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為科技自立自強注入華中科技大學力量——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李元元

2022年08月30日00:49:29 教育 1273
瞭望 | 為科技自立自強注入華中科技大學力量——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李元元 - 天天要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李元元

70年砥礪奮進,華中大形成了以重大科研平台為基礎的科技創新體系

華中大創新建設「中國光谷」,樹立了大學與城市共生、共榮、共強的生動典範

前七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華中大共獲22金,金獎總數位居全國第二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偉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70年砥礪奮進,作為以工醫見長的「雙一流」建設高校——華中科技大學(下稱華中大),構建起了覆蓋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究、技術開發三個層次的科技創新體系,培養了70餘萬學子。

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征程上,如何敢擔大任攀高峰、踔厲奮發向前行,在支撐科技自立自強、人才自主培養上取得更大進展?《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李元元

自覺擔當科技自立自強使命

《瞭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三次考察武漢光谷,對科技創新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作為光谷的重要科技、人才支撐,華中大如何圍繞國家確定的發展方向扎紮實實推進科技創新的?

李元元:回顧華中大70年發展歷程,學校始終以服務國家為最高追求,秉持「服務乃宗旨,貢獻即發展」的理念,延續了「敢於競爭、善於轉化」「出奇制勝、異軍突起」的優良傳統和「敢擔大任、勇攀高峰」的精神氣質,特別在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方面,形成了以重大科研平台為基礎的科技創新體系,有力支撐了國家科技自立自強。

堅守服務國家使命,注重戰略前瞻布局。學校把為國家建設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作為服務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棋」,堅持一個五年規劃期間,聚焦一個國家重點戰略需求,重點謀劃布局一個世界級重大科研平台,推動建成一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國之重器」。「十五」期間,建設了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現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間,建設了脈衝強磁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二五」期間,建設了精密重力測量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三五」期間,建設了國家數字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如今,學校已形成以這「四顆明珠」為代表的26個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這些平台為推進學校科技創新、鍛造「國之重器」打下了堅實基礎。

強化黨的領導,深入推進有組織創新。學校地處華中腹地,在打造支撐「中部崛起」科技創新支點中大有可為。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學校發動全校師生開展思想大討論,形成全校上下同心合力、和衷共濟、有組織開展科技創新的共識;在此基礎上,又匯聚全校人力、財力、物力,打破學科、學院邊界,全面深入實施有組織科技創新攻堅,共同建設重大科技平台。

堅持人才強校,打造創新人才高地。學校每一個重大平台建設背後都有一大批優秀科學家發揮引領性、關鍵性作用。國家數字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建設背後,有周濟、李培根、邵新宇丁漢李德群等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們的謀劃與推動。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背後,有羅俊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們三十年如一日在山洞中鑽研堅持。脈衝強磁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背後,有潘垣院士、從海外引進的李亮教授等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多年的堅持建設與攻堅。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背後,有葉朝輝院士、駱清銘院士等一批科學家的支撐。

《瞭望》:聚焦「四個面向」,在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上華中大有什麼經驗?

李元元:華中大堅持把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作為面向科技創新前沿的「核心棋」,鼓勵教師勇於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甘坐冷板凳,勇闖無人區,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同時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敢於「揭榜挂帥」,攻克更多「卡脖子」難題。

首先,加強重大項目團隊布局培育。在先進位造、光電技術、電氣工程、生命健康等方面遴選一批提前布局的重點方向和項目,進行全鏈條設計和布局。面向科學前沿重大問題和國家戰略需求,建設機器人化智能製造、光電融合器件和微系統、碳中和、重大疾病診療、精準醫學等重點發展方向。

其次,實質推進跨學科交叉研究。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高端醫療裝備等方面,超前部署對學科發展具有重要輻射引領作用的實體性校級跨學科交叉研究平台。理工醫領域堅持以目標明確的關鍵性科學問題和重大需求為牽引,鼓勵交叉研究和協同創新,大力支持基礎學科之間、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之間、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交叉融合。

再次,著力加強基礎和前沿學科建設。大力發展一批有重大價值的基礎學科項目,採取特殊政策,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隊伍建設、科研條件等方面重點支持,促進基礎研究發展。強化基礎研究,不斷產生和推出一批反映中國特色的重大原創性、引領性、標誌性學術成果,爭取在強磁場、重力測量、量子幹細胞生物醫學成像、公共衛生等若干基礎和前沿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最後,積极參与國家各類研究計劃。積極推動學校布局培育的項目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等重大重點科技計劃項目。加強隊伍組織和協調,積極承擔國家重大項目任務。加強同重點科研機構、大學、國家有關部門、重點行業企業的協同合作,確保學校科研工作在解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安全等重大戰略需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不上書架就上貨架」

《瞭望》:華中大有著良好的學研產合作傳統和特色,在加強校地校企戰略聯動上有什麼經驗?

李元元:學校十分重視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一直強調「寫好兩篇文章」、堅持科技成果「不上書架,就上貨架」等服務理念,不斷搭建多平台協同的技術轉移體系。

依託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校地校企共建平台,學校不斷探索和思考,推動有組織高質量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近年來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不斷強化需求側牽引的有組織科研攻關。以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等重大任務為驅動,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深化校地校企協同創新。

實施「龍頭企業對接計劃」,推進校企戰略合作。構建學校與行業龍頭或領軍企業長期、穩定的科研合作模式,推動大學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科建設以及成果轉化等工作更加深入地與產業技術發展相結合,提高學校科研及學術影響力,為合作方提供長期、穩定、多方位支持。例如,學校與華為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係,部分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推動了華為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

推進「校企聯合研究院」建設,拓展學研產深度。學校著重打造校企聯合共建科研機構,圍繞關鍵共性技術難題,開展有組織的橫向科技合作,將學校科技成果推廣到企業應用,解決企業現實生產難題,並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例如,學校與國家電網聚焦國家能源革命戰略需求,開展基礎理論、關鍵技術、重大裝備和戰略規劃研究,雙方共建未來電網研究院。

結合地方產業需求,校地共建工業技術研究院。面向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學校與地方政府共建了若干個工業技術研究院,將國家級科研基地優勢延伸到地方,直接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形成了學研產合作的深度延伸。研究院獲批建設了一批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及專業化眾創空間,為學校科技成果的中試、熟化提供了服務支持。

創新引領「中國光谷」發展,樹立大學與城市共生、共榮、共發展的生動典範。從1970年學校成立激光科研組,到1998年學校率先提出打造「中國光谷」的建議,再到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和湖北光谷實驗室相繼成立,多年來,學校集中全校相關優勢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起我國光電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創新平台,形成了支撐「中國光谷」光電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為打造萬億級光電子產業集群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和人才支撐。

瞭望 | 為科技自立自強注入華中科技大學力量——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李元元 - 天天要聞

華中科技大學校園(2021年8月9日攝) 華中科技大學供圖

構建高峰凸顯高原崛起的學科體系

《瞭望》: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學科結構布局至關重要。學校近年來堅持走「綜合性、高水平、強特色」的學科發展之路,如何平衡三者關係?

李元元:「綜合性」「高水平」「強特色」三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如同一個金字塔結構。綜合性是基礎,高水平展實力,強特色顯高度。學校近年來堅持「四個面向」,強化頂層設計,以一流學科建設為核心,夯實基礎,增強實力,提升高度,通過重點建設帶動整體發展,積極構建高峰凸顯、高原崛起,與世界一流大學相適應的學科體系。

「綜合性」指構築良好的學科生態。世界一流大學多為綜合性大學。學校持續優化學科結構,擴大工科優勢,強化醫科優勢,形成理科優勢,提升文科優勢,讓文理醫工百花齊放,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學科發展格局。以服務國家戰略、地方需求和學校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學校動態調整撤銷了14個學科點(含專業學位),新增設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先後成立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學院、體育學院、藝術學院、智能裝備設計與製造集成攻關大平台、醫療裝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等教學科研機構,新組建航空航天學院、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育人體系、科研創新體系更加完善。

「高水平」指重點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學科。一流大學需要有一批一流學科支撐。學校堅持學科建設目標導向,「目標定任務,任務配資源,績效看質量」,重點建設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生物醫學工程10個一流學科,融合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人工智慧、電子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學科優勢力量,凝練戰略前沿方向,引育戰略科學家和高端人才,打造和弘揚一流學科文化,著力將優質的學科資源、科研資源轉化為人才培養資源,以一流學科建設為牽引,帶動學科整體實力、學校綜合實力全面提升。

「強特色」指著力打造學科高峰尖峰。一流大學一定要具有自身獨特的學科優勢。學校支持機械工程、光學工程、電氣工程、公共衛生與預防、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學科,瞄準世界一流前列目標,努力打造學科高峰乃至尖峰。以機械工程學科為例,該學科基於10個國家級教學科研平台,著力打造「人才培養-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行業應用」創新鏈,努力邁向世界一流學科前列。

傳承紅色基因培養新時代卓越工程師

《瞭望》:華中大的工科優勢明顯,面對新征程國家對卓越工程師的需求,人才培養方面有什麼改革舉措?

李元元:華中大1952年建校伊始就定位為「培養紅色工程師的搖籃」。進入工業4.0時代,國家對工程師有了新的需求,不僅要永葆鮮紅底色,還要凸顯卓越。一方面,要有很紮實的理論基礎,即「科學家+工程師」;另一方面,要有很高的工程創新能力,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能照搬國外技術、標準和路徑,需自主創新,發現新需求,創建新標準和新的解決方案;此外,要有寬廣的知識面和全球視野,具有系統設計、技術集成和卓越的領導能力。

2010年,教育部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0。我校累計有15個本科專業、11個研究生層次學科領域獲批。在此基礎上,學校設立了13個卓越計劃實驗班,進行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2018年以來,聚焦新時代卓越工程師培養工作,學校又推進新工科建設,探索本碩博貫通培養,打造人才培養特區。加大科教協同、產教融合、國際合作力度,改善教學條件與環境,健全質量保障體系,開展國際工程教育認證等探索。

《瞭望》:華中大打造了一系列人才培養特區,「特」在什麼地方?

李元元:近年來,學校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核心要素建設,建設了啟明學院、網路空間安全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等人才培養特區。

「特」在打破專業院(系)學科壁壘。2008年學校與業界共建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區——啟明學院,創建多學科交叉育人環境。學院堅持「開放辦學、創新機制、學科交叉、拔尖示範」的辦學思路,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主動性實踐和創新性科研。經過十多年探索與實踐,學校雙創人才培養成效顯著。學校在2017~2021年全國普通高校競賽榜單(本科)居全國第三。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覆蓋面達86%。從雙創拔尖人才看,前七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共獲22金,金獎總數位居全國第二。

「特」在分級通關辦教改試驗區。學校將網路空間安全學院列為教育教學改革試驗區,設立網路安全本碩博貫通人才培養實驗班。學院大力實施分級通關式綜合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是目前國內少有的在本科教學中系統性推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的網路安全專業院校。近三年,學生團隊斬獲2021年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全球桂冠等多項重量級賽事榮譽。

「特」在面向未來新工科。學校是全國首批12所未來技術學院建設單位之一,著眼於未來科學技術原創,培養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推動「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融合光學工程、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A+學科方向,發展以共融互聯智能機器人為牽引的智能製造、智能晶元、智能感知等未來技術領域。

面向未來,我們將以只爭朝夕的使命感,承擔起高水平人才培養的使命,為走好戰略人才自主培養之路作出重要貢獻。■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匈牙利獲取駕照的成本大幅上漲 - 天天要聞

匈牙利獲取駕照的成本大幅上漲

匈牙利媒體報道:根據中央統計局(KSH)的最新數據,匈牙利考取駕照的平均價格在四年內上漲了 60%,由於汽油、維修費用以及教練費等成本都更加昂貴,使得獲取駕照的費用可能高達 80 萬至 90 萬福林。然而,問題不僅僅是成本普遍上漲,人們對待
新高考為什麼要倡導「教考銜接」?有三個重要原因 - 天天要聞

新高考為什麼要倡導「教考銜接」?有三個重要原因

同舊高考相比,新高考有一個近些年喊得很響的理念——教考銜接。什麼是教考銜接,簡單來說,就是學校教什麼,高考就考什麼。大家知道,舊高考也有一個喊得很響的理念——以考定教。這個理念指揮了高考十幾年,其弊端已經十分明顯。
濱州醫學院:政校企攜手賦能 共促醫學人才高質量就業 - 天天要聞

濱州醫學院:政校企攜手賦能 共促醫學人才高質量就業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近日,濱州醫學院舉辦「就選山東 『醫』往『職』前」2025年春季校園雙選會暨「美好『衛』來 『健』康煙台」醫學人才築夢煙台招聘會。招聘會現場,350家用人單位攜1.2萬個就業崗位進校攬才。該校4300餘名畢業生參加招聘會,2500餘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達成初步就業意向,實現醫...
「百校千企萬崗」,江蘇共青團「送崗直通車」進江科大助力大學生就業 - 天天要聞

「百校千企萬崗」,江蘇共青團「送崗直通車」進江科大助力大學生就業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4月11日,江蘇共青團「送崗直通車」開進江蘇科技大學舉辦「百校千企萬崗」示範招聘會。這是江蘇共青團青少年民生實事項目之一,聯動各界協同發力,為應屆高校畢業生搭建高質量就業橋樑,助力青年學子實現「好就業、就好業」。江蘇省百校千企萬崗」示範招聘會現場。 主辦方供...
何同學的反討好之困 - 天天要聞

何同學的反討好之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題圖來自:AI生成事情是這樣:4月11日晚,何同學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打車的經歷;他說以前打網約車時,司機讓他給好評,總是嘴上答應,但事後就忘了。他覺得這樣不太好,所以,現在改。如果司機服務真的很棒,他才會主動好評;不然就會直接拒絕;他還提到,自己以前比較愛討好別...
大風天去不了考場,報名費打水飄?教育部教育考試院:這錢,我退! - 天天要聞

大風天去不了考場,報名費打水飄?教育部教育考試院:這錢,我退!

4月11日至13日,受較強冷空氣影響,華北出現歷史同期罕見的持續性大風。其中,河北北部等地局地陣風風力可達12~13級,中央氣象台發布橙色預警,提醒公眾減少戶外活動,多地景點臨時關閉,部分中小學及高校宣布停課或轉為線上教學。△ 社交平台相關話題截圖受此影響,已經報名參加本屆韓國語能力考試(TOPIK)的考生群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