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國內汽車市場呈現一派熱鬧景象,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持續突破也為市場增添了新的活力。
近年來,隨著充電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新能源汽車正加速下沉縣城,在消費選擇上,智駕正成為消費者購車的主要參考項。
長期以來,智能駕駛技術受限於成本與場景適配性,高階功能多集中於20萬以上的高端車型。近日,比亞迪推出21款智駕車型,宣布「天神之眼」智駕系統將覆蓋全系車型,從仰望U8到海鷗智駕版,均實現智能泊車、高速NOA(領航輔助駕駛)等功能標配。
據介紹,比亞迪天神之眼 C通過「5R12V12U」多感測器融合方案(5顆毫米波雷達、12顆攝像頭、12顆超聲波雷達),針對通勤、泊車、長途駕駛等高頻場景優化演算法,覆蓋了代步車、家用車、商務車等多場景需求,其智駕系統日均新增訓練里程超7200萬公里。
比亞迪智能化戰略發布會現場。受訪者供圖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L2級自動駕駛新車滲透率已達50%。輔助駕駛除了增強駕駛體驗外,通過多種技術手段,如疲勞駕駛預警、車道偏離預警、自動緊急制動等功能,能夠在駕駛員疲勞時及時發出警報並採取措施。
中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突破3000萬輛的規模優勢,為技術進化提供了獨特土壤。比亞迪相關負責人介紹,車企一方面依託超440萬輛搭載L2及以上的駕駛輔助的車型,積累車雲資料庫的同時,將演算法迭代周期縮短至7天;另一方面,通過三電系統協同開發(如電驅功耗優化降低智駕能耗)、年銷超過400萬輛的規模化產銷,實現全系車型「加配不加價」。
智駕「上車」,也推動全行業加速智能化轉型。2025年開年,多家車企紛紛宣布智駕技術下沉計劃,不僅推動技術迭代,更能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升級,為中國智駕技術全球輸出奠定基礎。
從政策驅動到市場驅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已進入深水區。消費者期待更真實的續航標準、更便捷的補能網路、更全面的智能駕駛,而對企業而言,唯有突破技術瓶頸、完善服務體系,才能真正贏得市場、贏得消費者。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