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吧?遠在歐洲盡頭的大不列顛,中國人占統治地位的竟然是碩士留學生。
彷彿是專為國人量身定做的快餐,低門檻,一年期,高消費,英國每年在讀碩士的中國留學生多達5.8萬人,佔了半壁江山,人均學費消費超過40萬人民幣。
這些飄洋過海的速成班儘管國家層面承認其貼牌,但質量可想而知。一年畢業,再剔除英國學校正常的各種假期,正經上課的時間還有多少?同學又多是黃皮膚黑頭髮的老鄉們,不說別的,語言關能不能過都是問題。語言關不過,上課又能聽懂多少?所以現在英國學位在國內大幅貶值,貼上了「水碩」的標籤。許多學生回國工作難覓,但英國佬每年超過200億的留學收入算是發了一筆小財。
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小說《圍城》里展示的地主少爺方鴻漸買洋文憑的笑話到如今,快要一百年了,國人還沒有真正從洋奴的囹圄中徹底走出來。
改革開放之初,我記得國人戴蛤蟆鏡寧可遮擋視線也不會撕掉鏡片上的洋商標,西服穿舊了袖口上的洋商標還捨不得扯掉,骯髒的難民服穿在身上反而趾高氣揚。這些洋垃圾產生情有可原,因為當時我們一是收入少,二是出國難。如今我們的GDP已躍居世界第二,華人遍布世界,每年海外奢侈品掃貨令人窒息,但洋奴的情結還在根深蒂固。房地產商的樓盤用盡了歐美的地名,女演員矯情地取名「安吉拉卑鄙」,名聲大噪的比音勒芬原來是廣州的一家小民企……。
現在老外也從我們的頑疾中嗅到了商機。國外名不見經傳的大路貨到了中國搖身一變成了奢侈品。從星巴克、哈根達斯到英國的「水碩」,賺得盆滿缽滿,大發橫財之餘還要笑你人傻。
洋奴劣習掃不凈,根子還在缺乏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所以國家層面已對症下藥,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糾正洋奴偏向兩個方面入手治理,已取得明顯成效。樓盤不再有古怪的地名,藝人們恢復了張王李趙,公共場所的聖誕狂歡被叫停,英語逐步退出義務教育。相信持續下去,洋奴這個世紀之病會得到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