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大學,都喜歡種樹,樹木遮天蔽日,在道路兩旁形成隧道,悠長且寧靜。從中國人的角度看,種樹與育人有著密切的關係,以至於我們這讚美老師時,稱他們為園丁。這種與樹的關係,無疑讓中國的教育事業突顯一種神秘感。
一,因為傳統的緣故,古代的書院和書屋大部分在密林處
無論是白鹿洞書院,還是嶽麓書院都位於山麓之之南,抬眼望去,一片鬱鬱蔥蔥啊。有名的四大書院都是如此熱愛樹木,由此可見古人對樹木的認可。可能種樹有養心悅目之用,也有可能是乘陰納涼之求。有古老的樹,已經成為大學的一個身份象徵。是表明自己悠久的歷史,表現自己的隱士風骨。中國的傳承習慣,在潛移默化中,把有書院就有樹林的習慣演變成了現在大學的的一個特點,特別到你沒有發現而已。
二,以「材」喻「才」
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喜歡用樹木比喻人才,這其實是古代的人對教育的一種追求。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可見中國人對教書育人的追求,是如此的苛刻。大學是教育高端人才的地方,是教育的最高學府,故教育氣息必須濃郁。同時,也為了讓學生知道有所改變,以樹木潛移默化來改變學生。中國人對氣的獨有情鍾,就化為了氣氛,就變成了一顆顆高大的樹木。
三樹木鬱鬱蔥蔥,學校的古樸與厚重不言而喻
我們這通常印象里,到處是建築的學校,莫名有一種暴發戶的感覺,在人的身上更加明顯。倘若學校有許多古老的樹,第一眼給人的感覺就是,這個學校歷史悠久,就有一種敬重。所以,對學校的氣質形象來說,樹好像是一件衣服。樹木稀稀拉拉,就像學校穿了件普通的衣服;樹木鬱鬱蔥蔥,就像學校穿上了華麗的衣服,要出現盛宴。
我們對樹木的喜愛,不僅僅是白楊的迎風而立,不僅僅是南京的浮想聯翩,不僅僅是胡楊林的死裡求生,還是我們對這些精神的讚美和認可,樹既是這些精神,又不僅僅是這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