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流行的那陣子,「乳酪體」可火了,一下子就在學生群體里流行開了。
這種字體寫出來的字特別可愛,筆畫都是圓潤飽滿的,排列得也很整齊,就跟剛做好的芝士蛋糕似的,看著特別誘人。
好多學生都喜歡,在筆記本上寫這種字,感覺就像一道特別治癒的風景。
不過最近發現,曾經特別火的「乳酪體」慢慢被學生們不喜歡了。
這跟現在電腦閱卷有關係。 在一所重點中學高三的教室里,午休的時候,幾個學生圍在電腦前,電腦上顯示的是剛考完的模擬考答題卡掃描件。
當一篇用「乳酪體」寫的作文出現在屏幕上時,大家都傻眼了。
原本在紙上看著圓潤可愛的字,掃描到電腦上後,變得又腫又模糊,字和字之間的距離好像也被擠到一塊兒了,一整段文字就跟被霧氣遮住了似的,閱卷老師得費好大勁才能看清楚寫的啥。
有個學生精心寫的「乳酪體」作文標題,掃描後就像一串粘在一起的糯米糰子,完全沒了原來想展示的個性,搞不好還會因為這個被扣分。
從教師閱卷系統後台的數據也能看出來,用「乳酪體」這種網紅字體的試卷,識別錯誤率比普通字體高出47%。
這說明在電腦閱卷的時候,「乳酪體」不但不能給學生加分,還可能因為不好辨認讓分數變低。
「乳酪體」流行起來,其實能看出Z世代這些學生對標準化教育有自己的想法,算是一種溫柔的反抗吧。
在00後眼裡,傳統的楷書太規矩、太嚴肅了,就像被框在小格子里的士兵。
但「乳酪體」的筆畫有圓潤的弧度,還有波浪形的連筆,就像在作業本上跳舞的可愛小符號,特別有個性、有創意。
當這種追求個性的字體到了考場,遇上電腦掃描閱卷,問題就來了。
用0.5mm的簽字筆寫的「乳酪體」,在200dpi掃描精度下,原本覺得是藝術表達,結果一下子成了亂碼。
有個考試院做過字體識別實驗,把同一篇作文分別用「乳酪體」和楷體寫,掃描後發現,「乳酪體」能有效識別出來的字數比楷體少了28%。
閱卷老師也說,他們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肯定優先看那些字寫得清楚、規範的試卷,像「乳酪體」這種不好認的,得花更多時間精力。
現在科技發展了,教育評價體系也跟著變了。AI閱卷系統出現後,字體規不規範變得特別重要。
有個智能閱卷平台的工程師說,系統對那些連筆、少筆畫的字,識別誤差率能達到63%,但對寫得規範的字體,識別率能超過98%。所以學生們寫字的時候就得更注意規範,不然考試可能因為字體問題丟分。
而且現在是數字時代,學生對在紙上寫字的看法也變了。學習筆記很多都電子化了,課堂上老師也用電子屏板書,學生對漢字筆畫的感覺越來越像符號了。
在這種情況下,「乳酪體」流行一陣兒,可能就是紙質書寫在數字化大趨勢下的最後一點浪漫吧。
「乳酪體」從火到不被喜歡,這可不只是字體選擇的變化,這背後是教育場景和技術發展相互影響的結果。
在現在這個數字和紙質書寫混在一起的時代,怎麼在各種信息衝擊下,把漢字書寫里的文化內涵保護好,同時還得給學生留些空間,讓他們能展示自己的個性。
對學生來說,追求個性沒問題,但也得知道考試有考試的規則,得選合適的字體寫字,保證寫的東西能被準確認出來、理解意思。
對老師來說,在技術不斷變的情況下,怎麼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寫字,讓他們喜歡上漢字文化,尊重漢字文化,這也是個值得好好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