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無事生非》的束縛,穿越人生的錯覺,活出自在的人生

2022年10月13日19:22:03 佛學 1832


禪宗有一則著名的公案,話說白雲守端禪師與師父楊岐方會禪師一起參禪,楊岐方會問道:「聽說您的師父茶陵郁和尚過橋摔了一跤,便悟道,他大悟時說了一偈,你還記得嗎?」

白雲守端畢恭畢敬地回答:「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瑣;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楊岐方會聽完後,大笑幾聲,一言不發地走了。

白雲守端怔坐半天,望著師父離去的背影疑惑地發獃。他整天都在思索師父的行為,晚上也輾轉反側,無法入睡,苦苦地參了一晚,還是無法理解。

第二天一大早,白雲守端帶著疑惑便去請教師父。

楊岐方會看著眼框發黑的弟子笑道:「原來你還比不上一個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卻怕人笑。 」 白雲守端聽後,豁然開朗。

這則典故的寓意是:世人很多煩惱都是無中生有想出來的,想則存在,不想則無。

其實 ,在現實生活中同樣存在這種因多慮,猜疑導致的,生活中80%以上的煩惱都是無事生非。

想要擺脫這樣的困境,解決煩惱,不少人在找解決的方法,探索走出謎團的出口。

「一切的答案,包括你在找的出口,其實是在你自己。」

這是《無事生非》作者的答覆,本書作者楊定一,醫學博士,他畢生致力於生命科學研究,從第一本著作《真原醫》開始,便關注世人身、心、靈的探索。

《集體的失憶》、《頭腦的東西》、《無事生非》系列叢書便是講述人生智慧,活出人生真實,收穫生命豐盛的覺醒之路。

人為什麼總會有無力感,總有窮出不盡的慾望,人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無事生非》將帶給你正覺的路徑,認清小我,還一個真實的「我」,跨域思維限制,重新找到自在的活法。

擺脫《無事生非》的束縛,穿越人生的錯覺,活出自在的人生 - 天天要聞

認清起心動念的根源


著名的哲學著作《列子》有一篇講到:有個孩子在海邊,一天到晚跟一群一群的海鷗玩,鳥也不怕他,人與海鷗相處融洽。

一天,父親與小孩說,你再跟鳥玩時,抓兩隻鳥回來讓我看看。天真的孩子應允。然而,第二天以後,鳥兒不再像以往那樣,它們遠離了孩子。

這則故事寓意:人起心動念,萬物皆有感應,人有了害物之心,物就不會親近你了。

然而,很多人卻難以理解或有疑惑,覺得不可思議。

其實,台灣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也多次體驗過。

他曾說過:「我在峨眉山閉關時,那裡不但看不見人影,連鬼影也看不見,有時候想想沒有人來,來個鬼也好。有一天窗子一打開,看見很多蝴蝶在前面飛,蝴蝶好大啊,像書這麼大,我也童心發了,叫它們進來玩一下,一隻蝴蝶就慢慢轉過來,來,來,手一伸,它就停在手上玩。當然我沒有動一點念頭,沒有想把它關在裡頭啊。「

也許,很多人還是不認同。但是,不可否認人性的起心動念卻束縛了絕大多數人的意識形態,種種行為被起心動念給困住了,然而,我們全然不知,造成我們跌宕起伏的情緒,漂浮不定的念頭都因起心動念。

正如:人們認定的追求,從物質或外在,包括認定為正向的感受,包括:安全感、滿足、圓滿、理想、只、突破、成就感等,只要達到目標,很快地,又把目標提升。

世人無時不刻地活在下一個期待中,「隨時待機」成了生活的狀態,人生軌跡被「期待不滿足」裹挾。

這些狀態都知道並不舒服,內卷,躺平,成了當代人的無奈之舉。難道我們只能這樣生活了嗎?這該如何是好?

楊定一博士在《無事生非》中給出了答案:出口 ,還只是你自己的頭腦。


擺脫《無事生非》的束縛,穿越人生的錯覺,活出自在的人生 - 天天要聞

跳出大腦的制約


宋朝《景德傳燈錄》中記載,唐元和年中的一個冬天,丹霞禪師外出訪友,夜宿慧林寺,時值天寒地凍,寺院坐禪的僧人們個個冷得縮成一團。

只見丹霞禪師將木刻的佛像取下、劈開、烤火,此舉,被寺中糾察師怒斥道:「豈能將佛像拿來烤火取暖?」

丹霞禪師以杖撥動木灰,從容地回答「我燒佛像是為了取捨利子!」

「木佛像何來舍利子?」糾察師依舊大聲斥責。

「既然是木頭沒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來烤火!」丹霞禪師繼而取佛像投入火中。

這則典故的前提是,丹霞禪師並不是逢廟燒佛,這只是他唯一的一次,寓意是:高僧心中有佛,不拘於形式,率真地依照本性行方便之門,並不違反教義。

然而,人世間類似糾察師的頭腦其實並不少。

我們總有很多的理由和需要,想要完成一些工作,扮演好每一個角色,累積一些東西,得到一些成就,做一些服務等,取得和期待充滿我們的大腦。

殊不知,大腦的指令,卻是困住我們本心的框架。唯有跳出頭腦的 框架,打破有限自我,才能恢複本心。

《無事生非》書中提到,面對頭腦應有的種種反應、作為、規劃、抵制、抗議、反彈、推翻、矛盾、衝突甚至改革。用一種不去干涉,不去動,放過一切的方式去面對,便是跳出框架的方式之一。

簡單的說,你面臨的一切可以肯定它,不管它是好,是壞,一切都可以順其自然 ,放過任何動機。讓頭腦凈化,念頭和情緒的起伏可以減少,還回生命寧靜的本色。

讓原本的生命回歸,一切都應不費力的樣子,活出真實。

擺脫《無事生非》的束縛,穿越人生的錯覺,活出自在的人生 - 天天要聞

不貪戀的人生才自在


有個年輕人到禪院拜訪禪師,他在路上他看到一件趣事,便想以此為難禪師,閑聊間,年輕人冷不丁問了一句:「什麼是團團轉?」

「皆因繩未斷,」禪師隨口答道。

年輕人聽後,頓時目瞪口呆,驚訝禪師的神通廣大。

原來,年輕人在途中看到一頭被繩子拴在樹旁的牛,這頭牛想到更遠點的地方吃草,然而,因為繩子的牽絆,牛欲想擺脫,反而圍著樹不停的打轉。

年輕人以為禪師不曾看見,便不知答案,誰料禪師對答如流。

禪師繼續說道:「你問事,我答理。牛被繩索束縛而不得脫是事;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是理,一理通百事啊。」

禪師一語道破天機,與其說世人被俗物糾纏,其實是世人貪念太多。

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被各種各樣的繩索束縛,常常因為晉陞,絞盡腦汁;因為輸贏,便讓我們挖空心思;因為得失,便讓我們捶胸頓足;因為情緣,也可以讓我們尋死覓活。

錯把錢財,權利,名譽當作幸福,當作快樂,不停地逐流。忘了活出真實的自己。

楊定一博士在《無事生非》中說到:「圓滿的人生是自己支持自己,自己成立自己,自己滿足自己,自己完成自己。「

人生在世,所謂的期許、煩惱、挫折、憤怒、失望或其他情緒,都不能帶給你干擾,處理完眼前的事,便可放開,擺在一邊去。

當沒有制約,真實的面對,你將自然而然的變得謙遜,誠懇,坦然,自由自在。

不貪戀的人,懂得自己就是一切的本質,傷害,束縛我們的那根繩子就是無窮無盡的想法,並不是心之所向。

擺脫《無事生非》的束縛,穿越人生的錯覺,活出自在的人生 - 天天要聞

結語


詩人杜甫有句詩句:「不貪夜識金銀氣」,講的就是貪戀一事。

心境清凈,不貪戀的人,往往能看到埋在地下的金銀氣;而迫不及待想要,刻意去練能看到金銀氣的人,反而找不到。

人們常說「無事可思量」,並非真的「無事」,只是不把是非好壞、成敗得失、高低貴賤,事事計較都放在心上。

凡事順從本心,不強求,不妄取,不勉強,不刻意,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帶著平常心,切莫《無事生非》,人生定然有無限可能,這是最好的心理療愈。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