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人教版《數學》上冊第二單元位置和第四單元的認識圖形(一)就是在訓練學生的空間感。
一年級蘇教版《數學》上冊第四課和第六課,也分別是認識位置和認識圖形的內容。
這兩部分的內容,按課時來算,基本上要用3-4課時來學習。看似不是很多,可是以課標規定課時來說,幾乎佔領五分之一課時,而且訓練空間感更加需要平日生活中的不斷訓練,不可能完全單靠學校里有限的幾節數學課。
秒懂圍棋&數學啟蒙·人教版
秒懂圍棋&數學啟蒙·蘇教版
如此說來,也可以略微理解為什麼學圍棋的小孩數學會更好一些了吧。他們在學圍棋的同時,除了上篇文章所說到的數形結合,計算能力之外,(用數學方法學圍棋 | 玩轉圍棋中的數學6(上))還有對於空間感的培養。
在同等學習時間的情況下,學棋的孩子在下棋時無形的訓練,將數學中所學到的知識進行了生活化的加強訓練。
有些孩子如果是在幼兒園學了圍棋,在上小學時,面對這樣的課程,相當於做了提前的預習。
雖然,當時並沒有這麼設想。
但,胡老師不是總說嘛:萬物相通。
既然空間感如此重要。那麼小栗咂還是做個牽線人,把如何用圍棋訓練空間感,嘗試說個明白。
胡曉苓老師的《圍棋零基礎輕鬆入門》核心主題:圍棋是圍地的遊戲。
圍地,圍出屬於自己的空地,圍到的空間越大,贏的機會就越多。學習的具體著法,斷和連接、吃子、死活、對殺等等,都是為了圍地而採取的不同方法。
好,有了這樣的前提,初學者就需要先了解一下棋盤。
之前,小栗咂有放過一張棋盤圖。(7路、9路、13路、19路)
剛開始學習圍地,遵循孩子的視覺呈現原理,可以像樓梯一樣,讓孩子的視野逐步擴大。
這樣也會相應減少(限制)棋盤上的變化,孩子在學習時更容易理解。
同時也不給孩子造成壓力,巨大的棋盤,也會產生心理畏懼。
其實寫作課上,也有類似的情況,「一張空白紙」的魔咒。小栗咂會告訴學生,不要恐懼,寫點什麼。
7路棋盤:
認識路(線)。
9路棋盤:
一顆子在角上、邊上不同位置,可以圍到不同大小的地盤。
13路棋盤:
中央是天,邊角是地。
13路雖然只比9路擴大了4路,但是明顯地盤大了好多,在棋盤上可以落子的地方也就多了很多。
這時,就需要訓練視覺判斷自己所圍地盤的大小。
19路棋盤:
19路是圍棋比賽中的正規棋盤。361個交叉點。
如何落子,如何圍空,如何在布局階段排兵布陣,有了前3個學習的過程作為鋪墊,即使面對這麼大的棋盤,也不會顯得難以應對。
布局階段有句諺語:金角銀邊草肚皮。
在這裡,小栗咂不得不說,學圍棋,除了以興趣為主以外,給合適的台階讓孩子逐級而上,會更容易學習所學習的內容。
符合孩子心理特點,認知特點的內容,再點綴有趣的手段,才是學好一門課的基礎。
另外,郭老師還教給我一個很有趣的訓練空間感的小遊戲。
在家裡玩兒空間藏寶藏的遊戲。把一些孩子喜歡的小零食、小獎勵藏在某處,然後家長繪製一張藏寶圖,引導孩子去尋找。
郭老師曾經在學校里的帶著他的學生玩兒過一次,小孩子喜歡瘋了。在家裡和自己的孩子玩兒,同樣如此。
不過,首先,家長也得有用一顆想和孩子一起玩兒遊戲的童心。
建模思維
最後一個內容,建模思維。
具體形象化後,就可以逐步靠近抽象化的學習過程。
剛開始學棋的孩子,把棋子下在棋盤上,才可能看出下一步棋可能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下過一段時間後,孩子就可以在腦海中「看到」一步棋,再決定要不要走這一步。
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腦海中的畫面,越來越多。
一步棋的一步,兩步,三步……
一步棋的一個變化,兩個變化,三個變化……
一步棋在局部的價值,一步棋在全局的價值,一步棋在局部與全局之間的價值……
孩子學習的每一步,都像極了剛剛學走路的樣子。那樣可愛,那樣即使摔倒了,也要爬起來,迫不及待地往前走……
說到這裡,這篇文章也要結束了。
小栗咂覺得:大部分的學習方式都是有它相同之處,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將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小栗咂並非是數學老師,但是在和數學老師聊天時,總能收穫很多圍棋與數學之間相通的靈感。
萬事萬物皆有規律,抓住本質,就容易學會下圍棋,提高數學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