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篇寫了文獻綜述的概念、特點及內容要求,文獻綜述的格式與寫法。
今天繼續來分享文獻綜述的寫作步驟。
1、選定題目
選定題目對綜述的寫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選題首先要求內容新穎,只有新穎的內容才能提煉出有磁石般吸引力的題目。
選題還應選擇近年來確有進展,適合我國國情,又為本專業科技人員所關注的課題,如對國外某一新技術的綜合評價,以探討在我國的實用性。
選題通常有幾種:一種是與作者所從事的專業密切相關的選題,對此作者有實際工作經驗,有比較充分的發言權;一種是選題與作者專業關係不大,而作者掌握了一定的素材,又樂於探索的課題。
2、查閱和積累有關文獻資料
對初學者來說,查找文獻往往不知從哪裡下手,一般可首先搜集有權威性的參考書,如專著、教科書、學術論文集等,教科書敘述比較全面,提出的觀點為多數人所公認;專著集中討論某一專題的發展現狀、有關問題及展望;學術論文集能反映一定時期的進展和成就,幫助作者把握住當代該領域的研究動向;其次是查找期刊及文獻資料,期刊文獻浩如煙海,且又分散。
3、查找文獻資料的方法
一種是根據自己所選定的題目,查找內容較完善的近期(或由近到遠)期刊,再按照文獻後面的參考文獻,去收集原始資料。這樣「滾雪球」式的查找文獻法就可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大量文獻。
另一種較為省時省力的科學方法,是通過檢索工具書查閱文獻。常用的檢索工具書有文摘和索引類期刊,它是查閱國內外文獻的金鑰匙,掌握這把金鑰匙,就能較快地找到需要的文獻。
4、加工處理
對閱讀過的資料必須進行加工處理,這是寫綜述的必要準備過程。按照綜述的主題要求,把寫下的文摘卡片或筆記進行整理,分類編排,使之系列化、條理化,力爭做到論點鮮明而又有確切依據,闡述層次清晰而合乎邏輯。
按分類整理好的資料輪廓,再進行科學的分析。最後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寫出自己的觀點與體會,這樣客觀資料中就融進了主觀資料。
5、撰寫成文
撰寫成文前應先擬提綱,決定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哪些應重點闡明,哪些地方融進自己的觀點,哪些地方可以省略或幾筆帶過。重點闡述處應適當分幾個小標題。
6、提綱擬好後,就可動筆成文
按初步形成的文章框架,逐個問題展開闡述,寫作中要注意說理透徹,既有論點又有論據,下筆一定要掌握重點,並注意反映作者的觀點和傾向性,但對相反觀點也應簡要列出。
對於某些推理或假說,要考慮到專家所能接受的程度,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作為問題提出來討論,然後闡述存在問題和展望。初稿形成後,按常規修稿方法,反覆修改加工。
文獻資料是綜述的基礎,查閱文獻是撰寫綜述的關鍵一步,搜集文獻應注意時間性,必須是近一二年的新內容,四五年前的資料一般不應過多列入。綜述內容切忌面面俱到,成為瀏覽式的綜述。綜述的內容越集中、越明確、越具體越好。
7、綜述論文是多而綜合
綜述所涵蓋的內容信息量大,使讀者費時不多卻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國內外著名期刊很多都設有綜述欄目,並給以較大的篇幅和較多的參考文獻數額。綜述論文的學術水平和寫作要求比較高,只有資深的作者才可能寫出合乎要求的綜述論文。
8、綜述論文的規律
綜述論文的審稿程序遵從一般審稿規則,但具體到某篇綜述的取捨上,還是有其特殊性和規律性。在平衡比較中遴選。綜述論文的資料來源於文獻,可以有多個作者就同一個問題在一個時間段內分別向編輯部投稿,因此,編輯部必須對類似稿件進行權衡比較、分析,以決定取捨。如「幹細胞的研究」是當前研究熱點,本刊在同一時間段內收到3篇文章,經分析比較後認為它們是從不同側面進行的綜述,各有特點,故決定放在同一期刊出。
9、對於稿件的評價
對錄用稿件的評價:屬國際研究熱點,有較好的指導和參考意義;
是該領域重大課題,內容豐富,值得刊登;
國內研究較少,對開展此項工作有推動作用;
介紹設計的思路及目前動態,對讀者有一定啟發;
綜述當前概況,讀者將從中汲取教益;
屬前沿進展資料,有較大學術參考價值;
內容具有進展性,且有作者自己的工作,值得介紹;
問題有新意,且存有爭議,本文提供了一定思路。
對被退稿件的評價:涉及面太窄,感興趣的讀者不多;
實驗依據不足,多為推測性內容;
內容分散,重點不突出,讀後無系統概念;
題目很大,但具體內容不多;
國內已有不少報道,無明顯特色;
材料零散,內容單薄,說理不透;
對所綜述的領域不熟,寫作不得要領。筆者在編輯綜述稿件時發現,達到錄用要求的稿件,都無一例外地要退修和編輯加工後才能刊出。當然,編輯部對稿件退修是很慎重的,一般情況下,退修的稿件即屬準備刊發的稿件。
我是皇家學術大佬,會持續分享考研乾貨與科研知識與論文寫作技巧等,歡迎大家多多專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