓶頸。但當前僅憑某一所高校文物保護專業的師資力量進行系統性的教材建設難度較大。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為了開展文物保護修復教育理論、教學方法、課程設置、教材建設等方面的研究與交流,以西北大學為掛靠單位成立了教育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2018年專委會在西安舉辦了「文物保護課程體系及教材建設研討會」,來自全國的文物保護教育機構代表及文博行業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對我國高校文物保護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情況及相關教材的建設計划進行了深入討論。交流了不同高校文物保護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的經驗與收穫,並就文物保護專業若干教材的建設達成了共識。專委會的下一步工作將團結兄弟院校及行業力量,加強和推動教材建設工作。專委會將基於文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圍繞課程體系進行系列教材設計;並依據系列教材編寫的需要,邀請行業內相關領域有建樹的專家學者與相關課程任課教師一起參與教材的編寫工作,力求教材的內容科學、詳實、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既基礎知識紮實又緊隨相關研究的前沿問題。從而出版一系列高水平的文物保護專業精品教材,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使用,以促進我國文物保護專業教育的發展。


五、結語


我國文物數量巨大、種類多樣,文物病害類型和發育程度差異較大,需要大量的文物保護修復人才。培養出優秀的文物保護修復人才是高等院校相關專業不可推卸的責任。雖然,我國文物保護本科專業教育經歷了30餘年的發展,但文物保護仍是一個年輕的專業,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以問題為導向,圍繞文物保護教育中出現的不足,積極探索、勇於創新,進行文物保護本科專業教育改革,努力為我國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文物保護專業人才。


作者簡介

楊璐,西北大學薩蘭托文化遺產與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文物保護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教育部文物保護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博物館協會藏品保護與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陝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博物館協會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陝西省文物保護科技創新聯盟理事;研究方向為彩繪類文物保護、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文物殘留物分析、文物保存環境。


(文章參考文獻和注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