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家長發了一篇文章,描述自己投訴老師後,被背刺的事,引髮網友圍觀熱議。
「希望家長們不要打市長熱線,有事直接找我,或者找家校溝通員。」班主任在家長會上說完這句話,班級群里立刻跳出一條消息:「支持老師!有問題咱們內部溝通嘛~」發言的不是別人,正是那位「家校溝通員」。
我盯著手機屏幕冷笑。前陣子我通過市長熱線投訴學校,如今班主任這句「溫馨提示」,明擺著是沖我來的。更可笑的是,當初家長會上我提意見時,這位溝通員一言不發,現在倒成了老師的「頭號嘴替」。(源自網友文章)
評論區一位家長說得更直白:「投訴前我是『關心教育的家長』,投訴後成了班級群里的『敏感詞』。」
有數據統計,超60%的家長曾因投訴被老師「區別對待」:孩子座位調到最後一排、課堂提問次數銳減、甚至被同學孤立。
家長的麥克風,被誰按了靜音?
去年9月,我第一次在家長會上開炮:「興趣課全被語數英佔了,孩子們連喘氣的時間都沒有!」班主任當場點頭記錄,可轉頭繼續占課拖堂,而且班主任占的最多。熬到最近,我忍無可忍撥通投訴電話,結果等來的不是整改,而是家校溝通員的「三連擊」:
「占課也是為升學率呀,現在競爭多激烈~」(「淡化訴求」話術)「個別家長自己孩子跟不上,就想拉著全班墊背!」(「曲解動機」話術) 「老師這麼辛苦,家長要多體諒!」(「道德綁架」話術)
家校溝通員成了老師的擴音器,家長的麥克風卻被掐了線。
更荒誕的是,真正的問題在拉扯中消失。江蘇家長「冰月百合花香」留言:「我們班語文數學作業全取消了,因為有個家長投訴作業多。現在全班擺爛,投訴的家長反而被罵自私。」
教育學者說,家校溝通應是雙向奔赴,現在卻成了家長的「單向冒險」。
家長有事找老師,不要傳聲筒
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可當家長的心聲被家委會層層過濾,當投訴電話成了「罪證」,教育早已悄悄變質。家委會不該是班主任的應聲蟲,而是家校間的公平秤。當維權需要勇氣時,教育已生了病。
上面的一個非常刺眼的回復:只有小學和初中有這種「雜音」,到了高中就沒有了。估計是一位老師寫的,這裡也不辯駁,網上說,教育孩子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一起發力,缺了家長這一方,再牛的老師打打獨斗也教不好孩子。
所以,老師還是應該聽聽家長的建議,不要學習這位班主任,搞家校溝通員隔離家校之間的聯繫。不然,家長的訴求,如果在老師這裡得不到響應,會去找學校的上級投訴。
當然,對我們家長來說,有事還是直接找老師,傾聽老師的解釋,或給時間讓老師行動。直接跳過老師,最後的訴求還得是老師解決,還撕破了臉。
也希望教育局不要動輒處罰老師,將就家長,畢竟,家長的訴求也不是百分百有道理。
你遇到孩子學校的問題,是找老師反映,還是直接投訴?
(圖源網路,圖文不相關,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