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這盛世中國已如你所願!龍溪中學 八(9班)劉麗雅

盼望著、盼望著,國慶七天假終於來了。大街小巷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氛,家門口的紅旗也迎風飄揚,我心裡一股豪情油然而生。

閑來無事,我無意間看到了一部叫《一刀傾城》的片子,是講譚嗣同的。我記得放假前的最後一節課是歷史課,歷史老師給我們講戊戌變法,那時我一心想著放假,哪裡還聽得進去!只記得那一課有講到「戊戌六君子」,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當屬譚嗣同了。

譚嗣同,戊戌變法主要參與者。變法失敗後,他在明明可以和老師康有為一樣逃亡日本,卻仍選擇留下來面對守舊派的追捕。六君子中以譚嗣同的名氣最大,可他的下場也是最慘的。慈禧太后為了實現殺一儆百的目標,決定以最殘忍的方式將譚嗣同斬首。清朝處決死刑犯時,劊子手使用的刀會有很大差別,罪刑越大刀口越鈍。


雖然電影用了大量鏡頭烘托表現譚嗣同就醫時的慷慨從容,但遠沒有下面這段文字帶給我的震撼強烈。

在譚嗣同師父胡致廷撰寫的《譚嗣同就義目擊記》中,後人看到了譚嗣同被斬首的全過程,「前清殺官員的刀和殺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鈍。這不叫砍頭,叫鋸頭,鋸頭比砍頭的痛苦要添上幾十百倍的。而對這痛入骨髓的慘狀,第五個受刑的譚先生,一直是若無其事的樣子,砍了三十多刀才斷氣。」他臨死前說了這樣一句話:「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種捨我其誰的責任感,即使過了百年,讀之仍讓人壯心不已。

譚嗣同是出身名門,文武雙全。他的父親譚繼洵當時是湖北巡撫,算得上是一員封疆大吏。他本可以逃脫,但他卻抱著必死信念留在北京的,原因一:希望親友不受到株連。譚嗣同留下了仿造父親的筆跡寫下斷絕父子關係的信件,當他通知梁啟超等人離京時,說:「沒有死者,無以圖將來;不有生者,無以招後起。」原因二:他想用自己的鮮血讓國人認清清朝的腐朽、愚昧與不可救藥。「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後來的許多革命黨,都感動於譚嗣同的犧牲,走上了反清的道路。


譚嗣同等人被斬首過程中,有一幕可能是他們沒有想到的,周圍有大量的圍觀民眾。這些人除了看熱鬧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拿著饅頭準備蘸血吃。另外,在譚嗣同等人押往刑場路上,沿途老百姓竟然向他們扔臭雞蛋、爛菜葉等,痛罵他們「賣國」。魯迅先生在小說《葯》里塑造了一個革命者夏瑜的形象,他的鮮血染成了愚昧的民眾爭搶地以為能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人血饅頭。近現代以來有無數的「夏瑜」,為了喚醒愚昧的民眾,救亡圖存,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之中有譚嗣同、徐錫麟、秋瑾等等。這些偉大的革命先驅,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感染了世人,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相比於保皇派的康有為,譚嗣同對清朝沒有絲毫的幻想,他以死報國,打消國人對此王朝的幻想。

譚嗣同死後,譚繼洵給兒子寫了一副輓聯「謠風遍萬國九州,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墜凌雲之志。當年的屈辱冤死的譚嗣同如今早已昭雪,成為正義與擔當的代名詞!

微風輕柔地拂過我的臉頰,我再次抬頭望向那迎風飄展的紅旗,「今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譚嗣同,這盛世中國已如你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