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訴老師變成「原罪」,家校溝通員角色錯位,是什麼教育困境?

2025年04月05日22:00:33 教育 8248

近日,一位家長發了一篇文章,描述自己投訴老師後,被背刺的事,引髮網友圍觀熱議。

「希望家長們不要打市長熱線,有事直接找我,或者找家校溝通員。」班主任在家長會上說完這句話,班級群里立刻跳出一條消息:「支持老師!有問題咱們內部溝通嘛~」發言的不是別人,正是那位「家校溝通員」。

投訴老師變成「原罪」,家校溝通員角色錯位,是什麼教育困境? - 天天要聞

我盯著手機屏幕冷笑。前陣子我通過市長熱線投訴學校,如今班主任這句「溫馨提示」,明擺著是沖我來的。更可笑的是,當初家長會上我提意見時,這位溝通員一言不發,現在倒成了老師的「頭號嘴替」。(源自網友文章)

投訴老師變成「原罪」,家校溝通員角色錯位,是什麼教育困境? - 天天要聞

評論區一位家長說得更直白:「投訴前我是『關心教育的家長』,投訴後成了班級群里的『敏感詞』。」

有數據統計,超60%的家長曾因投訴被老師「區別對待」:孩子座位調到最後一排、課堂提問次數銳減、甚至被同學孤立。

家長的麥克風,被誰按了靜音?

去年9月,我第一次在家長會上開炮:「興趣課全被語數英佔了,孩子們連喘氣的時間都沒有!」班主任當場點頭記錄,可轉頭繼續占課拖堂,而且班主任占的最多。熬到最近,我忍無可忍撥通投訴電話,結果等來的不是整改,而是家校溝通員的「三連擊」:

「占課也是為升學率呀,現在競爭多激烈~」(「淡化訴求」話術)「個別家長自己孩子跟不上,就想拉著全班墊背!」(「曲解動機」話術) 「老師這麼辛苦,家長要多體諒!」(「道德綁架」話術)

投訴老師變成「原罪」,家校溝通員角色錯位,是什麼教育困境? - 天天要聞

家校溝通員成了老師的擴音器,家長的麥克風卻被掐了線。

更荒誕的是,真正的問題在拉扯中消失。江蘇家長「冰月百合花香」留言:「我們班語文數學作業全取消了,因為有個家長投訴作業多。現在全班擺爛,投訴的家長反而被罵自私。」

教育學者說,家校溝通應是雙向奔赴,現在卻成了家長的「單向冒險」。

投訴老師變成「原罪」,家校溝通員角色錯位,是什麼教育困境? - 天天要聞

家長有事找老師,不要傳聲筒

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可當家長的心聲被家委會層層過濾,當投訴電話成了「罪證」,教育早已悄悄變質。家委會不該是班主任的應聲蟲,而是家校間的公平秤。當維權需要勇氣時,教育已生了病。

投訴老師變成「原罪」,家校溝通員角色錯位,是什麼教育困境? - 天天要聞

上面的一個非常刺眼的回復:只有小學和初中有這種「雜音」,到了高中就沒有了。估計是一位老師寫的,這裡也不辯駁,網上說,教育孩子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一起發力,缺了家長這一方,再牛的老師打打獨斗也教不好孩子。

所以,老師還是應該聽聽家長的建議,不要學習這位班主任,搞家校溝通員隔離家校之間的聯繫。不然,家長的訴求,如果在老師這裡得不到響應,會去找學校的上級投訴。投訴老師變成「原罪」,家校溝通員角色錯位,是什麼教育困境? - 天天要聞

當然,對我們家長來說,有事還是直接找老師,傾聽老師的解釋,或給時間讓老師行動。直接跳過老師,最後的訴求還得是老師解決,還撕破了臉。

也希望教育局不要動輒處罰老師,將就家長,畢竟,家長的訴求也不是百分百有道理。

投訴老師變成「原罪」,家校溝通員角色錯位,是什麼教育困境? - 天天要聞

你遇到孩子學校的問題,是找老師反映,還是直接投訴?

(圖源網路,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高中生阿條姐 位列世界第一! - 天天要聞

高中生阿條姐 位列世界第一!

日前國際射聯更新世界排名黃雨婷以6136分首次登頂列女子10米氣步槍項目世界第一4月4日這一好消息衝上熱搜引髮網友熱烈祝賀網友們紛紛表示「太厲害了」「恭喜阿條姐」黃雨婷,女,2006年生,浙江黃岩人,共青團員,中國射擊運動員。曾就讀於黃岩西江小學、黃岩城關中學,現就讀於台州市黃岩第二高級中學。2022年開羅世錦賽上...
羅平縣科技館開展2025年「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 - 天天要聞

羅平縣科技館開展2025年「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而清明節放風箏是自古流傳的習俗。為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青少年的創新實踐能力,4月4日,羅平縣科技館來到南片區陽光草坪帶領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們開展了一場關於風箏的科普手工實踐活動。
投訴老師變成「原罪」,家校溝通員角色錯位,是什麼教育困境? - 天天要聞

投訴老師變成「原罪」,家校溝通員角色錯位,是什麼教育困境?

近日,一位家長發了一篇文章,描述自己投訴老師後,被背刺的事,引髮網友圍觀熱議。「希望家長們不要打市長熱線,有事直接找我,或者找家校溝通員。」班主任在家長會上說完這句話,班級群里立刻跳出一條消息:「支持老師!有問題咱們內部溝通嘛~」發言的不是別人,正是那位「家校溝通員」。我盯著手機屏幕冷笑。前陣子我通...
美術生把教材人物改成「花美男」,女同學很滿意:已然愛上學習 - 天天要聞

美術生把教材人物改成「花美男」,女同學很滿意:已然愛上學習

對於基礎教育階段的同學們來說,學校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往往也是剝奪同學們喜好和興趣的地方,為了讓學生的心思都花在學習上,不少學校都會要求學生只能帶與學習有關的用品,像課外書等物品本該是學生們排遣學習壓力的主要用品,卻成為了課堂上禁止出現的
普陀區打造育人大學堂,發布33條研學路線 - 天天要聞

普陀區打造育人大學堂,發布33條研學路線

學生們化身「蘇河小導遊」,用鮮活的語言介紹蘇河橋樑的前世今生;化身「小小探險家」,探尋半馬蘇河上的歷史足印;打破學科藩籬,在科技園區觸摸「未來產業」的創新脈搏,在歷史建築中聆聽「百年匠心」的歲月迴響……近日,涵蓋14個主題課程、33條研學路線的《普陀大學堂「半馬蘇河 七彩秀帶」研學課程方案集》和《普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