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傳播《周易》的學者非常多,聽了許多高手講易,收穫良多。許多學者都是一個模式。先講《周易》之「易更三聖,世歷三古。」再有就是易學在國內外的偉大應用,各種與易理的吻合。然後就講每一個卦都是什麼意思。最多還有把孔子承乘比應的那一套解釋卦象。筆者認為,如此學法是把《周易》碎片化了,教授把易友引導進了知識的大海,永遠都學不完了。這種學法就是王弼,程頤到李光地等等的路子。這種教授然,而不教授所以然的方式,幾乎沒人能學會《周易》。
傳授《周易》,應該首先教授周文王為伏羲卦符填寫爻辭的用意,讓大家有個對卦爻辭的清晰認識,再教授如何給卦符填辭的方法,讓學習者自己也學會給伏羲卦符填辭。先教所以然,讓學員自己去驗卦辭。來感受和學習周文王的思維方法和智慧。
例如:卦有大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小過》卦六五爻,一爻就相當於《小畜》卦一個卦。為什麼《小過》卦為一時之卦?而《大過》卦為一世之卦?《小過》卦飛鳥遺音,小事而已;《大過》卦棟撓之凶,滅頂大事。給學員講清楚,卦之大小,一目了然,簡單而清晰。
學習《周易》不能像學習課文一樣,按照《文心雕龍》的法則就可以把文章分析清楚。然而,弄清楚《周易》的卦爻辭,需要有深厚的易學功底。例如:一個簡單的道理,需要一個長時間的消化才能體悟。「來之初,往之極」,道理非常簡單易懂,講得不過就是時與位罷了,但是不通氣始乾形始坤法則,不明白「時虛位實」之理,不懂時與位的關係,談什麼理解?我相信許多易學大師未必已經參透。古人說:通《周易》,易理非常簡單;沒有學通,則易理就像大海一樣深不可測,像漫天的繁星奧妙無窮。下面曬出一點乾貨,大家要重視。
天地之中,陰陽之氣動,相摩則鳴,相擊則形。人動,鳴就是說話,為言;形就是寫字,為文。古人認為:言成文之謂辭。
古人講大道,都是這麼表述的。其實意思非常簡單。把所說的話,寫成文字就是辭。這就是《周易》中的辭。這裡必須加料,才能明白古人所說的辭。加入什麼料?加入伏羲的道。學習《周易》,研究伏羲的卦符時刻都不能離開道。伏羲畫卦為什麼?就是為了讓人們認識什麼是道。以道來約束自己,才能保證吉利而長久。所謂: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得其道者則吉,失其理者則凶。《周易》的卦爻辭,就是所謂「言成文」之辭。所以,孔子曰:「辨吉凶者存乎辭」。我們認識《周易》的卦爻辭,要關注辭意中的吉凶情況。
現在,大家知道周文王給伏羲卦符繫辭的用意了吧。用意就是告訴人們他給伏羲卦符系的卦爻辭只是說明吉凶罷了,沒有更多的用意。
我們歷代學者都把這些卦爻辭當作史料,義理來讀。這是周文王始料未及的事。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從孔子儒學,董仲舒的天人學,宋朝理學,明朝心學等等,啟發了中華一代又一代的大思想家崛起。產生了讓中國人受益無窮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這些思想大多屬於行政之道。
學習《周易》的讀者,必須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如果你想學習《周易》,只要能夠明白卦爻辭所表達的吉凶意思就應該適可而止了。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卦符本身與天地人,四時,萬事萬物的聯繫方面。如果學習儒學,學習行政技術,學習如何在事業上遊刃有餘,則必須把卦爻辭弄清楚,訓詁要到位。至少要學習李靜池,高亨的探索精神。讀盡歷代文獻,引經據典,追求卦爻辭的精確意義。訓詁的功力要達到文人「義理考據辭章」的深度,窮盡字詞的真意。孔子、王弼、程頤、朱熹、李光地等等的易學著作都是你需要的經典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