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劇亮了|生孩子竟然要經歷這些!

最近被夥伴安利一部韓劇:《產後調理院》,說是槽點滿滿。通常我是不看這些家長里短的劇的,但是實在是有點火爆,某些公眾號都拿它出來唬人了。

那我就勉為其難地看著試試吧。不看不要緊,看了令我心情起伏頗大!

雖然有好的部分,但是不好的部分也太多了吧,怎麼能這樣去表現呢?那還不把沒生娃的朋友們嚇退了啊?

先給大家提醒,看劇打發時間,放鬆心情就算了,影視劇作品不可信!

看了一集,我發現了10大生娃誤區!作為助產士,看見這些影視劇作品這樣拍,借用李誠儒老師的話說就是:

如鯁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針氈!!!

話說在我看過的劇裡面,只有19年《知否》裡面的明蘭生孩子,讓人覺得舒適~

接下來,咱們跟著劇情走,簡單地來嘮嘮這第一集高能量的輸出!

首先說說好的地方~

丈夫參與懷孕過程

開篇還是挺好的,孕期保持工作,丈夫全程參與懷孕,替媽媽去上課。丈夫有全程參與懷孕分娩值得表揚!

當然,我們更建議夫妻倆人一塊參加課程,有商有量,同步信息。

科普時刻

怎麼讓丈夫更有懷孕的參與感呢?以下幾點可以參考:

●一起做決定

讓伴侶參與所有重要決定(選擇醫院、選擇分娩課、一起產檢、一起做分娩計劃等等);

●一起上課

伴侶會發現正在發生的懷孕是有那麼多的知識需要了解學習的,你不是一個人在懷孕;

●一起做功課

一起討論學習過的知識,一起討論身體的變化,以及你們的擔憂;

●讓丈夫按摩

此時正是你培養一位專屬按摩師的時候,多鼓勵他,你會發現也許你們比之前更加親密了;

●發展一個睡眠儀式

大約20周,就能感受到胎動了,和寶寶互動吧!給寶寶讀你喜歡的書吧!讓愛流轉起來~

孕期與寶寶互動

在24周左右,胎寶寶就能聽到聲音啦~

雖然我們不知道胎寶寶能聽到多少,但是多跟寶寶說話、互動,慢慢熟悉你的聲音,寶寶在出生以後能夠分辨熟悉的聲音~

有研究表明這有利於嬰兒尋乳,也有利於依戀關係的建立。如同劇里所說:「原來這裡很安全,爸爸媽媽都在!」

科普時刻:

胎兒能夠對母親的聲音、心跳以及身體的振動作出反應,這表明胎兒已經能夠聽到聲音並有了感覺。

不論處於哪個位置,飢餓的嬰兒聽到母親的聲音時都會轉向母親乳房的方向(Noirot& Algeria,1983, cited in Rovee- Collier,1996)。

胎兒似乎可以學習和記憶。

在一項實驗中,給剛出生 3 天的嬰兒播放三段故事的錄音,結果發現,在播放母親懷孕最後 6 周經常大聲閱讀的故事錄音時,嬰兒更容易吮吸奶嘴。

很明顯,嬰兒認出了自在子宮中聽到過的聲音(Decasper & Spence,1986)。

分娩啟動,鎮定應對

追客戶簽字,接著破水那段簡直了,太颯了。客戶問你孩子什麼時候出生?答還有兩天,話音剛落,破水了~

Ps:影視化效果,羊水流出超多,實際上羊水不會有這麼多~

全部人都呆了,孕媽非常鎮定鎮靜地打電話通知醫院。此處做得好~

到了醫院,丈夫慌慌張張地問:「怎麼辦啊」?孕媽還反過來一通安慰:「我沒事,冷靜。」

這麼鎮定的孕媽,值得學習~

科普時刻

確定的分娩徵兆——胎膜破裂(ROM)及羊水湧出也叫做破水,足月早破水,等待自然的宮縮增強就好,通常,在破水後幾個小時或幾十個小時內,宮縮自然發動。

早破水,應遵循以下原則:

●記錄破水的時間

觀察羊水的顏色、氣味、流量。正常情況下,羊水是透明、無氣味的。

●側卧休息,觀察胎動

在家破水後,側卧休息,並觀察胎動,觀察有沒有出現流血\臍帶脫出。胎動正常, 可先在家休息,再按情況決定是否到醫院檢查。

●不要在陰道內放置異物

不要企圖控制羊水流出,不要用手摸,否則會增加感染的可能。

入院後,孕媽回憶了自己學習過的知識,分娩分為4大產程,這部分,依舊是正確的資訊。

科普時刻

照生理變化,分娩可以分為不同的產程:

分前期(宮縮進展期):可以促進宮頸成熟、消退和宮頸位置前移,最終使宮縮持續時間更長、更頻繁並且更有力。

第一產程(宮頸擴張期):與宮縮同時開始並持續至宮頸完全張開。

第二產程(胎兒下降和娩出):宮頸完全張開直至胎兒娩出。

第三產程(胎盤娩出):從胎兒娩出至胎盤娩出。

第四產程(恢復):胎盤娩出,產婦情況穩定後的 1 至數小時。

至此,好的部分結束了。

打起精神!十大誤區來了!

誤區一分娩都得灌腸

誤區二分娩都要剃陰毛

科普時刻

這兩點一塊說,灌腸和剃毛都是不需要做的!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分娩護理以獲得積極分娩經歷的建議,裡面明確表明陰毛剔除和灌腸是不建議做的。

灌腸可能引發感染,剃毛更是對分娩沒有任何幫助。

a.整合自世界衛生組織為獲得積極受孕經歷而提供的有關產前護理的建議。

b.整合自世界衛生組織有關預防及治療孕產婦圍產期感染的建議。

誤區三分娩鎮痛

這個地方大概是想表達分娩是非常疼痛的,產婦受不了這種疼痛只能藉助無痛針。

但是分娩並不是只有忍受疼痛和打無痛針兩種選擇。調節呼吸、集中注意力、聽音樂、按摩、走動、變換體位等等,都是可以幫助緩解疼痛的。

大自然設計了我們女性懷孕分娩,那必然不會讓我們痛死的,想想很多年前還沒有藥物鎮痛的時候女性怎麼生孩子呢?

科普時刻

前面建議一起去上的分娩課在這裡就有作用了。理解了分娩疼痛的機制,可以更好地接納疼痛本身,疼痛不是一個壞東西,我們可以運用各種物理方法減輕分娩疼痛。比如下床走動一下~

打無痛是有利弊的,關於分娩鎮痛,馬醫生寫過文章了,可以搜索《你需要了解的分娩鎮痛!》

誤區四多次陰道檢查

這部分看得我真是氣憤啊!

產婦是有尊嚴的,沒有告知,上來就排隊陰道指檢,換成誰都會感覺屈辱。

科普時刻

陰道檢查可以幫助評估宮頸、胎先露、陰道和骨盆。

在醫護人員認為有必要進行檢查的時候,應該向產婦解釋陰道檢查獲取信息的重要性,而不是未經其許可就進行。

獲得產婦許可後,要解釋陰道檢查的每一步驟,並且溫柔操作。

誤區五全程躺著,沒下地走動

看了劇的朋友知道,產婦從剛入院就沒怎麼下床活動過,這樣能生出孩子來嗎?

能!

孩子是能生下來的,但是如同她描述的那般疼痛和漫長,差點都被死神帶走了。

科普時刻

自由體位了解一下?

在不同的產程,按照自身本能的感覺,採用自己感到舒適的體位,用不同的姿勢幫我們促進寶寶的出生,緩解各種疼痛。

當然,卧床也是非常重要的休息體位,幫助產婦保存體力。

誤區六指導用力

此時已經到了第二產程。

「像大便那樣使勁才能把孩子推出來。」請問醫生你是來搞笑的嗎?

雖然胎兒頭部即將出來的時候,是會有大便感。但是生孩子絕對不是拉大便一樣拉出來的。

科普時刻

此時可以改變平躺的姿勢,利用重力作用。在胎兒娩出階段,向下用力可能會導致產道拉伸過快、損傷陰道。

在這段時間裡,產婦不要屏住呼吸,當她感到想要用力的時候,抬起下巴,緩慢呼吸。

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這種用力的衝動是非常強烈的。

誤區七腹部加壓

看到這裡我傻了。嚇傻了!

都2020年啦,還有腹部加壓的操作,劇里的醫生們啊,該去學習了呀!

科普時刻:

腹部加壓有造成子宮破裂的危險!!!

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不建議的操作!!!

如果你遇到了,請拒絕!!!

誤區八偽袋鼠護理

包好了嬰兒往媽媽身邊一放,叫袋鼠護理?

又來搞笑!?

科普時刻:

袋鼠護理又叫肌膚接觸,嬰兒裸露身體趴在媽媽的胸前,中間沒有衣物阻隔。

肌膚接觸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穩定寶寶的血糖、血壓、心跳、防止體溫過低;

●穩定媽媽的激素水平,寶寶接觸媽媽的身體益生菌,有利於儘早建立自己的益生菌體系,還可獲得最初的安全感;

●同時肌膚接觸促進了新生兒的尋乳反射,有助於新生兒乳房上的爬行直到含接乳房。

媽媽如果不能做,那爸爸也能做呢~推薦搜索閱讀

《產後爸爸能做什麼?這一招一定要學!》

《暖哭|特殊時期,90後男醫生給早產兒做袋鼠護理》

《送給寶寶的第一份健康大禮原來是這個!》

誤區九多喝海帶湯下奶

看到這兒,你是不是有巨大的疑惑?原來韓國也要喝湯下奶嗎?那生完孩子是不是就要喝湯呢?

不!!!

這是個大大大誤區!!!

科普時刻

知道泌乳原理的朋友就知道為啥吃什麼和「有不有奶」、「奶多不多」沒有任何關聯!

直接複習馬醫生的文章吧:

《世紀謎團!多喝水或多喝湯真的會使乳汁增多嗎?》

《擔心乳汁沒營養?這十個問題可以幫到你!》

誤區十產後不能哭、不能吃冰

女主生完後,媽媽感慨道:「我女兒這是經歷生死啊。」

女主看到媽媽這麼說的時候,被理解的感受使她情感流露,哭著喊媽媽。本來是多溫馨的一幕啊,沒成想,媽媽來一句:「不要哭,傷眼睛。」雖然也是愛意綿綿,可就很破壞氣氛啊。

在孕前,一杯冰美式是女主放鬆的寄託,現在生完了,也想來一杯。可是媽媽卻說:「現在喝冷的,你牙齒都得掉咯。」

「喝一杯冰咖啡就要掉牙齒嗎?」這不僅是女主的一疑問,相信也是許多媽媽的疑問?

看到這,又不得不感嘆,果然是鄰居哈!習俗都相同!

那這些習俗是不是都得遵守呢?它們又是不是都對呢?是我們值得思考的。

科普時刻

流淚,是情感流露的一種,也是釋放壓力的途徑之一。哭傷不傷眼睛我不知道,但是壓抑情感,傷身!

我們一直致力於哺育的科普。

能不能吃冰?能不能喝咖啡?能不能吃辣椒?一直關注我們的你一定能輕易回答的。