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會同縣城往北去,是一片嶄新的土地。
在這片土地上,各種生命熱烈地生長著。蒲公英長出來了,水稻、玉米也長起來。跟著,一幢幢教學樓也冒出頭來。
幾年時間,城北學校成長迅速,已發展成會同教育的一股中堅力量。校長饒菊芳盡心耕耘,校園裡的每一塊磚、每一棵樹、每一個孩子,她都用心呵護。
「這裡的每個生命都在熱烈生長。」饒菊芳說。
閱讀是生活
「城北學校的書櫃里永遠缺一本書。」饒菊芳說。其實,學校里各種圖書已有三萬餘冊,人均可達八冊左右。但在她看來,書永遠都不怕多。
饒菊芳自小就喜歡讀書。放學回到家,父親喊她幫忙幹活,她會說:「我要看書去。」父親也「慣」著她,任她去「偷懶」。
因為閱讀,饒菊芳的性格變得開朗,處事也變得從容。她最喜歡讀楊絳:「我從楊絳先生的文字里,讀到了從容與淡定。」
饒菊芳讀了不少與教育有關的書,這些書是她管理學校的理論基礎。接手城北學校後,她想為這所學校打造獨有特色。走足球路線?深耕民族文化?建設書香校園?……一籌莫展時,她讀到了《李鎮西校長手記》,其中一篇文章《我想辦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令她茅塞頓開。
受這篇文章啟發,饒菊芳有了自己的教育夢想——辦「和樂教育」,即和而不同,各得其樂。學校不強調辦學特色,每個孩子在這裡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找到自己的快樂:愛好足球的孩子能開心踢球;熱愛閱讀的孩子,學校為他們提供書籍;喜歡數學的孩子組成興趣小組……
此外,饒菊芳還關注了一大批名校長、名學校的微信公眾號。「公眾號上的信息更加新鮮,做法也更具體。」她說。
重慶謝家灣學校的「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素質教育育人模式,饒菊芳先在公眾號上讀到,深覺跟「和樂教育」不謀而合,於是第二年,她就帶著團隊去到現場學習;北京一所學校在公眾號上發布了「閱讀存摺」的做法,她覺得有趣,便馬上引入城北學校。
展示是習慣
「展示是習慣。」這是饒菊芳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她認為,學習需要展示,展示亦是學習。
為了給孩子們創造展示機會,學校每年都會舉行「故事大王」選拔賽。經過班級、年級、學校層層選拔和考驗,孩子們既展示了自己的口才、學識、儀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饒菊芳印象最深的「故事大王」,是一個曾經非常膽小的女孩。「她的名字叫舒毓茜。」
一次偶然的機會,饒菊芳從一位班主任那裡聽說舒毓茜想當「故事大王」,但她非常膽小,不敢報名參加海選。饒菊芳找到舒毓茜,請她來校長辦公室進行「特訓」,幫她克服心理障礙。「特訓」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舒毓茜每天來校長辦公室給校長講故事;第二階段,她在課間休息時到走廊上給大家講故事。經過這番訓練後,舒毓茜成為「故事大王」便是水到渠成。
對於熱愛足球的孩子來說,足球場是他們展示的舞台。採訪時,學校的足球場正在翻修,堆滿了待換上的人造草皮。「孩子們喜歡踢足球,天天在球場上翻滾,能不爛得快嗎?」饒菊芳的「責備」中滿是自豪。
因為足球氛圍好,城北學校的足球隊一路高歌猛進,踏進全省前五名。一次,球隊要去新晃比賽,隊員們邀請饒菊芳去現場看比賽,她欣然前往。「雖然不懂球,但我一定去;哪天需要我,我就哪天去!」那幾天,她和隊員們同吃同住,為隊員們喝彩,給隊員們遞水。
饒菊芳的支持,孩子們都記在心裡。在一次比賽過後,學校足球教練楊成和孩子們送來一件珍貴的禮物——城北學校全體足球隊員簽名的球衣。饒菊芳將這件球衣裝裱好,掛在自己的辦公室。每每抬頭看見,她的內心都滿是幸福。
城北是陣地
這幾年,總有外地的學校邀請饒菊芳去任教。對此,她都會一一拒絕。「因為我是會同人,我想辦好家門口的學校。」城北學校,是饒菊芳實現教育理想的陣地。
饒菊芳記得剛剛踏進這所學校時,放眼望去,只有一座孔子雕像已經建好。她繞著雕像走了幾圈,念著《論語》里的句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她後來回憶,之所以把「學思行」作為「和樂教育」的核心理念,根源就在這裡。
饒菊芳不斷積累,擴展了「和樂教育」的內涵,倡導學校、家長、孩子「三位一體,形成「城北經驗」。每逢雙周的星期五,學校會邀請家長來學校給孩子講講自己工作領域的知識:曾經在奈及利亞做廚師的家長,來給孩子們講美食;做烤月餅的家長,帶孩子們做月餅……
饒菊芳主持了懷化市家校共育名校長工作室、懷化市示範性勞模與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會同縣饒菊芳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工作室成員遍布懷化各區縣。她帶著工作室成員去各地交流時,總是會介紹「城北經驗」。
這些經驗,猶如蒲公英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紮根,又從城北學校出發,跟著饒菊芳團隊的腳印,在各地生根發芽。
這時,不強調辦學特色的城北學校,也有了自己的特色——百花齊放。
瀟湘晨報記者金劍 李佳琪 黃珺
報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搜索「報料」一鍵直達;或微信添加報料客服:xxcbcsp;或撥打熱線0731-85571188。如需內容合作,請撥打政企服務專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