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屋主建議乾隆皇帝一行到廣西容縣開元寺參觀一下那口據說鑄造工藝十分精湛,龍鬚纖毫畢現的景子銅鐘。
屋主介紹說,廣西容縣開元寺的景子銅鐘屬於「直筒」造型銅鐘。
這個銅鐘於公元796年(唐朝貞元十二年)鑄造,是整個廣西現存的最大銅鐘之一。鐘體高1.83米,身圍3.25米,重3500斤。鍾正面雕有「貞元十二年歲在景子十二年廿二日巳酉當道經略使守容州剌史兼御史中承房孺復與幕府及諸大將等於開元寺敬鑄鴻鍾一口重三千五百斤永充供養」字樣。
熔鑄觀世音菩薩捐助的一文銅錢後會飛天的景子銅鐘
據說當時鑄造師第一次鑄成銅鐘後,感覺美中不足,鐘體上留下了一個銅錢一樣大小的洞眼,於是只得重新將銅鐘高溫燒熔,再次澆鑄。奇怪的是重新澆鑄後,在鐘體上還是留有一個洞眼。鑄造師數次改進鑄造工藝,增加銅錢的分量後再將銅鐘燒熔,還是不能將銅鐘鑄造完美,只得將此事向容州剌史兼御史中承房孺復進行了彙報。
開元寺方丈建議房孺複查看了捐助銅錢的名單和數目,這才發現了眉目。原來,捐助的銅錢數目加上幕府劃撥銅錢數剛好湊足了古制3500斤的整數,現在的錢眼,只需多加進一個銅錢就能鑲補完整。那麼,這一個短缺的銅錢,肯定是登記捐錢的衙役挪做他用,或者私吞了。於是,房孺復找來登記捐錢數目的衙役,問他捐贈的銅錢,是否有一文挪做其他開支或者藏進了自己的腰包?
廣西容縣開元寺放生池
衙役只好實話實說,告訴房孺復:那天有一名衣衫破爛的農婦,過來只捐了一文髒兮兮的銅錢,他嫌棄那枚銅錢臟,就隨手一揚,扔進旁邊的放生池去了。
房孺復說,銅鐘是佛教的法器,信眾只要心中有佛,捐錢數目不論大小。你馬上到池塘里將那一枚扔掉的銅錢撿拾回來。
衙役不敢怠慢,只好挽起褲腿,下池塘摸索了半天,這才摸起了那枚銅錢。加進那枚銅錢後,澆鑄出來的銅鐘果然再也沒有那個與鐘體極不協調的洞眼。
廣西容縣開元寺大門
後來高人說破,捐那一枚髒兮兮的銅錢的農婦,原來竟然就是觀世音菩薩。
這口銅鐘在廣西北流市銅石嶺鑄造場鑄成後,鑄造師離去前叮囑大家,一定要等他大約走得廣西梧州市一帶時,才能試敲第一下,這樣,清脆悅耳的響聲才能上傳玉林市,下抵梧州市。但是,還沒等鑄造師走到容縣縣底鎮泗關村,就有人急不可耐地敲響了第一下。一錘定音,這個號稱廣西第一的銅鐘,響聲的範圍因此也就局限於上震(容縣)西山,下應(縣底鎮)泗關的範圍。
景子銅鐘現存廣西容縣博物館,遊客可免費觀賞
銅鐘運到容縣開元寺後,方丈正愁不知道用什麼材質的繩子懸掛,一名來自容縣六王鎮譚和村的龔姓香客奉上了一根用萬年青、劍麻和金絲編織後,再用雀兒藤的膠質和桐油浸漬的繩子,稱最重可懸掛6666斤的重物。開元寺方丈欣然接受。
由於這個銅鐘熔鑄了觀世音菩薩捐進來的一文銅錢,滲透了觀世音菩薩「普度眾生,救苦救難」的基因,後期演繹了一段段動人心魄的傳奇故事。
開元寺附近有一道河,名綉江河,與廣西梧州市西江貫通。一天子夜時分,幾個從廣東方向過來的海盜潛進了開元寺,用機械設備卸下銅鐘,搬上了大船。一切看似神出鬼沒,大船駛到江心時,看看船身,吃水線還高得很,於是一眾疲憊的海盜昏昏睡去。豈料隨著大船不斷前進,船身也莫名其妙越來越沉。船工正百思不得其解,頃刻間,整條船已經沒入了水中。大約三分鐘後,在這條賊船沉沒的地方,那口銅鐘浮出了水面,飛身上了天空,徑直往開元寺飛去。次日早上,撞鐘的和尚發現那口銅鐘依然懸掛在萬年青藤索上,好像昨天夜裡啥事也沒發生。
原來懸掛景子銅鐘的開元寺
一天夜晚,開元寺附近的大街上,成群結隊的青蛙和蟾蜍集結到了一起,驚恐不安地狂叫,村落遠處,一片雞飛狗跳的嘈雜。夜空一片奇怪的亮光在晃蕩。此時,有人看見開元寺的那口銅鐘飛起來了,穩穩地落到了開元寺的屋脊上。這時候,平時穩如泰山的開元寺不知道怎麼一回事,開始左右搖晃起來。眼看就要往右側傾翻,銅鐘則往左面屋脊翻滾。當開元寺往前面傾斜時,銅鐘則往後面的屋脊滾動,藉助自身的重力維持著開元寺樓宇的平衡。直到次日早上,人們才奔走相告,說昨天晚上容縣範圍發生了大地震,所幸振幅不是太大,沒有造成什麼房屋崩塌。
後來,一位雲遊的高人告訴大家,這是開元寺的銅鐘發揮了神力,護住了開元寺樓宇不倒。開元寺這座建築就像蜻蜓翅膀上的翅痣,可以在地殼產生地震時削弱地震發生時的顫震,起到平衡地殼板塊的作用。只要它不倒,就能大大降低廣西容縣大地板塊的振幅,減輕地震的強度。
這時候,剛好一隻蜻蜓飛過來,一名侍衛眼疾手快,手一揚,就把那隻蜻蜓抓住了。侍衛把那隻蜻蜓遞給乾隆皇帝,並將蜻蜓翼尖附近的翅痣指給乾隆皇帝看。乾隆皇帝邊看邊點頭,好奇地將翅痣用指甲刮掉,然後放飛,發現蜻蜓果然飛得搖搖擺擺。
「開元寺果然神奇,銅鐘也名不虛傳,我一定要親自去看看。」
廣西容縣真武閣,圖片來源網路整合,版權歸原作者
乾隆皇帝一行走進開元寺大門的時候恰恰是午時,平時這個時候,和尚是不敲響銅鐘的。開元寺的方丈此時正在禪房小憩,猛然聽到那口銅鐘自鳴得意地發出了九下洪亮的響聲。他有點好奇地走出禪房,看到一群面孔陌生的外地人走了進來。不過直到方丈圓寂的那一天,他都想不到這一行人中身材最魁梧的那一位,竟然就是微服私訪的乾隆皇帝。
屋主——乾隆皇帝首站借宿的農戶主人提議乾隆皇帝登真武閣走一走,乾隆皇帝擺了擺手,說:「真武閣的四柱懸空,卻能屹立數百年不倒,也沒有什麼奧秘。據我看來,其實支撐真武閣中間的那根圓柱,就像一把撐開的雨傘的傘柄;只要傘柄著地的重心正了,支撐傘面的傘骨無論是否著地,整把雨傘就都不會重度傾倒。一把撐開的雨傘有什麼看頭?不看了不看了。」
氣勢恢宏的滕王閣,圖片來源 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氣吞雲夢黃鶴樓,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下瞰洞庭,前望君山的岳陽樓。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真武閣跟滕王閣、黃鶴樓及岳陽樓相比,顯得也太小家子氣了。」乾隆皇帝一揮手,「走,我們還是去浪水一帶的鄉下找一家客棧,嘗嘗廣西容縣特色美食——母雞燉紅菇的味道吧。」
作者 羅行雲 | 未經授權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